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金山  王薇 《时代经贸》2008,6(4):21-22
资本运作由于其魔法般的瞬时效应早已成为上市公司资源配置的宠儿。实务的兴起自然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由于我国的新兴市场国家背景,“做大、做强”俨然成为众多企业的梦想。固而人们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于企业并购,处于资本运作活动另一极的资产剥离似乎受到了冷落。本文试探析上市公司的资产剥离行为,重点对剥离过程的非市场因素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2.
曾金山  王薇 《时代经贸》2008,6(2):21-22
资本运作由于其魔法般的瞬时效应早已成为上市公司资源配置的宠儿。实务的兴起自然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由于我国的新兴市场国家背景,“做大、做强”俨然成为众多企业的梦想。固而人们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于企业并购,处于资本运作活动另一极的资产剥离似乎受到了冷落。本文试探析上市公司的资产剥离行为,重点对剥离过程的非市场因素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3.
资本运作由于其魔法般的瞬时效应早已成为上市公司资源配置的宠儿.实务的兴起自然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由于我国的新兴市场国家背景,"做大、做强"俨然成为众多企业的梦想.固而人们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于企业并购,处于资本运作活动另一极的资产剥离似乎受到了冷落.本文试探析上市公司的资产剥离行为.重点对剥离过程的非市场因素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4.
王怀明  刘晔 《经济论坛》2007,(2):116-118
国内学者对于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得出了许多有益的结论,但由于我国在2002年以前发生的并购事件较少,很多研究是以几年内发生并购事件的公司作为样本,因每一年的外部环境不同,使得数据可比性不强。此外,“并购”在我国不是一个界定清楚的概念,它与国外研究中所通用的“Merger&Acquisition”还有一定的差别,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上市审批制度的特殊性,我们的“并购”是一个包含了兼并、收购、托管、股权转让、资产置换、借壳、买壳等行为的模糊概念。目前的研究多数将企业重组的不同类型包括股权转让、兼并收购、资产剥离和资产置换作为一个整体来评价重组后的绩效,显然结论过于笼统,而对公司经营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股权转让中导致了公司控制权变化的并购活动(即狭义的并购)缺乏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基于DEA的上市公司并购效率研究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本文以经过筛选的沪深两市发生并购的 1 0 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 ,首次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DEA)计算出公司并购前后的绩效稳定性指标 ,并系统分析了并购活动的绩效。研究证实 ,并购活动总体上提升了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效率 ,同时并购后的几年内继续保持着绩效稳步提高的趋势。资产置换和资产剥离方式的并购效率并不高。不同的股权结构类型对并购的效率有显著的影响 ,国有股权的集中对企业并购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法人股占比例最大的类型在并购后的绩效提高较快。  相似文献   

6.
刘喜华  张馨月 《技术经济》2023,42(4):160-171
高管团队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其稳定性对于企业防范重大风险、保持平稳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2010—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高管团队稳定性对企业并购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管团队稳定性对企业并购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该影响在非国有企业和高管团队内部薪酬差距大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此外,高管团队稳定性的提高能够降低风险承担水平、减少非效率投资行为,进而降低企业发起并购的可能性;进一步地,稳定的高管团队还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并购整合能力和并购绩效,呈现出较高的并购效率。本文对于上市公司重视高管团队稳定性,减少企业的盲目并购和损毁性并购行为,提高并购效率,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新时期高新技术类的上市公司和飞利信并购前后的财务数据为基础作为样本数据加以检验,利用因子分析法通过表现各项能力的指标对2011—2012年度期间发生并购行为的创业版上市公司和飞利信在并购前后的整体绩效变化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发现,以现付和股权共同支付相结合的并购方式下其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行为使得公司在资产运作能力和盈利能力上有所提升且幅度较大,而偿债能力明显有所下滑,企业成长能力在短期内趋势变化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要推进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活动的开展,就必须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并购的先进经验,克服我国企业并购中存在的制约因素。与西方国家企业并购相比较,我国的企业并购无论从并购的动机、机制、环境方面,还是从并购的规模、类型、方式上,都处于初始不发达形态。从我国实际出发,只有从改革企业产权制度、发挥政府积极作用、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建立投资银行体制、健全并购法律制度几个方面入手,才能有效促进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这也是目前推动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行为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9.
行为金融学认为,经理人的行为是有限理性的。本文分析了经理人的过度自信和过度乐观等心理偏差对上市公司在并购过程中的并购决策战略、并购目标的选择和并购融资等方面产生的风险影响,认为经理人的有限理性加大了上市公司并购活动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郑瑞坤 《当代经济》2006,(22):46-47
行为金融学认为,经理人的行为是有限理性的.本文分析了经理人的过度自信和过度乐观等心理偏差对上市公司在并购过程中的并购决策战略、并购目标的选择和并购融资等方面产生的风险影响,认为经理人的有限理性加大了上市公司并购活动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经济师》2016,(10)
企业资产运营能力分析主要是通过资产周转率等指标对企业资产运营的效率和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文章以上市公司回天新材为例,通过对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等关键指标的计算,分析了公司资产运营能力的驱动因素,并对影响公司资产运营能力的原因进行了剖析,以期为提高企业资产管理效益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2008—2010年我国资本市场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管理层并购行为更加理性化为切入点,探讨了企业内源融资能力与并购可能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司治理质量在内源融资能力和并购绩效关系中所起的作用。实证研究发现:随着管理层理性程度的增加,内源融资能力越强,并购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并购绩效越好;同时,在公司治理质量高的公司样本中,内源融资能力对并购绩效的正向影响会加强,说明内源融资能力是驱动并购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管理层持股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公司治理质量对并购绩效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上市公司大股东认购配股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研究背景目 前 ,多数研究上市公司配股行为的文章主要集中在 :1 上市公司是否存在为获得配股资格而人为操纵利润的现象 (陈小悦等 ,2 0 0 0 ) ;2 影响上市公司配股价格的因素(阎达五等 ,2 0 0 1) ;3 配股行为对股价的影响 (沈艺峰等 ,2 0 0 1;张瑞彬等 ,2 0 0 1)。而研究上市公司大股东认购配股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 ,阎达五等 ( 2 0 0 1)曾提到由于非流通股股东放弃配股权 ,使得相应的非流通股所占比例平均下降了5 %。但缺乏对大股东认购配股行为的方式和影响做进一步的分析。由于大股东和流通股股东在地位和权益方面上存在差异 ,所以在认购配股行为上大股东也必然表现出其自身的行为偏好。为此 ,本文以 2 0 0 1年 5 6家配股公司为样本分析了大股东的认购配股行为 ,发现 :一方面 ,大股东普遍存在放弃认购应配股份的行为 ;另一方面存在大股东以资产认购行为和大股东出资后上市公司又向关联企业并购资产的行为。二、大股东放弃配股行为分析表 1以证监会官方网站 2 0 0 1年公布的 5 6家配股公司为样本 ,统计了这 5 6家配股公司第一大股东认购配股占其应配股份的比重。大...  相似文献   

14.
朱丽 《生产力研究》2003,(1):258-259
第五次并购浪潮风起云涌的原因是多维的 ,但并购本身作为博弈行为的结果 ,显然可以从博弈的角度对并购浪潮的形成进行诠释 ,本文做了尝试性研究。在大规模并购层出不穷的同时 ,资产剥离亦是频频发生 ,企业作为通过行政机制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组织 ,其所做出的资产剥离或是并购决策无疑是组织内部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之间的权衡 ,因此 ,本文从管理成本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并购中主并公司的可预测性——基于交易成本视角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研究》2007,42(4):90-100
本文将交易成本划分为显性交易成本和隐性交易成本,认为主并公司进行并购的目的是为了节约显性和隐性交易成本。在此基础上,我们以2003年发生并购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因子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建立了主并公司的预测模型,发现资产专用性越强,显性交易成本越高,公司发生并购的可能性越大;中间产品市场的不确定性越高,显性交易成本越高,公司发生并购的可能性越大;公司的成长能力越强,成长能力与盈利能力之间的不平衡程度越高,隐性交易成本越高,公司发生并购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上市公司作为我国优秀企业的代表,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多方位的融资渠道展开了对房地产企业的并购。上市公司并购房地产企业的财富效应如何?上市公司并购房地产企业后是增加还是减少了上市公司股东的财富?本文以2003~2005年发生并购房地产企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解答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方式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并购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但是,在我国上市公司的企业并购是否真的优化了资源配置,要结合中国市场的实际进行分析。本文以2001年我国上市公司(沪市)控股权发生转移的全部71家公司的并购为样本,以公司每股收益、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为指标,以2001年和2002年的数据为基础,分析并购效应通过实证分析形成结论:在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采取横向并购的公司业绩较好,且在并购中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51,自引:8,他引:243  
本文从并购的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 ,认为我国学者常用的以股价变动来衡量企业并购绩效的方法并不适合于我国的现实情况。本文采用一种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综合评价方法来衡量并购前后的业绩变动 ,并以此分析和检验了1 994-1 998年间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分析结果表明 :上市公司并购绩效从整体上有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 ;不同并购类型在并购后不同时期内业绩不相一致 ;另外 ,并购前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并购绩效在短期内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张鸣  郭思永 《财经研究》2007,33(12):103-113
并购是企业最为重要的一项资源配置战略,而实施这项战略计划的决策权一般掌控在公司高管手中,因此,研究并购中高管人员的行为动机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2002~2004年发生并购的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并购中企业高管人员的自身利益变化。经验证据表明,企业高管人员有很强的动机通过企业并购这种方式增加自己的薪酬和控制权收益,研究后还发现,当企业高管人员处于临近退休时,这种动机会更加强烈。同时发现,由于制度刚性的存在,企业高管人员会借助并购,并通过并购后公司资产规模的扩大、雇佣员工人数的增加等因素增加自己的薪酬,而且薪酬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地区性差异。这项研究结果对公司治理中企业高管人员的薪酬契约设计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取10家旅游景区类上市公司1999~2008年间发生的资产重组活动,从资产重组的次数、公告时间、关联交易、模式、动因及绩效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我国旅游景区类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发生率很高;公司为了实现目标,往往将资产收购、股权转让、资产剥离等多种重组手段相结合,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动因主要包括保壳、降低交易费用、分散行业风险和拓展经营空间四方面;以保壳为动因进行的资产重组,能使公司在重组当年获得短期效应,但不具有长期效应;从公司战略层面进行的资产重组,使公司的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得到了提高,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