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在着力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而广大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是实现农民融入生态经济建设,从而实现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构建了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协调的高效、包容、可持续等三个基本维度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优序对比法计算出了各指标的具体权重,从而为我国各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状况的分析与评价提供了基础和指导。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河南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偏低,制约了河南农村人口的市民化进程,进而不利于河南新城城镇化建设的整体推进。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应重视合理控制农村人口规模、重视教育和培训、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打造农村人力资源特色品牌、探索多元化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体系等。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原则。从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实践来看,实现这一原则需要从"去农"化的城镇化向"融农"型城镇化成功过渡。从目前城镇化遵从的路径来看,很多地区由于对城镇化理解的偏差将农村与城市对立起来,致使农民被排斥在城镇化之外,城镇化走向了消灭农村、抛弃农民、放弃农业的"去农"化城镇化道路,不但没有实现城乡统筹与协调发展,反而造成了城镇化质量与功能的式微。该文通过对京津冀区域A镇城镇化建设实践分析,提出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将农民、农业与农村融入到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来,从而积极探索具有包容性的城镇化路径。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城乡一体、城乡统筹发展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论文基于伊瓦思的福利三角理论与农村实际情况,提出构建包括国家、市场与家庭在内的和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新型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要想解决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中的难题,"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唯物史观重要原理是关键。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使得他从对"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转向"以人为本"的经济学研究,其"以人为本"的观点集中体现在他的农村市场化理论和城镇化理论中。习近平认为,在农村市场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应绝对杜绝农村剩余劳动力沦为城市贫民和贫富两极分化问题的发生。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人为本"走组织化的农村市场化发展道路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6,(9)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之下,结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人的城镇化"成为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议题。文章分析了"人的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道路中的核心地位和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改革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现行土地制度和提高农村地区文化水平等角度提出了目前实现"人的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作者对河南省农村就地城镇化进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针对中原地区城镇化的具体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对当地示范性较强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行了多方面实地考察,对"十二五"期间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宏观方向和具体措施提出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村青年不仅是国家的未来,更是影响农村生产力持续发展的"关键少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控制性因素就是农村青年人力资源供给结构的改革,突出表现为农村青年低水平人力资源供给过剩与高水平农村青年人力资源供给不足并存,因而加强对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育,对于农业以及促进其自身和农村的生产力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顺应城镇化建设发展的趋势下,应通过文化、技能、创业和道德法律等人力资源培育和开发措施,为农村青年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智力支持,从而逐步完成为农村生产力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地票交易实施5年来,对重庆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起到了助推作用。然而通过分析研究和调查实践,笔者发现现行的地票交易制度存在耕地保护、"三农"权益保障和生态环境风险,这些风险将是影响新型城镇化建设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票交易制度风险防范进行思考,结合重庆五大功能区建设提出风险防范的对策,以期地票交易能够健康地运行,全力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开发蕴涵在农村潜在而巨大的人力资源,是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宏伟目标的根本途径。本文剖析了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力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肖建广 《经济师》2011,(1):245-245,247
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是一项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工程。文章分析了我国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而提出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政策建议,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需求,着力推进相关制度建设与创新,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全面、系统的制度供给,用制度保障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不仅能够促进农村全面发展,也能够加速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收入有限、劳动力素质较低、劳动力相对过剩、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冲击直接影响农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等。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需要采取政府重视、提高农民收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开拓国际劳务市场、建设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镇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具体实践.重庆作为中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点开展了以农民工城市化为主线的综合配套制度改革,为中国城镇化构建了基本成型的制度体系.基于重庆改革实践,提出中国新型城镇化作为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顶层包括了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的运行机制和产业发展两个板块.运行机制取决于政府政策,产业发展取决于因地制宜下的产业创意.运行机制建设中应重点克服严重不利于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利于农村发展的农地政策和以政府为主的投融资模式,建立起以“三农”发展为基本、政府管控、农村主导、市场参与、多方共赢的新型城镇化利益格局、组织机制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面临诸多困境,包括体制困境、结构困境,城镇基础设施落后以及生态环境等困境。解决城镇化建设问题的关键是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原则——以人为本。城镇化建设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一环,推进城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从"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开始实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不仅仅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一环,更重要的是城镇化对中国未来的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经济》2014,(4):85
正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指出:"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是我国官方首次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这是在系统总结我国实施城镇化战略以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深层次矛盾凸显的背景下做出的科学判断。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内核。无论国内外,城镇化水平都是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征的。因此,人一定是城镇化的核心。之所以提出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是因为过去我们走了  相似文献   

17.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美丽 《经济纵横》2012,(3):97-100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作用重大。它可以促进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并且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其"三农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然而,东北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长期不足,严重制约了"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应不失时机的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水平。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镇化率快速提升,很多弊端日渐凸显,比如户籍制度约束和城乡二元结构,"城市病"和城镇环境污染,盲目建设扩张和公共服务短缺等,这些都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归属感和幸福感降低,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城市的和谐发展,不符合党中央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要求,因此本文以构建和谐城市的视角,分析了目前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一大要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保障。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水平需要一个综合评价体系进行评估。文章在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选择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测算、分析、评价,体现研究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20.
郭文 《经济地理》2014,(6):33-39,32
"空间的生产"是近年来新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城市空间研究最重要的理论进展。通过对"空间的生产"理论内涵及逻辑体系的解析,认为"空间的生产"是资本、权力和利益等政治经济要素和力量对空间重新塑造,并以其作为底板、介质或产物,形成空间的社会化结构和社会的空间性关系过程。在经济全球化的内外部环境影响下,资本逻辑和权力推动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同时也带来了空间生产的异化。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应深度理解空间资本化的双重逻辑,警觉资本逻辑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另类牵引,新型城镇化空间实践的价值取向应平衡"资本"与"人本"的关系,在实践和研究中明确空间生产效能"以人为本"的需求面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