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把某些村级组织根据不同场景定义和情境逻辑选择并采取各类具体的、短期的、人格化的策略、技术、手段和方法来执行中央政策指令和完成上级政府下达任务的行为概括为"权宜性执行"。通过构建"主体—场景(情境)—行为"分析框架,以笔者驻村扶贫的L村政策执行为个案,本文对权宜性执行行为生存和发展的逻辑机理从环境空间、社会基础及内生动力方面加以梳理和阐释:政策设计与执行分离的运行机制、组织运行资源与激励强度失衡的科层结构以及虚置的考核监督机制为"权宜性执行"生发提供了必要的环境空间;人情取向的乡土逻辑、村民淡薄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孱弱的参与能力为其生发提供了植根的社会基础;政策执行主体尴尬的角色定位和自利性的利益权衡为其生发提供了充分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文章从实施主体行为的角度进行研究空间布局,为制定合理的农业产业政策与土地利用政策提供依据。[方法]文章系统解析传统主体(小农户)以及新型主体(家庭农场、合作组织、能人大户、企业)的行为模式与决策过程;进一步通过博弈分析方法研究两类主体之间基于土地经营权二次契约与产业经营组织的策略;最后基于情境讨论提出有利于农业空间布局规划目标实现的实施策略。[内容]该文主要从空间布局实施主体决策行为的微观视角分析影响农业空间布局实施的影响因素,求解有利于农业空间布局优化的"契约机制"与"组织形式"。[结论]由于空间布局的实施主体的行为存在不确定性,政府必须采取保障布局规划实施的相应措施,包括加大对产业联盟的政策性支持;培育基于高质量农产品的价值回报市场和农业服务市场;加大对经营规模、辐射带动、盈利能力、产品认证、品牌建设、销售渠道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新型主体的支持与扶持;强化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监管;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农业生产法人制度;依托小城镇建设,出台相应政策提高农户回归农业的积极性与幸福感;借助培训、教育等方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相似文献   

3.
基于TPB模型的农户林地转出决策行为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农户林地转出决策形成机制及社会、经济、制度、农户特性与农户资源禀赋等外生因素对农户行为作用的内在机理,首先利用计划行为理论(TBP)构建农户林地转出决策行为的理论模型;接着,在文献研究和农村调查基础上,探讨了农户林地转出决策行为理论模型中行为目标、行为控制认知、行为主观规范及行为态度等潜变量的变量设计,分析并选择相关的农户特征、农户资源禀赋、社会经济环境、林地流转政策等变量作为农户林地转出决策行为的外生变量,以此形成农户林地转出决策行为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多元话语分析,从纵向的历史时间纬度和横向的不同行动主体行为情境的分析,认为沼气系统自身的技术优势及其附加价值与社会主导价值极大的相容性促成了沼气政策话语的不断强化,政策执行的单一简单化和市场媒体强势话语的倾向性导致农民的需求和话语表达完全隐性化,实施主体与农民缺少有效的动态性积极互动,最终导致了农村户用沼气发展的失败.因此,理解农民的生活情境,支持促进其话语的表达与话语权的实现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农户行为分析与农业宏观调控政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农户行为分析与农业宏观调控政策张启明现阶段农户行为特征分析家庭联户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确立了农户独立经济主体的地位,决定了农户的行为目标是利益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但农户能否实现其利益最大化目标,则取决于外部社会经济环境所提供的现实条件。因为农户只能是在...  相似文献   

6.
政策执行是政策主体与政策目标群体的交互过程,其不仅取决于科层体系内公共政策的上下流转,而且仰赖于科层系统外政策目标群体的行为遵循。不同于城市社会,乡村社会中的政策执行往往内嵌于关系网络之中。因此,本文将“社会关系网络”纳入分析框架,对政策目标群体内在关系结构之于诱致性公共政策执行的潜在机理进行理论解析,以解释二者之间的逻辑关联。在乡村社会,关系网络助力诱致性公共政策执行的内在机理主要表现为:熟人关系网络及建构于此的人际信任在意见领袖的作用下不断向政策信任转化,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信任关系所内含的信息扩散机制与信息补偿效应助推政策目标群体的行为遵循,从而推进政策落实与政策变现。该机理始于对诱致性公共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建立在政策预期效用与乡村社会熟人关系网络的基础之上,并以乡村精英的治理转型为其运作的关键支撑。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建构扎根理论,以秸秆处理行为为例,厘清了影响农户实施亲环境行为的深层次因素。研究发现,心理认知、行为成本、社会约束和法规产业状况四个主类属对农户亲环境行为存在显著影响。以此为基础,建构了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模型,即心理认知—情境—行为模型,并提出了对农户行为进行干预的政策建议和路径。  相似文献   

8.
我国股票市场的政府推动性质和国有股占主体的产权性质决定了我国证券市场具有浓厚的"政策市"特征,即在短期内政策对股市走向起着决定性作用,证券市场的运行一般受政府行为的影响,而我国绝大多数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具有显著的非理性,这加大了证券市场的不稳定性,直接影响了投资者对投资策略的制定与选择。本文详细介绍政府行为对股票投资者行为的影响,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扶贫工作的主要问题就是政策和执行上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政策落实不到位,无法达到理想效果。本文从农村镇域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执行主体、目标群体和执行策略三方面入手,结合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深入探究,厘清了我国农村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王静静  曹洪华 《山西农经》2022,(6):26-29+37
为了探究政府干预对订单农业供应链金融运作层级优化的关键性,运用演化博弈方法,在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假设条件下,对比分析纯市场情境和政府介入情境下订单农业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的策略演变轨迹。结果表明,政府以农业补贴为抓手,在供应链主体合作博弈中充当策略扰动者,通过加强参与主体间的契约信任,可提升订单农业供应链金融的信用评级,推进订单农业供应链金融运作层级优化。  相似文献   

11.
农户生产在不同政策环境下行为研究:农户系统模型的应用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本文运用农户经济学理论分析了中国张家港和兴化两地农民在不同政策环境下的生产行为以及农户行为对国家政策执行效果的影响。模拟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政府对农产品生产的限制不利于农民增加收入,也不符合比较利益原则。因而,取消限制会使农户生产发生很大变化,农户收入有大幅度提高,但同时只是减少某些农产品的供给。而这种变化在经济不发达区要较发达区为大。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农民增加收入的最重要来源。从比较优势原则看,国家若单纯利用提高价格来鼓励农民生产并不是唯一经济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公共政策执行将政策方案付诸实践的是一个体系。新时期要从政策方案、执行主体、执行宣导、执行运转、执行手段等多方面加以完善,以促进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  相似文献   

13.
岷江上游生态补偿的博弈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制定更为合理的生态补偿政策,本文以岷江上游退耕还林补偿为例,运用博弈论模型考察了现有的生态补偿机制,以及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决策和行为过程。结果发现,生态补偿政策的执行效果与当地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农民外出务工收入高低,补偿年限的长短有着密切关系,而与补偿金额的大小无关。  相似文献   

14.
“三权分置”是现阶段农村土地治理的重要公共政策,其顺利执行对形成高质量政策绩效至关重要。文章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以政策本身、目标群体、执行机构为主体分析 “三权分置”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障碍性因素,探讨政策实施进程存在的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矛盾、利益相关者政策认知不明确、执行机构目标偏差等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1)完善“三权分置”相关法律法规;(2)做好政策宣传,提高农户对政策的内容认知、权益认知、目标认知,真正做到让农户主动地、自发地接受政策;(3)明确界定层级政府间各主体利益,确保“三权分置”取得更好的执行效果。  相似文献   

15.
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的主体行为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业技术进步是一个由多阶段构成、多层次发展、多门类综合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有众多相对独立且功能各异的主体参与。在众多的参与主体中,政府、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农业生产者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主体,他们的行为决定农业技术进步的进程。而由农业技术自身特点和我国国情所决定,政府又在其中充当管理决策者和资金、物资主要提供者的重要角色,成为推动农业技术进步的核心力量和关键因素。各参与主体在行为动机、行为准则、行为方式上的差异,一方面为多途径、多方式调动其参与农业技术进步的积极性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又带来将各主体和主体集团分散的抉择行为引导到协同推进农业技术进步的艰巨任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可以利用政策调控、资助诱导、管理约束、指导性分工等手段,既充分发挥各主体推动农业技术进步的潜能,又规范他们的行为,使各主体间有效协同配合,共同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同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诱导各主体参与农业技术进步过程,并促进各主体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协同,实现农业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农业技术进步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王增文 《农业经济问题》2012,(8):43-49,110,111
将农村社会救助家庭成员再就业培训策略的实施作为一个切入点,对社会救助家庭中有劳动能力或有部分劳动能力的成员的再就业行为和再就业时间做经验分析显示,再就业培训策略使得社会救助家庭中不同性别的再就业行为均得到了显著提高,特别是在再就业率方面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民政部门应通过积极的再就业方式来强化受助家庭成员的主动脱贫行为,从而提高其家庭收入,最终使受助家庭成员的被动接受救助金行为转化为积极的再就业行为。  相似文献   

17.
巩固和扩大医保覆盖面是提升医保质量的要求,医保政策执行的主体影响着政策的执行效果。充分认识居民参保医保政策执行主体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政策执行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促进医保政策的有效执行和实施。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建筑市场尚未发育成熟,工程建设活动的参与主体行为不规范,代表政府行为的强制性质量监督与社会监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质量责任划分不明确,造成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事故不断增加,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对建设工程质量问题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9.
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行为选择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及其行为选择不同,影响到生态补偿机制的运行与实施,进而对水源地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文章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中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识别,并分析其利益诉求,将生态补偿中的利益相关者分为受偿者与补偿者,二者在生态补偿中的行为形成了一种博弈关系。利用博弈理论与方法,通过构建受偿者与补偿者的支付矩阵,分析了在水源地保护区的生态补偿中受偿者与补偿者的行为选择机理,给出了双方行为选择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点,从而得出了受偿者与补偿者的行为优化途径。研究结果表明:降低补偿者的风险偏好、监管成本以及受偿者不保护生态环境的超长收益,增加受偿者不保护生态环境的惩罚、潜在损失、信用损失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内外收益差和合作期限,是减少水源地保护区污染的有效手段,并据此提出了健全监管体系、强化风险意识,以及健全诚信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方式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0.
游客行为态度会对游客行为产生很大影响,转变游客行为态度会对游客行为管理工作有积极的作用。以态度形成与改变理论为基础,提出信息交流策略、活动参与策略和角色扮演策略等游客行为管理策略,以期为保护区游客管理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