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土地类贷款风险预警,是农发行平台土地类贷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平台土地类贷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农发行适应国家及监管当局对平台贷款管理的客观要求,也是农发行实现平台土地类贷款风险监测、预警与风险处置、化解的必然选择。一、平台土地类贷款风险的涵义与特征(一)平台土地类贷款风险的涵义。平台土地类贷款风险是指平台履约能力下  相似文献   

2.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全面推进,粮食购销市场的全面放开,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全面改革,农发行贷款的风险管理也将处于新的状态。认真分析研究贷款风险管理问题,有利于规避贷款风险,使农发行的改革与发展稳步进行。一、农发行的贷款风险将呈加重和重点转移的趋势在深化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彻底改革阶段,历史积淀的问题将在改革过程中充分暴露,农发行的贷款风险面临着  相似文献   

3.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农发行存量贷款风险日渐显现,增量贷款风险日益突出。本文结合宁夏的实际情况,对当前农发行信贷管理面临的突出风险及应采取的防范措施谈点意见。一、当前信贷管理面临的突出风险及成因1.粮食陈化、超期储存严重,销售后补贴不落实,农发行无库存占用贷款增加,存量贷款风险加大。目前,我区粮食库存中,尚有1.35亿公斤陈化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的突飞猛进,有效防控商业性贷款风险成为客户部门、信贷部门和风险部门的重要职责。由于农发行客户部门人员配备较弱、资金结算系统落后、相关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原因,防控商业性贷款风险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5.
农发行贷款的政策性风险,是指农发行在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过程中,因受政策性因素的制约,而导致贷款损失的不确定性。农发行作为国家拨款设立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其责任与风险最终将由政府(即国家财政)承担,因此,控制与避免贷款风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当前农发行面临的不良贷款所占比重高、利息收回率低、挤占挪用贷款面广量大、经营亏损不断增加等问题表明农发行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贷款风险。因此,研究农发行贷款的政策性风险,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12月5日,随着农发行贵州省分行与圣济堂集团、上海泰盛集团债务承接协议的正式签订,标志着赤天化集团整体改制工作尘埃落定,农发行14.025亿元的贵州赤天化纸浆项目贷款风险得到全面有效化解,风险警报解除。华灯初上,看着远处街头车水马龙、流光溢彩的夜景,时任农发行贵州省分行行长徐一丁站在办公室的窗前长舒一口气,深有感触地说:"赤天化贷款风险一直是压在我心上的巨石,现在终于搬走了"。近1年来为化解巨额贷款风险所付出的艰辛,所经历的艰难曲折,像一幅跌宕起伏的画卷,在他脑海里徐徐展开……贷款风险一触即发:信心比黄金重要  相似文献   

7.
农发行信贷风险产生有其深层根源。因此,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必须进行综合治理。1.增强贷款风险意识,建立健全信贷风险管理制度。贷款质量是农发行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贷款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贷款风险的管理水平。因此,农发行全员职工要进一步增强贷款风险意识,把实现政策性信贷资金的安全运行放在首要位置。同时,制定《信贷风险管理办法》、《贷款质量等级管理制度》等,将信贷风险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可依、违章必究,强化信贷行为制约。2.建立以降低贷款风险为核心的信贷管理机制。一是建立贷款责任制度,规范贷款决策程序。贷款管理实行行长负责制,并明确岗位职责,落实法人授权制  相似文献   

8.
<正>农发行开办代理涉农贷款保险业务,为拓展服务领域、创新中间业务、防范贷款风险、实现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崭新平台。随着贷款业务进入快速发展和规模扩张的通道,农发行应主动作为,积极动员各方力量,进一步推进涉农贷款保险业务。2000年,农发行开办代理涉农贷款保险业务,为拓展服务领域、创新中间业务、防范贷款风险、实现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崭新平台。近几年,由于国家金融政策的强力支持,农发行贷款业务进入快速发展和规模扩张的通道,一定程度上为涉农  相似文献   

9.
农业发展银行的资产主要是农业政策性贷款,这种资产结构,使得农业发展银行几乎没有利用资产多样化原理来抗击银行整体经营风险的能力,因此,单项贷款的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政策性银行,农发行的贷款风险产生的根源一是银行外部制度,包括粮棉流通体制、收购资金供应政策和财政补贴机制的缺陷;二是银行内部的操作失误。本文主要探讨在现行制度下,农业发展银行如何利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来防范和化解由于内部操作因素而产生的贷款风险。农发行贷款风险类型一般银行贷款业务主要面临着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决策风险和舞弊风险。由于我国利率仍未完全市场化,而且央行对农发行的利率实行管制政策,贷款利率不  相似文献   

10.
为适应粮棉市场化改革和农发行业务发展的需要,切实防范和控制贷款风险,总行研究制定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本文就学习《办法》和加强贷款风险管理有关问题,谈以下几点看法。一、强化贷款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一)是适应粮棉购销市场化改革的需要。目前,随着新一轮粮改政策  相似文献   

11.
2011年5月1日,农发行贷款风险十二级分类管理正式实施。这是农发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重大变革,是夯实信贷管理基础、打造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又一重大举措。为推动信贷资产十二级分类管理顺利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农发行业务范围的拓展,近年来商业性贷款增长迅速,如何有效防控商业性贷款风险,确保农发行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基层行实际,对商业性贷款的风险防控提出以下建议:  相似文献   

13.
第三方库存监管是指农发行开户行与贷款客户协商,将客户皮棉存入农发行指定的棉花监管仓库,借助独立第三方的力量实施库存监管,并通过签订协议明确农发行、贷款客户、独立第三方的权利和责任的一种库存监管方式和贷款风险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4.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全面推进,粮食购销市场的全面放开,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全面改革,目前专司收购资金供应与管理职能的农发行,也进入了职能调整时期,贷款的风险管理也将处于非常状态。认真分析研究农发行职能调整时期的贷款风险管理问题,有利于规避贷款风险,使农发行的改革与发展稳  相似文献   

15.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粮食购销企业按着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改革、重组。而做为销区粮食市场的全面放开,势必使农发行政策性贷款风险日趋加剧。因此,有效防范、化解风险已成为农发行未来经营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面对金融业的日益发展和竞争需要,农发行要想更好地发挥支持农业经济的职能作用,就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农发行政策性特点的信贷资产保全体系,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强化信贷风险管理。转变观念,抓住机遇,全面实施贷款风险管理粮食市场化改革实施,收购资金投放由足额保证供应转变为“以销、以效定贷”,信贷…  相似文献   

16.
1.完善法律,使农发行的各项业务经营包括贷款风险管理有法可依。目前正在实施的《商业银行法》和央行颁布的《贷款通则》、《贷款风险分类指导意见》等法律法规均未对政策性银行的经营管理和贷款风险管理作出明确规定。因此,笔者认为国家应尽快制订《政策性银行法》、《政策性贷款管理条例》、《农业发展银行条例》等,以尽快使农发行的信贷业务和风险管理有法可依。 2.立足现有法律,加强制度建设。在放贷环节风险防范上,可依据《合同法》和央行制定的《贷款证管理办法》,规范贷款合同文本和合同签订程序,使其尽可能符  相似文献   

17.
<正>2017年7月19日,山西省吕梁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吕梁市农业产业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实施方案的通知》,标志着农发行深度参与、推进的农业产业扶贫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正式落地,这是农发行坚持以创新引领脱贫攻坚工作的生动实践,必将更好地引导和激发扶贫资金的"造血"机能,培育和支持一批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优势产业,为打赢深度地区脱贫攻坚战提供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18.
市场化条件下,粮食企业的经营风险和农发行的贷款风险日益加大。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农发行如何发挥职能作用,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资源优势,支持粮食企业搞活经营,走出困境,是摆在农发行和粮食企业面前共同的重要课题。农发行青岛平度市支行面对粮食市场全面放开、财政补贴大幅度减少、贷款管理困难加大的现实,不等不靠,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支持企业搞活经营,取得了明显成  相似文献   

19.
随着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发行对棉花企业的信贷管理方式也随之改变,由于在农发行开户的棉花贷款企业普遍存在经营“缺血”、历史包袱较重的现象,造成挤占挪用信贷资金严重,农发行按照规定停止发放贷款较为普遍。在失去了政策性信贷资金支持的情况下,部分企业经营亏损凸现、长期不能清偿农发行贷款本息。如何做到既按照政策积极支持棉花企业深化改革,又切实维护农发行债权,努力降低贷款风险,成为当前棉花信贷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最近,我们对四川省南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加强对农发行贷款客户营销与管理工作,实施优质客户战略,有效贷款风险,促进信贷业务可持续发展,逐发行开展了2008年度贷款客户分级和分类排队工作.根据黄金客户分级标准的基本要求,以及客户资信状况、贷款质量、经营效益、对农发行经营发展贡献程度等情况,从农发行贷款企业中评选出系统黄金客户414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