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财经界(学术)》2005,(3):120-121
日前,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表示,国企改革是要付出必要的成本,但这个成本并不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同时,他表示,虽然国有资产流失是有的,但不能为此使产权不流动,而应该是鼓励流动,只有流动才能把资源配制好。  相似文献   

2.
最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并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有关人士表示,《企业国有资产法》主要集中在确保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方面。  相似文献   

3.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邵宁在上海表示,国资委将从五个方面加强企业外部监管,但不会干预企业内部事务。 “外部监管”主要包括:抓紧制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已正式颁布施行。这部法规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4.
日前,千呼万唤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草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审议通过。对于备受业内人士关注的国资委如何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国资委如何对国有资产进行保值增值、国资委有哪些权力对控股的国有资产进行重大事项的管理,新通过的国有资产管理条例都在其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最近,曾经参与条例两次重大修改并参与条例修改意见的专家,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接受采访时表示,暂行条例只是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提供了一个初步框架,真正成熟、相对完备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要靠未来的《国有资产管理法》来确立。  相似文献   

5.
信息专递     
【《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即将施行】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荣融说,国资委已经成立,《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即将公布施行,这标志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进入了新的阶段。 国资委将对国企经营者进行考核。谈到国企经营人员的业绩考核问题,国资委党委书记、副主任李毅中表示,国资委将对经营者进行年度业绩考核和任期目标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经济效益指标,如利润、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运营目标,如资  相似文献   

6.
一、高校国有资产有偿使用高校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是指坚持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将国有资产从无偿占用改为有偿使用,并对无偿调拨和购置的国有资产进行全局性的余缺调剂,打破部门所有的界限,合理配置国有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促进管理的全局性和协调性。  相似文献   

7.
《商业会计》2008,(7):F0002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最近在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表示,国资委计划将央企“红利”用于国有企业的资本性支出、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弥补改革成本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三方面。  相似文献   

8.
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资产是全民的共同财产,是构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国民经济飞速发展,提高我国综合竞争能力的基本条件。所谓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指运用各种手段将国有产权、国有资产权益以及由此而产生出来的国有收益转化成非国有产权、非国有资产权益和非国有收益,或者以国有资产毁损、消失的形式形成流失。从国企实施改革以来,国有资产流失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在目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形势下,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监管,建立约束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最近发布《关于规范国有企业职工持股、投资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表示将严格控制职工持有国有大型企业股权,以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相似文献   

10.
《财经界(学术)》2005,(8):111-111
近日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中国改革高层论坛上的演讲中表示,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总体上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从2004年开始,用三年左右时间建立起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基本框架,提高国有资产监管的有效性;二是按照中国共产党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到2010年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工商》2004,(11):48-48
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日前在调研“物美”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时表示,不能仅以国有资产的存量来评价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要有更高的衡量标准。民企参与国企改革后,首先要看这个企业的竞争力是否增强了,是否更适应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市场竞争,在同行业中是否更具有比较优势;其次,要看国有资产的绝对总量是否得到比以前更快的增值;第三要看纳税是否增多,  相似文献   

12.
国有企业作为国有资产存在的重要载体,其兼并重组过程中必然涉及国有资产的保值问题,但是据调查,在国有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令人触目惊心。本文以煤炭行业为例,研究了国有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资产流失的主要渠道及主要原因,并对一些在兼并重组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通过相关分析,本文最后给出了相关建议,对于防止国有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谢晓玲 《现代商业》2007,(7X):27-27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非经营性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这部分国有资产管理好,直接关系到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浅谈国有资产流失及其对策·孙明·1.国有资产流失的几种形式。(1)部分国有企业在新旧财会制度交替过程中,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如有些企业擅自报废固定资产、将企业奖励基金、福利基金赤字冲减国家资本金,违背资本金保全原则,直接损害国家利益,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相似文献   

15.
日前,千呼万唤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草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审议通过。对于备受业内人士关注的国资委如何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国资委如何对国有资产进行保值增值、国资委有哪些权力对控股的国有资产进行重大事项的管理,新通过的国有资产管理条例都在其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最近,曾经参与条例两次重大修改并参与条例修改意见的专家,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接受采访时表示,暂行条例只是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提供了一个初步框架,真正成熟、相对完备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要靠未来的《国有资产管理法》来确立。  相似文献   

16.
相对于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国有资产管理无论在会计科目上或是在会计核算方法上都进行了优化调整,使得会计报表结构不断的规范化、资金核算进一步透明化、国有资产计量核算方法逐步地明确化,这很大程度上促使了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及其社会适应性的提高。本文将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国有资产管理的特点出发,探讨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持续走深走实,更加强调发展的科学化和体系化,国有资产因其特殊性质和职能定位,始终是支撑和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动力,其管理模式和体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新形势、新要求的影响。就本质而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就是将日常管理中的各工作环节通过优化整合、集成以实现综合效率与质量提升的过程,以保证国有资产管理的综合质效和工作效能,充分发挥国有资产意义、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稳步发展。基于此,本文从推动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出发,探究了现阶段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问题的解决策略,旨在提升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效果,盘活资产管理,最大化发挥国有资产的战略意义,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8.
《商业会计》2004,(3):18-18
“暗箱操作”是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途径之一,《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下文简称《办法》)的出台,就是要将国有产权交易放在交易市场中公开进行,实现国有资产产权明晰,流转有序。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荣融最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实践证明,场外交易存在不透明、不公开的弊端,缺乏有效监管,容易产生不规范、不公正的现象。《办法》出台后,要抓住  相似文献   

19.
方勇文 《商》2014,(35):211-211
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在我国总过有资产额度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额,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为了保证我国国有资产的安全运转,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迫在眉睫。然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不论是在宏观的制度建设,还是在细节上的具体操作层面。都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本文试就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进行了分析与探究。一、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优势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信息化管理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信息化管理优势也越来越明显,其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下方面。  相似文献   

20.
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对于当前国有资产的利用率及经济体制改革中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起着直接影响。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稍有滞后。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由于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还未理顺,使得我国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本文将小议当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及其成因,并给予相应的对策,以促进符合我国国情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