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江苏省2009年13个城市废水的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及能源消耗量作为评价指标,计算其资源环境基尼系数和绿色贡献系数.计算得出4个指标的资源环境基尼系数分别为0.66,0.16,0.14,3.1.废水的基尼系数超过了0.5的悬殊值,能源消耗量的基尼系数快接近于“警戒值”的范围,说明江苏省的废水排放以及能源消耗分配差异很大.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烟尘的排放量的分配差异较平均.从绿色贡献系数来看,南京市区、常州市区、淮安市区、镇江市区、泰州市区是引起不公平性因子的主要原因.因此江苏省首先应重点控制资源环境基尼系数大的污染物排放,其次应在控制能源消耗上加大力度.与此同时应实施有差异的废弃物排放政策,促进区域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江西省11个设区市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易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为了分析不同二氧化碳排放量地区的差异性,首先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江西省11个设区市聚类为高、低二氧化碳排放两个地区。研究表明,无论是在高二氧化碳排放地区,还是在低二氧化碳排放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参与度和进口依存度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都不显著,出口依存度对二氧化碳排放具有显著正效应。  相似文献   

3.
为了有效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的吸收和排放,人们将目光从传统的化石能源转向了林木生物质能源。通过分析当前林木生物质能源的资源与技术水平现状,并结合森林固碳和林木资源的替代减排作用,从生命周期分析角度,阐明了林木生物质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重大作用,林木生物质能源可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相似文献   

4.
能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我国以消耗大量能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既影响了能源安全,也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我国中部各省(山西省、河南省、安徽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虽然地理位置相近,但在经济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以及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利用变异系数指标来分析中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和能源效率存在的区域差异,进而研究能源效率和FDI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污染排放问题。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本身较为脆弱,无法承受过量的环境压力。要想寻找污染减排的有效途径,就需要准确掌握和分析促使污染排放的因素所在。文章通过拉氏指数分解模型测算了西部11个省区及直辖市2007-2016年的污染排放强度,将其分解为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并分析各省在研究期间的变化,从而寻找促进减排的可行性方法。研究发现:(1)从西部地区整体污染排放强度来看,其污染排放强度逐年下降,且效率效应是其污染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因素。(2)从各省区污染排放强度来看,广西在呈现上升趋势,内蒙古、云南、新疆以及甘肃表现为下降趋势,而其他地区保持不变。(3)从结构效应与效率效应分析来看,污染排放强度的变化大多数地区归因于效率效应的影响,只有少数地区归因于结构效应。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碳排放时空格局及其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山东省统计年鉴》,核算2000~2010年间山东省及17个省辖市能源消费、农田系统碳排放量、森林草地碳汇量。选取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等指标,利用基尼系数,结合GIS空间分析法分析山东碳排放的时空规律,并利用库兹涅茨曲线分析经济增长对碳排放格局的影响。研究表明:山东省碳排放量随时间变化呈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能源排放比重较大,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呈现出中间高边缘低的分布特征;人均GDP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呈倒U型曲线。  相似文献   

7.
科学评价当前中国农业碳循环情况、了解区域低碳竞争力是合理制定碳减排政策的重要前提。文章以我国2000~2011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在综合农业碳循环过程中碳源和碳汇的双重特征来测算区域农业净碳量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农业低碳化评价指标体系得到低碳化指数,依据区域低碳化指数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对应情况,对不同时期的区域间的低碳竞争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区域农业净碳量的时空变化差异显著。从时间变化来看,2000~2011年全国各省(市、区)总的农业净碳量显著递增;从空间分布来看,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的净碳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各省低碳竞争力对比分析发现,人均农业GDP、低碳竞争力指数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且区域差异明显,东北地区呈现"低排放—高效益"型,西北、西南大片区域呈现"低排放—低效益"型,粮食主产区大多呈现"高排放—低效益"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部分呈现"高排放—高效益"型。在科学量化农业碳循环的基础上,衡量区域间的低碳发展水平,可实现对低碳农业评价由定性描述向定量分析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我国水产养殖的直接能耗及碳排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践行节能减排战略的背景下,水产养殖也将朝低碳高效发展。从单位养殖水面、单位产量、单位产值等多角度对水产养殖的直接能耗、人工消耗及其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测算,并对全国主要淡水鱼主产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陕西、广东属高耗能高排放序列,湖北、安徽、江苏则属于低耗能低排放序列,而各省在机械和人工替代方面也有差异。为促进我国发展低碳养殖,可以尝试率先在有条件的省份出台低碳养殖发展规划,积极扶持规模化养殖、推行环境认证制度,鼓励水产养殖中使用可再生能源,积极引入环境经济手段。  相似文献   

9.
文章指出,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能源面临着诸如人均能源资源不足、分布不均,人均能源消费量低、单位产值能耗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能源安全等四个方面的巨大挑战.从四个方面论述了21世纪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的地位.并对我国煤炭资源远景及在世界能源体系中的地位,我国煤炭市场供需状况和进出口贸易,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煤炭工业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能源消费视角下农村土地整理碳排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弥补我国农村能源消费碳排放研究的不足,提供农村地区节能减排的合理方向和对策建议,以湖北省天门市某土地整理项目为例,从工程预算表出发,估算该项目在能源消费视角下的CO2排放量.研究结果表明:该土地整理项目能源消费CO2排放量为6.98×103 t,水泥和火电是最主要的碳源;农田水利单位工程量的CO2排放量最高,为4.26 t/100 m3,各类土地整理工程的CO2排放强度与主要材料的CO2排放系数、工程定额标准有关;土地整理CO2排放量大小与研究的系统边界和活动水平有关.因此农村土地整理能源消费CO2排放应受到重视,可从科学编制土地整理工程预算、优化土地整理方案,以及加强水泥、钢铁等能源密集型产业的清洁生产等方面为农村能源消费碳减排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1.
排放大国     
如果以国家为统计单元算总量,中国是排放大国。但是,从人均水平看,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2007年中国为4.6吨,不足美国的1,4,只有欧盟的1/2。中国努力减排二氧化碳,在世界上是做得最好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1990年到2007年,全球单位产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平均下降了15.4%,美国下降了27%,发达国家平均下降22%,发展中国家平均下降10.2%,而中国下降了49.2%。  相似文献   

12.
应用协整检验分析不同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和GDP的长期稳定关系,提出了基于协整检验的碳排放脱钩分析系统。分析系统考虑了地区差异,通过建立差异评价指标形成脱钩影响因子。利用新建评价系统对2000~2008中国各省份碳排放和GDP数据进行分析,由于考虑了人口密度、能源结构、地区经济结构和森林覆盖面积,相较于传统的脱钩指标,部分省份的评价结果产生了差异,新建评价系统的分析结果能够更加准确、系统地反映了碳排放和GDP的脱钩关系,为评价不同地区的减排工作提供了有效地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城市群能源消费数据和地区GDP数据,测算地区碳排放总量,并构建Tapio脱钩模型,研究各区域碳排放总量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结果表明:在碳排放总量方面,长三角地区排放量最大,京津冀次之,珠三角最少;8省市中河北的排放体量最大,减排任务最重。在脱钩效应方面,城市群碳排放总量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基本为弱脱钩状态;各省市脱钩表现差异较大,河北脱钩状态相对较差。这说明城市群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差异,据此对地区实现“双碳”目标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选取1992~2011年各省、市、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我国人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2各省、市、区人均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量区域差异,总体来说有逐步减小的趋势但差异仍然很明显。3地区经济实力的提高对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有很强的促进作用。4政府更倾向于向乡村人口密集的地区投资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核密度估计及ESDA方法,分析1997-2017年中国各省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及空间相关性,并构建GTWR模型对碳排放强度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省域碳排放强度均值呈现下降趋势,且各省之间的碳排放强度差异在缩小;(2)各省碳排放强度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HH"集聚区域集中在西北地区,"LL"集聚区域集中在东部地区;(3)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外商直接投资、城镇化水平、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强度有负向影响,工业化水平、政府干预以及人口密度在整体上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为正,各回归系数存在时空异质性。为实现高质量发展,降低碳排放量,应增加技术投入,研发推广绿色生产技术;适当控制城市化进程,积极引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消费方式;采取差异化的减排政策,推动高碳排放量低碳排放强度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高碳排放量低碳排放强度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6.
乌鲁木齐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土地利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是土地低碳利用的重要指标,对其时空调控是协同促进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峰的重要路径。[方法]文章研究基于乌鲁木齐市2005年和2012年1km高空间分辨率排放网格数据(CHRED)和土地利用矢量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法,探讨乌鲁木齐市7个城区土地利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1)从时间上看,乌鲁木齐市7个城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整体表现为"5增2减"的现象;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从3 431.49万t上升到5 147.96万t,其中以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二氧化碳排放增长最大,由2005年的2 885.15万t增加到2012年的4 139.15万t。(2)从空间上来看,城市向北部和东南部扩展明显,未利用地和耕地迅速减少,城市扩展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明显增加;中心城区和城市扩展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上升最快。(3)从土地利用转移上看,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明显,整体呈现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向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园林地和水域等类型转移。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向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转移导致的碳排放强度增长最显著,均超过700万t/万hm~2。[结论]绿洲城市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时空差异较为显著,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扩张是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合理控制绿洲城市扩张规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建立土地利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核算体系与综合调控政策,将是促进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运用KAYA模型,选取2001~2010年的数据,对黑龙江国有森工林区二氧化碳排放量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0年来黑龙江国有森工林区碳排放总量持续增加;人口数量、经济发展、单位能耗碳排放三个因素对黑龙江国有森工林区碳排放量基本为正向影响,单位GDP能源强度则主要为负向影响;经济发展和单位GDP能源强度是影响黑龙江国有森工林区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而人口数量和单位能耗碳排放对碳排放影响较低。基于上述实证分析,本研究提出环境政策调控、节能减排、提高能源效率等建议,以减少林区碳排放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我国30个省市区2000~2009年间的能源消耗量等数据为基础,通过动态聚类分析方法,将各省市区划分为高能耗区、中能耗区和低能耗区三种类型;然后利用面板数据计量研究分析产业结构、投资与消费、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能源价格等因素对各区域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及其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三大地区2005年生态足迹计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对全国各地区2005年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除西藏的人均生态足迹为盈余外,其余30个省(区,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均为赤字,生态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生态足迹与其资源利用效率情况都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且西部地区资源的利用效率与东部地区相比有较大距离;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生态足迹大,生态赤字也较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严酷,自然资源条件差,资源利用效率低。  相似文献   

20.
我国粮食生产格局演变及增产贡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测算各省区粮食增产潜力和各省区可比耕地资源量,揭示不同阶段我国及各省区粮食生产及增产的特点及原因,揭示我国今后粮食增产的方向。[方法]结合生产力相对指数与耕地面积分析我国各省耕地资源量,测算了复种指数和单产对我国及各省区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测算了我国各省区粮食增产的潜力。[结果]我国各省区人均粮食产量差异明显扩大。1985~1998年间,粮食单产对粮食产量增加的贡献率为85.35%;1998~2003年间,我国粮食总产量下降,播种面积减少是主要原因;2003~2013年间,单产增加依然是增产主因,但播种面积增加的贡献明显提高。1985年相对生产力耕地资源的省际差异明显大于2013年,据该文估算,我国可增产粮食22.9%~43%,复种指数对于粮食增产的潜力十分可观。[结论]近3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格局是"南降北升",播种面积差异是粮食生产省际差异的主因。1985~2013年间,粮食播种面积仅占农作物增播面积的15.48%。大多省区耕地复种指数提升空间较大,但多数省区现实的复种指数却在下降,原因是农业生产比较利益低下。进一步提高单产的边际约束效应明显凸显,提高复种指数应该是我国提高粮食产量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