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姜元春 《水利经济》2006,24(4):73-75
湟水流域是青海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人口最集中的地区,用水量占青海全省用水量的42%。由于人口和水资源量在地区上的分布不平衡,加之水污染日益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极为突出,直接制约着青海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分析该流域水资源特征和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保护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统筹甘肃省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研究目的:对甘肃省土地利用进行综合分区和管制分区,提出各分区内土地利用方向、战略对策和管制措施,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县市的土地利用程度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空间聚类法进行综合分区,采用GIS空间分析法进行管制分区。研究结果:将甘肃省划分为7个土地利用区和7个管制区。研究结论:基于主成分分析与GIS空间分析方法的土地利用分区,是在综合分析与主要因子评价和地理区划相对一致性基础上,增加了土地利用分区研究的科学性和定量化水平。甘肃省今后的土地利用与规划应有针对性地提出分区管制措施及调控指标,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缓解区域发展和资源环境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江津市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围绕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在分析江津市土地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和土地利用现状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规划期内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定位,将全市土地划分为三大土地利用区:北部沿江地区、中部丘陵地区和南部中低山地区,并提出各分区内土地利用管制的措施,期望为江津市统筹土地利用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的现状,结合河南省土地利用特征,构建了6个因素层、24个因子层的土地利用分区指标体系,利用专家打分法确定指标因素因子的权重,根据这些因子在各县(市、区)指标的差异性和相似性,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法对河南省土地利用分区进行定量分析,同时结合各县(市、区)的实际情况对分区方案做对比分析与定性分析,最终将河南省划分为6个土地利用区.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分区是对土地利用的合理布局,也是实行土地分区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手段和法定依据;从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出发,运用综合指数法空间分区模型进行分区,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功能类型区,并根据各功能区自然经济和土地利用发展背景,分别提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方式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云南保山西庄山地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982,1991,1998年云南保山西庄山地流域土地利用图利用GIS技术进行了处理,分析了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值和土地利用动态度。结果显示:西庄河流域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林地、灌草地和耕地相互转换最为频繁,年变化率分别为6.94%、4.75%和2.99%;茶园的变化最小;综合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为1.91%;在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中,国家政策是最强有力的影响因子,相反,人口增长没有直接影响到土地利用变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土地利用分区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阐述国内土地利用分区研究现状与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对比法。研究结果:从理论和方法两方面总结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分区的研究历程:(1)分区依据从自然因素到社会经济因素再到生态环境因素,由单一走向综合;(2)主要从行政区划和自然地理单元两种尺度空间开展土地利用分区研究;(3)分区方法经历了由定性为主,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再过渡到"3S"技术大量应用为主三个阶段;(4)存在土地利用分区理论研究有待深化,面对土地管理的土地利用分区方法有待统一规范,土地利用分区技术手段需要更新等问题。研究结论:建议结合试点,在中国开展土地利用主体功能分区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完善土地利用分区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8.
许昌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目的:构建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体系,划分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为区域土地利用调控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归纳对比法,专题图叠加法,系统聚类分析法.研究结果:构建了区域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等级体系,划分出5个土地利用功能区和20个功能亚区.研究结论:在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等级体系框架下,对区域进行功能分区,可实现对区域土地利用的调控.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土地利用分区与差别化土地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省土地利用分区划分为东部土地利用区、环青海湖土地利用区、柴达木土地利用区、青南土地利用区四个分区。针对青海省及不同土地利用分区的特点,构建土地利用差别化政策建议:(1)计划管理方面,予以土地政策支持,适当增加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2)地价方面,对利用戈壁荒滩等国有未利用土地的,予以减免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3)土地资源开发方面,柴达木土地利用区重点在研究未利用地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东部土地利用区重点在对现有城镇内部改造和挖潜利用;(4)耕地保护方面,以财政资金设立生态保护基金,加大转移支付力度;(5)集约用地方面,建立适用柴达木地区的集约用地考核标准。  相似文献   

10.
以密云水库上游的白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1980年代中后期和2000年2期土地利用现状,借助GIS工具,分析了白河流域及其子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明确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类型和方向及各个子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白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贡献。主要结论如下:1980年代中后期到2000年期间,除林地面积有所增加外,其余各类土地利用面积均在减少:草地转林及退耕还林构成了白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过程,其中云州水库小区域与下堡小区域是对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贡献最大的2个子流域,张家坟流域是对白河流域保持自稳定性土地类型贡献最大的子流域。  相似文献   

11.
黄河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图谱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目的:分析黄河流域土地利用转型时空特征,为开展流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推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依据。研究方法:地学信息图谱分析、涨落势图谱分析。研究结果:(1)1990—2018年黄河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草地和未利用地,草地和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年均变化率分别为0.04%和2.49%;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年均变化率分别为0.15%和0.17%。(2)土地利用转型图谱单元以草地与未利用地、耕地和林地之间的相互转换为主,广泛分布在除阿拉善中部以外的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空间分布较集中;其次是耕地与城乡建设用地的相互转换,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中部、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榆林市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南部以及黄河入海口附近,空间分布集中;(3)两个时序单元内,土地利用涨落势图谱中面积变化最大的均为草地,且上、中、下游地区涨落势图谱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较清晰地展示了黄河流域土地利用转型时空演变特征,能为摸清转型规律、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挠力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地形梯度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讨地形因素对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影响,揭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的原因、过程及机理,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提供决策支持。研究方法:土地利用信息图谱法、地形位分析法和标准差椭圆分析法。研究结果:(1)各地类在地形梯度上表现出明显的层级分布特征,水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的地形梯度优势分布区均为低区段,旱地和建设用地为低、中低区段,林地为中低、中高和高区段;(2)土地利用变化以稳定型和前期变化型为主,二者分布较为分散,稳定型主要为低、中低地形梯度的旱地和中、高地形梯度林地,前期变化型主要为低地形梯度的旱地和中地形梯度的林地二者转变为水田,其余图谱类型的比例均在5%以下,分布较为集中,主要表现为低地形梯度耕地内部结构转变。研究结论:在自然、社会和政策因素综合作用下,挠力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地形梯度效应显著,未来应加强对低地形梯度耕地和中、高地形梯度林地的规划管理。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不同时期的TM遥感图像,在遥感软件PCI7.0的支持下对图像进行技术处理,并在GIS软件Arcview3.3中,采用人工目视解译为主,计算机自动分类为辅的分类方法提取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信息,将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分为林地、旱地、冰川、草地、戈壁、裸露地、盐碱地等,同时借用景观分析指数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信息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1994-2001年,全流域的旱地、草地、林地、裸岩地面积增加,盐碱地、沙地、戈壁和湿地面积减少。各土地利用类型斑块的形状指数总体上略有减少,表明斑块形状趋于规则,说明人为干扰的程度在增加,在总体上各指数都与人为活动有很强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青海东部河湟地区建设用地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变更调查数据,分析了青海东部河湟地区建设用地结构、规模数量及空间分布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与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建设用地规模迅速扩张,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同步增长;建设用地集约节约水平不高,建设用地外延扩展占用耕地现象较为突出.青海高原东部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建设用地的扩张与耕地的减少给区域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15.
GIS支持下的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建设用地遥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对改革开放30年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空间及建设用地发展过程和总体特征进行梳理总结。研究方法:利用RS与GIS技术方法,提取珠江三角洲核心区1979、1990、1995、2000、2003、2006和2008年的用地信息,并划分城镇建成区。研究结果:(1)1979-2008年间,珠江三角洲核心区的非农建设用地增长了约53倍,城镇建成区增长了约65倍;(2)该地区非农建设用地及城镇建成区的增长速度均经历了由快到慢的过程,但相对于非农建设用地年均增量逐年递增的趋势,城镇建成区的年均增量具有阶段性;(3)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城镇空间的增长模式经历了由1979-1990年间的分散发展到1990-2006年间的集聚发展,再到2006-2008年间的分散发展的空间转换;(4)在此期间,城镇空间整体表现出点状扩张到线状空间出现,再到形成密集发展带和都市建设圈层的动态演变。研究结论:本文可为区域协调发展决策与管理提供依据,同时也为进一步探寻本地区土地利用变迁和城镇空间发展演变的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变更是保持土地利用调查成果的现势性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变更调查方法调查周期长、精度低且费用较高。随着近年来RS、GIS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土地利用调查提供了新的调查手段。通过对黄骅市土地利用变更的研究,详细阐述了RS、GIS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构建面向碳中和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测度评价指标体系,揭示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时空格局,为面向碳中和目标的土地利用管制和国土空间优化调控提供实践指导。研究方法:碳收支核算、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结果:(1)黄河流域碳收支时空差异明显,碳汇量相对稳定,净碳排放量呈明显上升态势,这表明区域碳排放压力不断增加;(2)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在空间上表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中游碳排放效率明显高于上游与下游;(3)碳排放效率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主要包括4种集聚类型,其中低—低集聚和高—低集聚区面积呈扩张态势。研究结论:黄河流域碳收支状况和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区域差异明显,未来应以“碳中和”目标为导向,因地制宜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加强土地利用管制,推动流域协同减排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时期,土地需求急剧增加.为进一步控制土地利用,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但在土地管理中存在土地配置效率低下、大量农用地非法转为建设用地等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的经济价值日益显化,农民围绕土地权益而发生大量纷争,为解决其中的一些尖锐矛盾,我国应积极地创设土地发展权制度,显化土地发展权,建立基于国有士地发展权的土地利用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根据2009年和2012年韶关市浈江区遥感影像图,通过RS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浈江区土地利用格局及变化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绝对面积增加,其余土地利用类型绝对面积均减少,绝对面积的变化与土地利用绝对面积大小相关;2交通运输用地的增加率最大,达48.28%,递减率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其他土地,速率高达11.40%;3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未利用地主要向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转移,园地主要向交通运输用地转移,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主要向林地转移,而交通运输用地没有发生转移。  相似文献   

20.
青海湟水河流域退耕还林政策实施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湟水河流域8个县的退耕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利用SPSS12.0软件分析农户对退耕还林的态度和对生态环境的意识,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两者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对退耕还林政策基本持支持态度,而且认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周边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在5个影响因素中,农户性别、受教育程度和人均收入是影响农户对退耕还林态度和对生态环境意识的显著性因素。总的来说,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民的根本利益产生了正面影响,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合理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