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苏彬 《致富时代》2015,(4):179-181
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以法令形式规定社会各单位必须按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或以交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方式履行法律责任。其实质就是把残疾人就业作为全社会的责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安排残疾人就业,是现代社会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有效途径。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在政府和社会团体等各种机构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制度在不断地完善,同时残疾人就业的渠道也得到了扩大,残疾人就业率也得到了提高。然而,在取得重大进步的同时,残疾人按比例安排就业政策制度的实施在我国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所发挥的作用受到了极大限制。目前,我国残疾人就业状况仍不容乐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实施更是屡受阻力。本文以南宁市的调查为例,把握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现状,借助残疾人就业的理论研究,深入分析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现状及问题,探索其影响因素,从而提出促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对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为基于实证研究的残疾人就业全面保障机制探索,首先分析了国内关于残疾人就业的保障措施,总结出当前研究成果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以武汉市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运用SPSS数学统计分析工具,着重研究影响残疾人就业的相关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残疾人就业的全面保障体系。该体系是包含政府、企事业单位、残疾人自身、第三部门和居委会等社会要素在内的"动力系统——调控系统"双重保障残疾人就业的系统体系。在该体系的规范下提出了若干具体的残疾人就业保障措施,并分析其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3.
残疾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其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对武汉市洪山区残疾人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后,就洪山区残疾人就业面临的残疾人就业结构单一、文化程度低、自我价值取向不明确、企业招纳残疾人落实情况差等问题,应采取积极措施:强化残疾人联合会;加大对残疾人的教育和培训;积极引导、鼓励残疾人创业;健全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4.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关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事项,对于残疾人来说更是如此。在当今残疾人普遍就业难和就业层次较低的严峻形势下,通过调查分析残疾人的就业方式、岗位、月收入、就业困难,了解残疾人的就业需求,进而提出针对性强的对策建议,对促进残疾人提升就业技能、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促进残疾人就业,对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有重大意义。为此,论述了庇护性就业服务基本特点,实证研究蓬江伍威权庇护工场,分析庇护工场在提供残疾人庇护性就业过程中的优势、特色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善残疾人庇护性就业服务质量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于莉 《科技转让集锦》2014,(22):253-254
残疾大学生作为残疾人当中的佼佼者,他们的就业决定着残疾大学生的价值体现、残疾家庭的幸福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残疾人就业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笔者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从研究地域范围、研究方法、研究主题内容和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文献综述,最后提出针对残疾大学生就业的研究还存在着研究数量少,深度和广度不够,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商》2015,(12)
残疾人就业是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亨社会物质文化成果的基础。为保障残疾人就业,我国实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对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到比例的用人单位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制度对促进残疾人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笔者以重庆市荣昌县为例,发现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过程中存在社会认识有误区、征收法规政策不完善、征收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就进一步完善残保金征收工作试提出几点建议,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8.
于莉 《消费导刊》2014,(12):32-32
有关数据表明,当前聋人大学生的就业率只是健听大学生的一半左右,平均工资也只有健听大学生的一半左右;在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中,约有42%为残疾人,在相对贫困人口中,残疾人约占1/3。目前,我国残疾人就业形式仍然较为严峻,2008年度残疾人登记失业率达12.6%,大大高于全国登记失业率4%水平。笔者通过调研后分析发现,我国聋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宏观调控滞后、高校专业设置单一、社会的认知和接纳程度较差、自身条件的限制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唐山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持续完善,残疾人就业工作既出现了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其原因是残疾人受教育程度较低,参加职业培训者比例偏低,社会的排斥偏见以及福利企业吸纳能力下降。探索与创新创新就业模式,应积极开辟就业渠道,推进多元化集中就业模式;加强教育培训与信息化建设,拓展就业援助模式;积极扶持残疾人创业,探索以残助残就业模式;积极开发社区服务岗位,建立帮扶就业模式;强化政策引导机制,着力推进就业示范模式;关注中度残疾人,发展庇护工场就业模式;大力扶持农村残疾人,促进就地与转移相结合就业模式。  相似文献   

10.
残疾人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个群体,也是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肯定会产生的问题。残疾人是可以通过就业参与到社会的发展中,在此过程中不单单实现了经济独立,可以降低本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并且还可以在参与社会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得到我国社会各个领域中相关人士的认可。所以就业实际上是残疾人实现自身价值及获取社会认同的最好方法,但是现阶段我国残疾人就业领域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本文当中详细针对我国残疾人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问题应对措施,希望可以促使我国残疾人就业情况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1.
就业是残疾人保障权益的重要内容。然而,受各种因素,包括残疾人自身身体和心理因素以及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的影响,残疾人就业水平并不乐观。文章从对残疾人生活起到保障作用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低保制度在给予残疾人以保障之外对残疾人就业产生的外部效应并分析相应的原因。最后,根据存在问题以及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提出从低保制度的角度出发解决残疾人就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张小燕  管越  李森 《人口与发展》2020,26(2):116-123
就业是残疾人融入社会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基于某地区2017年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与需求信息动态更新调查数据,构建Logit回归模型,针对不同的户籍制度,考察残疾程度、教育程度与无障碍设施对残疾人就业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教育对就业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残疾人就业与残疾程度,无障碍设施呈负相关。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对样本按户籍制度进行分组后,发现无障碍设施,即社会对于残疾人群体的真实关怀程度对农业户口残疾人就业呈显著负相关。由此提出政府对残疾群体在支持公共配套无障碍设施与鼓励残疾人就业之间应寻找新的平衡点,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对于残疾人保障的力度。  相似文献   

13.
残疾人群体是就业弱势群体,长期以来,有劳动能力(包括部分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主要通过在福利企业就业、分散按比例就业等集中有限的途径和形式实现就业。而福利企业在解决残疾人就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社会转型期,福利企业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福利企业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潘光莉 《中国市场》2008,(35):56-59
文章在社会排斥理论的框架下,深入分析残疾人就业困境的成因,试图寻求解决的办法,促进残疾人融入主流就业市场,保障其就业权利。  相似文献   

15.
2013被成为"最难就业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又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数据调查,了解了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以及造成该问题的具体原因,并对发达国家美国、德国、日本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的具体措施进行分析。提出我国解决大学就业问题的政策建议为深化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学生就业服务系统;帮助转变就业观念;创造和维护更符合市场竞争要求、公平的就业环境和氛围。  相似文献   

16.
南焱 《中国市场》2008,(46):18-19
<正>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这一事关国内8296万残疾人劳动权利和生存发展的重大政策,缘何陷入如此尴尬境地?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下称"残保金"),这一事关国内8296万残疾人劳动权利和生存发展的重大政策,自上世纪90年代初推出并实施以来,对促进残疾人就业、推动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三露厂是政府开办的专门安置残疾人就业的企业,其企业宗旨是安置残疾人就业,帮助残疾人自立、自强,最终融人社会。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受政府干预和保护的程度不断降低,特别是1994年国家税收制度改革以来,三露厂开始金额缴税,加之现在国家对残疾人就业采取分散安置的政策,这意味着三露厂可以不再承担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然成为中国发展的障碍性问题,而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大学生就业能力,即大学生的"可雇佣性",是指大学生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其不仅包括狭义上"找工作"的能力,还包括持续发展、高效率完成工作、实现良好职业规划与发展的能力。本文通过对就业主体的研究,认为可以从四个维度构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分别是个人基础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个人鲜明特点和社会综合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政府、社会因素视为常量,把高校可控因素视为变量,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大就业"的理念,即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将高校内部招生、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四个可控因素视为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的关键变量,探求四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构建四者相辅相成、融会贯通、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新机制,从而实现大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04年以后,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牵动了整个社会的神经,并迅速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与焦点.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各自的真知灼见,"大学生就业困难"一词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提法.但不论是中国理论界还是社会舆论界大多对大学生就业困难存在一定误解,主要是对过去大学生"统招统分"的路径依赖,认为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