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因为中国农业的生产水平影响着全球粮食市场的供求及价格水平,因此中国农业发展不仅是中国内部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问题。中国政府认识到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三农”问题被作为中国“十一五”规划的核心内容来对待。论文通过考察韩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展的新农村运动的相关政策措施及其成效,在把握中国农业发展模式及资源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加强思想建设,确保政治合格 农业科学研究所担负着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任,要履行好职责使命,必须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确保党员干部政治上永远合格。首先,要搞好理论武装。对党员干部要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系统学习,尤其要注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并结合实际解决农业科研中的实际问题,切实把党的科学理论贯彻运用到农科所研队伍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去。要永葆政治本色。必须坚持和践行“农业科研为农民”的根本宗旨,真诚信奉当代共产党人核心价值观,把本职岗位作为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平台,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加强“三农”工作、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革命老区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社会发展相对较慢,新农村建设任务更加艰巨。当前,新农村建设刚刚起步,革命老区由于自身缺陷,建设新农村不能盲目参照沿海发达地区模式,而应立足实际,突出侧重点,坚持“四个优先发展”,带动全局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坚持以民为本的思想,积极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教活动(以下简称保先教育活动),把“执政为民,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创新思路,强化措施落实,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推动了全省民主法制建设和全省经济社会及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胡瑞芬 《现代经济》2007,6(8):76-76,80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做出的重大决策,就是要以生产发展解决农业问题,以生活宽裕、管理民主解决农民问题,以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解决农村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保证,根本在于如何解决好“人才强农”问题。  相似文献   

6.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新农村建设”已成为时下中国最时髦的一个语汇。由于紧扣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的焦点,抓住了八亿多农民的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决策受到全国上下的热烈响应,“新农村建设”也呈现出蓬蓬勃勃的发展势头。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一些地方对“新农村建设”还存在各种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相当程度地阻碍和延误了“三农”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加以避免和改进。  相似文献   

7.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视角,研究村民自治问题是近三年来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村民自治的重大意义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研究,当前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成因研究,深化村民自治的对策研究,关于村民自治与新农村建设的实证研究等,且已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在新形势下,加强开展村民自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证比较研究.村民自治中的“两委关系”研究和制度创新,农民工的政治参与研究等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驱动力.本文论述了农业科技进步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科技进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充分发挥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苍溪县位于四川盆地北缘、秦巴山脉南麓、嘉陵江中游,幅员2330平方公里,耕地54万亩,辖39个乡镇、726个村,人口78万,是红四方面军策应中央红军的长征出发地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几年来,我们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按照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为抓手,大力推进“户办工程”生态家园建设,积极开展“三村”建设,初步探索形成了“户办工程建家、三村建设连片”的山区生态小康新农村建设路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是基础,农业科技是关键,服务“三农”人才是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然需要大量高素质“三农”人才,这给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教育致富”的理念,多渠道筹集农村成人教育经费,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成人教育的领头雁作用,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途径。本文提出应以产业化经营作为公共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促成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的新格局,并提出了新形势下搞好产业化经营项目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驱动力。本文论述了农业科技进步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科技进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充分发挥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新时期我国提出的一个完整的、系统的、长期的奋斗目标,涉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若干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力量雄厚,基础设施完备,教学、研究手段先进,在我国农业教育、知识创新和技术推广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三农”保险的保障作用也应及时跟进,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保险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大力发展“三农”保险是保险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因此充分发挥保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探索发展“三农”保险的有效路径,让保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国广大农民,其意义重大深远。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调动各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正确区分“共同行动”中的国家、社会和农民的职责。国家(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主导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主导农村教、科、文、卫等事业建设,主导新农村建设发展目标和规划,主导农村政治、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必须激发和发挥城市和社会各界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支持作用。必须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宣传群众,科学组织群众,用思想、道德、法律、文化、科技武装群众。  相似文献   

16.
成祖松 《全国商情》2006,(11):95-96,7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都在农村,而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的小康,就必须要实施“亲农化”战略,即以农村工业化和改造传统农业相结合为突破口,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进而提高农业产值,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真正达到建设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发展农村经济,要让广大农民致富,还要不断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要重富裕,也要重文化。要“两条腿走路”,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健康、和谐发展。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农民去建设新农村,农民的文化素质的提升和知识水平的提高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18.
王左 《现代经济》2009,8(4):130-131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极为重视的工作重心。自200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关于“三农”问题发布了八个一号文件,其实质就是要增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协调国家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从而带动国家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我们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1%,农村的发展与稳定有利于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农村的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相似文献   

19.
一、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认识 1.开展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20世纪50年代,我国也曾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其后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和文件中,也多次提到要建设新农村。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围绕实现小康目标,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农村小康建设的热潮,名称各异、  相似文献   

20.
围绕房山区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状况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进行调研,分析发现房山区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实施工作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规划先行”的建设思路已经初步落实,“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初具雏形。建议从政治、法律、机制、组织、技术五方面建立保障体系,加快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