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译品在目标语中被成功接受与翻译的过程中,译家的审美思想和各种思维的交相运用密不可分。文学作品的美学特质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综合运用美学理念和翻译思维。本文从翻译的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出发,从哲学的范畴阐述了文学翻译中审美客体与主体不可能是分开的两个独立的方面,而是具有矛盾统一性这一辩证关系。同时通过实例分析怎样把握好两者的关系,使译文最大程度地达到和谐统一的美。  相似文献   

2.
由于广告与广大受众的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及其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决定了广告与学的亲缘关系,不少学形式在广告中得到运用。本讨论常见的诗歌、对联、快板、相声和电视剧等学形式在广告中所产生的审美功能和宣传效应。  相似文献   

3.
朱小晶  谢彬 《经济师》2010,(2):126-127
商标名的翻译不同于常规意义的翻译,它不是简单地把商标名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而是要结合译语的习惯和语言特点进行再创造。文章选取了音译中的大量译例,探讨了如何在翻译中选用恰当的汉字这一问题,并对此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处理方法和原则。  相似文献   

4.
文学翻译的策略,是文学译者不可回避的问题。究竞是采用‘归化”策略,还是采用“异化”策略,成为众多翻译理论工作者非常关注的话题。介绍了中西方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归化”和“异化”的对立及“归化”和“异化”的统一。通过关于“归化”和“异化”策略关系的分析,提出过度的“归化”和“异化”都会对文学翻译造成不利影响,不能简单地采用这种或那种策略;文学译者应根据文学翻译的目的,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从事翻译活动,在“归化”和“异化”策略中寻求最佳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5.
翻译历来不是易事,文学翻译由于其独特的特点,更是如此。在漫长的翻译史中,翻译家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各具特色、纷繁复杂的文学翻译理论,但是在这些理论后面,实际上围绕讨论的还是“忠实”这个亘古不变的命题。基于译介学的理论,从译者的角度,反思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6.
薛莉 《经济师》2007,(7):151-151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他在翻译过程中不管是对原文的理解,还是用译入语进行再创造都必须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译者的主体性作用能否正确发挥,是翻译成败的关键,也是翻译活动的魅力所在。但文章在强调发挥译者主体作用的同时,也指出它的一定的受动性。  相似文献   

7.
关联理论对翻译有着极强的解释性,关联理论翻译观把翻译看作是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活动,一个寻找最佳关联以取得语境效果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在处理“不可译”问题时,译者应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进行动态的灵活处理,将“不可译”变通为“可译”,以求实现原文作者力图达到的语境效果。本文将就关联理论及其对“不可译”问题的解释力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是现代西方翻译学界的突出代表,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杰出的翻译家。他们的译学理论都建立在语言学基础之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却又各具特色。奈达毕生从事《圣经》的翻译工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他非常重视读者的反应和译作的沟通作用。纽马克一生从事教学工作,他注重译文的准确性及质量,提出了著名的“语义翻译法”、“交际翻译法”及关联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立足于后殖民语境,从翻译目的、文本选择及翻译策略三方面对中国近现代若干重要译家的文学翻译文本进行分析,认为近现代中国译家在文学翻译中的解殖民化意识由来已久,他们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对平等的追求就是其解殖民化意识的最好体现。近现代中国译家在长期的文学翻译工作中在追求平等地传播各国文化的翻译目的、译出浓郁东方文化色彩文学的同时有选择地译入西方文学的文本选择态度、译写及归化和异化策略的巧妙运用对后续文学翻译工作者在后殖民语境下的解殖民化活动有着巨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潘冬舟翻译的《资本论》第一卷第二、三分册,是《资本论》第一卷第二、三、四篇的中文首译,底本应当是考茨基国民版。潘冬舟译本追求“使中文读者容易了解”的翻译目标,采用白话文文体,绝大多数专业术语和一些关键段落翻译准确,译文达意顺畅。虽然潘冬舟译本中也存在“生产资料”等个别专业术语的误译,个别词句的误译、漏译等现象,但并不影响译文的整体质量,也不影响潘冬舟及其译本在《资本论》中国翻译史、传播史和研究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商务广告翻译是一种特殊的“实用”文体翻译,其目的是为了达到诱导促销之效果。从对创译原则的认识出发,着重探讨了“创译”手法在商务广告翻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汉语亲属称谓数量众多,化蕴涵丰富,与英语亲属称谓数量贫乏形成鲜明对比。本通过分析英汉亲属称谓的特征,从化差异和语篇意义对等两方面来分析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中亲属称谓的翻译以及译在称谓翻译中所采取的策略,以期更好了解汉语亲属称谓英译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一部作品的实质是其思想感情和艺术感染力。以小说《苔丝》的汉译本为例,从人物刻画翻译、景物描写翻译、作者议论翻译和人物对话翻译四个方面谈文学译著中感染力的传译问题。  相似文献   

14.
语际转换是翻译活动的显著特征,其过程就是将一种语言符号所表达的信息准确无误地用另一种语言符号表达出来。诗歌翻译则不仅要求译诗准确无误,而且要求原诗语言符号的深层次意义在译诗中得到巧妙的艺术性再现。本文结合许渊冲先生的《葬花辞》英译,从音韵、形式及思想意境两方面探讨“翻译是语言符号的艺术性再现”。  相似文献   

15.
翻译的标准有许多,各家都持有不同的观点。但在翻译等值这一点上,却有普遍的认同:即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做到原和译的信息等值与艺术上的等同效果。本从体、化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路玮 《经济论坛》2005,(20):135-136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无疑将各个国家与中国间的经济连在一起,相互间商品涌入各自市场。然而由于语言不通,译入语国家势必要对原语国家的商品标志进行翻译。商标命名者形式上传递着商品信息,实则传递文化信息。为使产品更加吸引消费者,商标翻译应在尽量体现商品特征的同时考虑文化因素,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下面就以具体商标为例,谈谈如何根据文化因素差异来趋利避害地进行商标翻译,从而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审美心理,接受程度等。  相似文献   

17.
勒菲弗尔提出翻译受到意识形态和诗学两方面的限制。本文试图梳理诗学的历史脉络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发展,并通过对比哈代的短篇小说The Honourable Laura的两个不同时期的中译本,论证在同一目的语文学系统中,诗学的变化影响译者的选目及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对“归化”和“异化”观照下杨国斌和王佐良的两种《文心雕龙.才略》英译本的译例进行对比分析,旨在说明如何运用这两个翻译原则,作出更有生命力的译品。  相似文献   

19.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愈加重视自身的宣传。企业简介英译作为企业外宣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其质量的优劣对企业形象的树立有着直接的影响。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依据,在“三维”转换原则指导下分析石狮市外向型企业的简介英译中存在的问题,探索适用于企业简介英译的策略,同时提出构建企业简介英译生态环境的相关建议,从而提高企业简介翻译质量,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相似文献   

20.
汉语成语英译的语用等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用学可以用来研究翻译,语用翻译的核心是语用等效。语用等效翻译论认为,翻译就是译意,即要译出原作的意图、语用用意,使译读获得与原读相同的感受。本从语用等效的角度探讨了汉语成语翻译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