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提点刑狱司是统辖一路司法、监察等事务的重要地方政府机构。在宋代历史发展中,它逐渐兼领劝农司、河渠修造、保甲司等机构,因而在地方农业发展、农民生活保障、农村基层社会控制与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劝课农桑到兴修水利、赈救灾民、减免赋税、移风易俗等,无不体现着统治者利用提刑司来促进地方三农建设,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地方统治的意图。提刑司对保甲的校阅、管理和对盗贼的残酷镇压,也体现了宋代统治者对乡村基层统治的严密化。提刑司等地方机构一专多能的职能设置和双管齐下的管理模式在宋代三农乃至其它事务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其制度设计的有效性,也为明清后世所继承和沿用。  相似文献   

2.
宋代集中财权的思想主要围绕三个方面:一是协调中央与地方在财经管理上的集权与分权;二是宰相必须总管全国财政,内库必须纳入理财机构的统一管理与监督;三是改制后的户部必须同改制前的三司一样,具有较大的理财权力范围。而且这三个方面的着眼点是相同的,即从机构运行机制层面入手,通过集中财权达到有效地统筹调配全国钱物,控制财政收支平衡,防范财政财务收支上的不法行为,开源节流,从而解决财政困难。这种集中财权的思想在当时因三冗和战争支出巨大、国力匮乏的情况下,是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但是这三个方面的思想,前二者的实践极其有限,只有第三方面得到了较好的实行。  相似文献   

3.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内理论界讨论的重点话题。本文运用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去探究我国"三农"问题,认为"三农"问题的实质是社会总产品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两大生产部门即城镇部门和农村部门的不平等交换与不均衡发展过程中的长期矛盾积累;并基于农村——城镇两部门再生产的扩展模型去分析"三农"问题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4.
受欧洲合作思潮的影响,20世纪初合作思想被认为是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到20年代末30年代初,随着"三农"问题的日趋严重,社会各界认为,在农村建立各种形式的合作组织,是解决"三农"问题不可缺少的手段。在社会各界的推动下,30年代初安徽农村的合作运动发展迅猛,截至抗战全面爆发前夕,全省各个县份基本建立了合作组织,并开展了相应的业务。从这时期安徽省对合作社的设计看,合作社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组织,而是具备多种功能,同时注意各种力量的整合,形成了安徽合作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样,受制于各种因素,这时期安徽农村合作运动的作用是有限的。然而,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制度设计本身的问题毕竟不是一个概念。民国时期安徽农村合作的兴起与发展,并以此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尝试与努力,这无论是在制度上的变迁,还是在实践中的创新,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5.
宋代银铤铭文"出门税",即人们将物品或货币带出城门时所纳之税,属于典籍中的"门税",纳税人包括商人、百姓、军人等,它不同于物品运输过程的"过税"或交易时的"住税"等税种。宋代门税来源于市制下的"市门税",是街市制形成后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李超 《乡镇经济》2004,(12):5-7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成为近几年各界关注的焦点。如何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从理论到实践已有很多研究,但就一些焦点问题仍存在分歧。本文力图从“三农”问题的表象入手,指出其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导致农村贫困的根源是社会制度层面的改革滞后,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非农化”与“城镇化”合二为一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7.
论新型工业化中的“三农”战略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捷  黄善明 《乡镇经济》2004,(10):10-11
如何将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三农”问题结合起来是城乡统筹发展必须解答的问题。城乡统筹与新型工业化从本质看是一脉相承的,当前我国工业化进程已经发展到了必须进行城乡统筹的阶段。在此前提下,本文分析了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村产业战略转型、农村社会战略转型、农民身份战略转型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丽明 《开发研究》2006,(2):50-51,107
西部大开发实施六年多来,取得重大进展,但是其重中之重“三农”问题却仍然十分突出。本文认为,在解决西部的“三农”问题中,政府必须而且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政府政策有效的关键是进一步提升西部大开发的地位,要像当年对特区一样,出台专门给予西部的特殊优惠措施。政策的重点是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中心,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加速西部城市化进程,加大对西部教育的支持,最终缩小差距,实现西部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9.
供销合作社是服务“三农”的合作经济组织,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无论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问题。三农包括农业、农村和农民,在党的不懈努力探索下,已逐渐找到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三农理论体系。党的三农理论具有主动性、战略性和时代性;历史反思性和开放性;科学性、创新性和系统性以及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新时代三农思想的科学体系,围绕适应新时代主要矛盾变化,实现中国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强富美目标而展开,涵盖三农战略定位,三农顶层设计、现代农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扶贫脱贫战略等。习近平新时代三农思想具有亲农务实、善抓短板、直面问题这些鲜明的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12.
论发展“三农”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慧  刘小蓓 《特区经济》2011,(4):185-18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发展"三农"旅游,即农业、农村、农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因此,应重视"三农"旅游,积极开发农业旅游产品,发展农村旅游经济,开拓农村旅游市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概括了地区主义中各种利他主义的表现形式,分析了其对地区主义的重要意义,并用改进的猎鹿博弈模型,证明在地区行为体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利他主义是地区主义成功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4.
今年4月中旬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知约瑟夫·马恰列洛教授受德鲁克于1994年10月给《经济学人》编辑Bill Emmott一封回信的内容启发,写了《A Year with Peter Drucker》(中文译名:卓有成效的领导者)一书,让我对这封信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心。  相似文献   

15.
自2005年6月开始统一法人社筹建及挂牌开业至今德令哈市农村信用社进行了一系列脱胎换骨的改革.资产质量大步提高.存贷规模迅速扩大,经营效益屡创历史新高,内部管理机制日益完善,员工素质不断提高,企业形象逐步提升,对当地经济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化背景下,一国中央机构之外的地方部门拥有和发展全球联系网络,已成为各主要国家对外关系展开中的突出现象。源于西方学术界的多层治理理论、功能主义理论(包括新功能主义理论)和政治社会学理论都为地方部门参与对外关系提供了一般理论解释,但这三种理论存在各自的问题以及共性的缺陷,并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的地方参与研究。在批判上述三种理论解释的基础上,作者提出地方部门作为"有限参与行为体"参与对外关系发展的一般解释,对该类行为体的行动前提、参与原则、目标达致进行分析。作为中国对外关系发展中的"有限参与行为体",关键是符合授权有限原则,强调国家对地方部门在对外关系发展方面由上而下、能够收放自如的权力授予。这一研究致力于把握对外关系中的国家行为主体现实,从中央对地方授权有限原则到合作最大化目标,地方部门以对外关系"有限参与行为体"的身份参与其中,既保证对外关系原则性,也预留了地方参与对外关系的央地、内外、地地合作最大化空间。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术界围绕黄炎培“历史周期率”、“黄宗羲定律”、“李约瑟之迷”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等中国重大历史问题的跨国界、跨时代、跨学科的国际大论争,已持续了70年,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但至今对其中具体问题的答案,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对于三农问题的认知。著名农业经济史专家贾俊民教授等学者在《中国“三农”发展规律与战略目标研究——基于中国六千年历史演进逻辑与国际比较视野的宏观考察》(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一书中,以“家国同构”的视角,力图阐明中国历史上“三农”发展基本规律,同时试图寻找破解上述历史之谜的钥匙。  相似文献   

18.
宋代政府经济管理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主要表现在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出现平等自愿、共利双赢的关系,以及市场性政策工具特有的公开、公平竞争和订立契约,其集中体现在入中、买扑和召募制。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使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私营工商业自由竞争经营优于官府垄断经营,因此主张政府对私营工商业应因势利导,达到官民共利;从直接全面垄断到间接部分垄断,从而出现了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博弈均衡,在经济上从政府一元化到多元化的转变,出现官商合流趋势,对封建商品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五"时期,我国已基本建立了计划信贷管理体制,对信贷资金实行计划配置。国家银行计划配置信贷资金,首先是集中经济剩余以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的需要。确立计划经济体制发展模式后,国家银行计划配置信贷资金不仅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客观需要。这一时期,国家银行信贷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计划,服务于"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对工、农、商等各业,对国有、合作、私营等各经济主体,推行了有差别的信贷配给政策。国家银行计划配置信贷资金的规模决定于可筹措到的信贷资金额度,而在基本取消市场机制的状况下,信贷资金来源主要受制于财政性存款的增长与财政收支的平衡。"一五"时期,计划信贷运行出现了两次大的失误,都反映出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收支能否平衡对信贷收支能否平衡的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20.
义利观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外交理念,不同于西方大国经济外交中的"胡萝卜加大棒"理念。它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合作共赢,与亲诚惠容、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奉行正确的义利观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一带一路"的一个基本要义。正确的义利观不仅决定了"一带一路"存在的合法性,而且决定了它发展的可持续性。没有义,"一带一路"将失去应有之意;没有利,"一带一路"最终将不可持续。在这种意义上,"一带一路"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正确的义利观能否真正得到贯彻。政府是"一带一路"的倡导者,企业是其主要参与者,贯彻正确的义利观的核心是协调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简言之,政府要以市场为基础,引导企业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完成国家的战略目标。为此,我们既需要全面把握义利观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具体表现形式,又需要探索符合正确义利观理念的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