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劳模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育高校大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养成敬业勤奋的积极劳动态度、提升创新进取的劳动品德、涵养高尚的情怀具有重要的意义,是高校大学生的重要精神财富。高校开展劳模精神教育,需要优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营造浓厚的劳模校园文化氛围,强化劳模精神教育校外校内实践过程历练,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诠释与弘扬劳模精神,以培育高校大学生的劳模情怀,激发其劳动潜能,塑造其劳模品质。  相似文献   

2.
"劳模精神"进校园是高校弘扬"劳模精神"和培育"职业精神"的重要载体。深度跟进新形势下推进高校"劳模精神进校园"育人资源挖掘开发、转化应用与实践路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集聚丰富高校劳模精神育人理论和实践。高校要通过组建研究团队,开发校本教材,建立"名师工作室",构建育人共同体,促进"劳模精神"进校园。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劳模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思想精髓。对高校而言,围绕新时代劳模精神内涵培育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应强化劳模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价值引领、重视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精神熏陶、加强大学生劳动实践技能的培养路径,以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劳模精神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将劳模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既是提升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内在需求,也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需要,更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当前高职院校培育劳模精神要直面认知和实践中的诸多困囿,以思政课程为基础、发挥协同效应的合力,以实践锻炼为抓手、创新实践育人的途径,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拓展精神培育的渠道是破解困境、实现二者有机融合的切实路径。  相似文献   

5.
实施劳动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应有之义。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开展的立功运动,既是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创举,又是一场生动、活泼、有力的政治教育,也是形象深刻的劳动教育。总结立功运动培育、塑造和宣传劳模典范的成功经验,深入剖析其育人本质,对当前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及提升是新时代高校育人的重要目标,科普工作能够在提升大学生科学知识储备、传播科学家精神、塑造科学品质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以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提升为出发点,在分析科普工作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影响机制、总结目前高校科普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科普工作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的三种实现路径,并分别从科普基础建设、科普人才建设及科普研究建设等方面建立了高校科普工作保障机制,从而对科普工作的有效开展及大学生创新精神提升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公益精神的认知较为理性,认同感较强,践行公益精神主动性较高。高校应将公益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大学生的理论认知;将公益精神培育融入“三全育人”,增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将公益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提升大学生的行为认同。  相似文献   

8.
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时代之责。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中,具有思想导向、价值引领、心理调节、品行塑造等重要作用。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和贯穿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以“价值观念”“爱国责任”“工匠精神”“职业人格”“道德法治”等的培育为着力方向,通过构建合力育人格局、打造合力育人团队、丰富合力育人形式等,引领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学生成功创新创业。  相似文献   

9.
当前,地方高校开展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地方高校应当秉持文化创新与传承的精神,结合当前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向,推动课堂培育、社会教育、校园文化环境以及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融合,努力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自信培育环境。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发出“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的号召。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否具有斗争精神,能否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事关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高校是立德树人的场所,大学生斗争精神的培育,必须融合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实践育人等多方面的育人手段。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榜样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应采用历史分析法对大学生榜样教育的理论渊源进行梳理与总结,大学生榜样教育承继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厚植于于中华传统德育理论、扬弃于观察学习理论,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动力。以系统性的视角来审视高校榜样教育的现实困境,其存在大学生传统榜样教育价值理念的相对滞后、大学生选树榜样类型比较单一以及榜样宣传的形式化等一系列的问题。高校应通过创新大学生榜样教育理念、完善大学生榜样选树标准和丰富大学生榜样宣传形式等策略,增强高校榜样教育的育人效果,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推动高校榜样教育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公德教育的主要思路是倡导大学生明修身,培育自律精神;深化“两课”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加强大学生的人素质教育,培育人精神;树立榜样,发挥示范教育功能;建构校园化,优化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3.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永恒的主题。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高校承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教育使命,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重任,肩负培养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神圣职责,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与高校学风建设活动有机融合,创新采取多种举措,明确爱国行为指向、拓宽教育互动广度、丰富课程思政实践,这既有利于促进高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良好氛围的营造,更有助于使爱国主义教育过程成为引导青年大学生知国史、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贯通实践。  相似文献   

14.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学生的成长成才引路人,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引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标,就是要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力提高当代大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文章着重从个性育人、文化育人、劳动育人角度探析了当下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与措施,以期为高校辅导员育人机制、劳动教育工作提供新思路、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的"红船精神"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新时代更要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弘扬"红船精神",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对革命事业高度自信的价值信念,激励青年大学生勇往直前的价值作用。高校宣传"红船精神"探索构建以"七个红、三个一"为基础的红船精神进校园宣教范式,为高校实施红船精神进校园提供教育方案。  相似文献   

16.
疫情背景下培育和弘扬新时代大学生的中华民族精神,要充分把握培育和弘扬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深刻把握好四个时期培育和弘扬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主要通过用好线上课堂讲好中华民族精神、利用新媒体等手段创新教育形式、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激发中华民族精神、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条件践行中华民族精神,提升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成效。  相似文献   

17.
高校是实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响应国家"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以区域文化资源为重要载体,发挥地方文化的育人功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整合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育大学生创业意识并指导其创业实践,以实现区域文化的传承,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铸就伟大精神",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奋斗精神及应对"两个大局"严峻复杂考验的现实需要。在实践路径上,构建课堂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文化育人的多方协同育人体系,充分发挥脱贫攻坚精神的育人优势,深化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9.
公共精神兼有政治品德和社会公德两方面内容,网络的出现对大学生公共精神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为高校公共精神培育带来契机和挑战。网络空间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应贯穿在公民教育内容中,采取课堂教育与网上教育相结合、理论与生活体验相结合的方式,注重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形成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  相似文献   

20.
梳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理清其发展的历史脉络、挖深挖透其思政育人价值,既能够激发大学生学习党史的积极性,又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高校应围绕思政课程的教育目标,从创新教师教育理念、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力、课后活动拓展等方面全面提升“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程的效度、深度和广度。将“精神谱系”有理、有力、有效地运用于思政课程教学过程,纳入高校育人体系,融入意识形态教育领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