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新时代培养人才的应然之举,亦是实然之要。文章从分析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当前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状,提出强化教师队伍,抓好“一个关键”;营造良好氛围,落实“两个讲好”;注重创新导向,深入“三个重点”三条路径,确保其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2.
伟大建党精神深刻揭示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创造辉煌史诗的精神密码,其已深深融进了共产党人的血脉和基因,构建起了支撑共产党永续发展的精神内核。作为党的精神谱系之源,将其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是践行思想政治育人的新举措,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通过丰富教学方式,增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教学的实效;强化价值引导,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进入课堂;完善教学架构,均衡理论与实践教育比例等路径,保证伟大建党精神的有效融入,进而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3.
伟大建党精神填补了中国共产党精神历史建构上缺失创建史这一空白,完善了中国共产党精神链条的起点。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能从强化精神、思想及文化教育的角度,完善当前思政课教学体系。针对当前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不足,高校应通过加强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教育研究、深化大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认同、强化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思政课的党史学习教育等策略,实现高校铸魂育人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4.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的伟大实践中孕育成熟的精神品质,是引领中国共产党百年艰苦创业、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思政课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主渠道,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可以鲜活教学内容,教育引领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功立业。高职院校应在思政课堂教学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实践教学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以此提升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5.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是高职院校最为宝贵的育人资源,将伟大建党精神与高职院校思政课充分融合,对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激发报国之志、锤炼意志品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高职院校在思政课教学中应注重加强伟大建党精神的教育,通过深化理论阐释、延伸教学内容,创新方法手段、多渠道开展教学,挖掘红色资源、拓展实践教学等形式,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作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6.
在百年艰苦磨难中孕育而生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源,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与价值,对培育时代新人具有独特的价值意蕴,有利于坚定青年理想信念、强化青年责任担当、激励青年奋斗意志和培育青年政治品格。高校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理论课堂”“实践课堂”“隐性课堂”“网络课堂”,不断传承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对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8.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魂,蕴含丰富的育人价值。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的题中之义,是赓续红色血脉的基本遵循,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现实诉求。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取得重要进展,但是融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为更好地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教育引导作用,要创新教学方法,用混合式课堂教学推进伟大建党精神传播;重构教学环境,打造三空间融通的伟大建党精神教学情境;拓宽教学场域,借助红色资源促进伟大建党精神入脑入心。  相似文献   

9.
伟大建党精神有着深远的意蕴与内涵,是国家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个体奋勇向前的精神力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伟大建党精神摆在了重要位置,得到了高度重视。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丰富了思政教育内容,还扩展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宣传渠道。文章分析了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教育的内在关联,并从彰显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创新性应用教学方法、优化思政教育环境、提供相应的组织保障四个渠道分析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会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百年党史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厚滋养,要深入推进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体系,教育引导大学生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促使大学生成为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文章将探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一条主线、两个方面、三个课堂、四个整合和五个落脚点。  相似文献   

11.
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对中国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是最具感召效应的教育资源。高校要用好战"疫"一线教材,充分挖掘伟大抗疫精神的时代价值,深入浅出开展好高校思政教育,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通过梳理中国精神新时代内涵及价值,以重视理论对现实的价值指导、重视情感力量对思政教育的重大作用、重视创新思政教学模式为三个着力点,引导青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为淬炼大学生思想提供机遇。  相似文献   

12.
劳模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育高校大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养成敬业勤奋的积极劳动态度、提升创新进取的劳动品德、涵养高尚的情怀具有重要的意义,是高校大学生的重要精神财富。高校开展劳模精神教育,需要优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营造浓厚的劳模校园文化氛围,强化劳模精神教育校外校内实践过程历练,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诠释与弘扬劳模精神,以培育高校大学生的劳模情怀,激发其劳动潜能,塑造其劳模品质。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目前,高校思政课在学科建设、实践教学改革、数字化水平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协同育人等方面面临困境。高校应提升思政课的学理高度,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数字技术应用,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切实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4.
党的历史见证了我党和人民群众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融入党史教育,既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也创新了思政教育的方法。随着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党史教育也增添了新的内涵,在积极与高校思政教学相结合这一环节中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因此,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教学融合起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所蕴含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至今仍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中国特色,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将中华文化的根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结合起来,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完善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7.
地域文化是各地独特人文精神和历史智慧的结晶,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汲取其中所蕴藉的价值内涵,有助于优化思政课的话语表达,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针对当前地域文化资源开发面狭窄、内涵挖掘不深及融合形式单一等突出问题,要从制度设计的顶层出发,找准契合点,在整理力度、内涵提炼、教学手段和师资队伍上持续发力,强化地域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配置,提升协同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8.
南梁精神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陕甘边革命实践中创造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革命文化,其精神蕴育着丰富的内涵和优秀的品质。新时代高校将红色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既能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又能传播红色文化。将南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通过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个性化教育;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突出创新性教育;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性,突出实践性教育,从而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打造出让学生喜欢听、乐于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  相似文献   

19.
长征精神是党带领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精神瑰宝。新时代大学生弘扬长征精神是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在要求,是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当前,多元价值观影响长征精神的弘扬,历史虚无主义对弘扬长征精神的侵蚀,对长征精神丰富文化资源的挖掘不够,大学生对弘扬长征精神的认识存在偏差,弘扬长征精神的方式和途径比较单一是新时代大学生弘扬长征精神的现实困境。因此,要通过充分认识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深入挖掘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努力讲好红军长征的中国革命故事,创作以长征精神为主题的网络文化作品,不断拓展弘扬长征精神的实践活动等途径弘扬长征精神。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切身参与。实践教学具体方式多种多样,课内可以采用课堂讨论、才艺展示,课后可以组织影视欣赏、专家座谈,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参与公益、调查访问等方式进行。思政实践,只有因地制宜,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