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村庄类型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从功能视角揭示村庄类型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形成“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下村庄分类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内在逻辑建构框架,提出基于村庄类型的差异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践路径,为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研究方法:文献法、归纳演绎法、空间叠加分析法、案例法。研究结果:(1)中国乡村可分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生态保护类5种类型,不同类型村庄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内在逻辑有很大差异,需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与效果导向相结合,考虑村庄的自然本底供给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开展差异化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2)分析整治潜力与整治需求空间匹配,生成基于村庄类型的差异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践路径,包括土地整治+融合发展、土地整治+现代农业、土地整治+乡村旅游等。研究结论:不同类型乡村实施差异化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践有利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耦合行动者网络理论(ANT)和“结构—过程—结果”理论(SPO),探索适用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绩效评价体系,为新时期土地整治转型背景下的管理决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行动者网络理论、“结构—过程—结果”理论。研究结果:(1)ANT可对主体多元且机制复杂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进行有效解析,SPO可基于过程逻辑实现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全流程的合理划分,耦合两种方法可突破传统土地整治绩效评价工程属性及结果导向的局限性;(2)基于ANT与SPO理论的耦合分析结果,可构建涵盖结构支撑、过程实施及结果发挥维度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绩效评价体系;(3)实证研究表明试点绩效处于良好等级,但结构支撑和过程实施维度的支撑作用仍较为薄弱,结果发挥维度的潜力有待挖掘。评价结果反映了试点在设计建设、主体参与、阶段性效益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制度建设、风貌维持等方面的问题,可为后续反馈优化提供参考。研究结论:通过耦合ANT-SPO理论明确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绩效评价的内涵、方法与体系,未来应从理论、技术、应用等层面深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绩效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3.
乡村重构视角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机制解析与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解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内涵特征并揭示其助推乡村重构的机理,基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案例,剖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空间—经济—社会”重构的现实路径,以期指导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践。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归纳总结法、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1)相较于传统土地整治,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更加强调整治范围的整体性、整治对象的综合性、整治模式的差异性、整治措施的系统性、整治目标的多样性。(2)基于3项整治类型和2项制度供给,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整合乡村“人口—土地—产业”三大要素,助推乡村空间格局优化、经济发展动能激活、社会治理能力提升。(3)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区域助推乡村重构的路径主要体现在:①以垦造耕地、工业用地保护更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河流综合治理等实现乡村空间重构;②以工业用地容积率提升、村集体资产置换、农户“三置换”等实现乡村经济重构;③以公共空间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渔耕文化传承等实现乡村社会重构。研究结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实践需立足乡村重构的现实需求,以实现乡村地区空间格局优化、功能提升、形态重塑为目标,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协调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剖析“双碳”目标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互馈关系,解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减排增汇的内涵特征、机理和路径,为“双碳”目标背景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和实施方案的优化提供科技支撑。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双碳”目标赋予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减排增汇的新时代生态要义,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可以赋能“双碳”目标的实现,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互馈关系。(2)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系统内涵体现为通过培育多元主体低碳理念,在低碳化整治工程的基础上,优化国土空间碳源/碳汇格局,推动产业活动低碳转型。(3)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减排增汇过程形成了多要素综合作用的“外缘—内核式”复杂系统,“社会—经济—生态”外缘系统发挥支撑和约束作用,内核系统实现“人—地—业”的协同发展,外缘内核之间双轮耦合,系统推进。(4)最后通过强化“双碳”目标在“社会—经济—生态”外缘系统中的约束作用,构建 “人—地—业”内核系统的减排增汇实施路径。研究结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减排增汇路径探索是响应“双碳”目标的时代所趋,需要结合内外部环境统筹推进,破解乡村系统实现“双碳”目标的现实压力,助推美丽乡村和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剖析大都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如何影响耕地多功能的价值显化和优化配置,以期为实现耕地多功能供需平衡和推动耕地保护转型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探索性案例研究法、“情境—结构—行为—结果”政策过程分析法。研究结果:(1)情境层面。地方性、价值观和制度环境是探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耕地多功能两者影响关系的基础。(2)结构层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参与主体具有多元性和嵌入性,耕地多功能的价值显化是多元主体共建共享的结果,因此,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耕地多功能的互动过程本质上是多元主体的集体行动。(3)行为层面。借助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宅基地三权分置等政策工具,联动培育“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推动耕地多功能价值发现和优化配置。(4)结果层面。耕地多功能与乡村土地利用多功能性之间存在“部分与整体”和“中心与外围”的逻辑关系,因此,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首先是通过促进乡村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增强耕地外援系统的多功能性,进而促进和稳固耕地系统的多功能性。研究结论:通过在大都市郊野空间内部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不断优化耕地本体环境及其外围环境,强化耕地与其外援系统之间的要素互动与交换,重构耕地多功能利用的外部环境,最终推动耕地多功能供给与外部多元需求的高效互动与匹配。  相似文献   

6.
国土综合整治修复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也是自然资源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整治修复潜力评价和综合整治修复分区是工作关键。本研究梳理了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综合整治修复主要内容,界定了国土整治修复空间类型,提出了整治修复潜力评价和适用不同情景的综合整治修复分区方法,为国土空间规划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提供关键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系统探究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适应性转型框架、作用途径、模式类型及优化路径,为助力新时期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决策借鉴。研究方法:归纳演绎法和理论解析法。研究结果:(1)全域整治是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的重要工具之一,围绕资金运作、整治模式、生态保护、设施保障、居所更新等方面亟待探索适应性转型;(2)全域整治可依据要素整治、格局优化、功能强化、价值显化、机制保障等途径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3)从地理区位、产业资源和规划导向维度解析差异化全域整治模式,提炼出传统农业型、都市农业型、高效农业型等13种模式类型;(4)从管控端、引导端、利用端和保障端,分别总结强化底线约束和构建整治体系、下沉发展权利和制定开发计划、探索差异路径和配套用地准则、保障要素配置和创新整治机制等全域整治优化路径。研究结论:全域整治仍应加强理论机制、效益评价和类型体系等研究,以更好服务于区域高质量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8.
为积极落实“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工作要求,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文件中的相关部署与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了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工作,坚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发展目标,积极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全面推进城乡产业的融合性发展。文章围绕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展开论述,阐述了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的内涵,分析了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系,提出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工作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表现,从实践的角度提出具体的实现路径,以期进一步促进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实现对农村优势资源的保护和整治,在绿色发展的理念指导下持续优化农村地区生产、生活与生态的空间格局,全面实现农业产业的高质高效发展,构建宜居宜业的现代乡村。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归纳分析2022年国内外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展望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整理工程模式与实践、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路径、土地复垦理论与创新、复垦土壤改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与治理、“双碳”目标下的生态保护修复、土地覆盖分类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土地动态变化3S监测技术、土地信息互联网技术应用。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土地开发、土地整理与优化配置、矿区复垦土壤改良与植被生长、土地复垦与环境可持续性、土地恢复及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土地信息实时精确提取、土地GIS优化配置技术、土地数据库互联网技术。研究结论:2022年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土地复垦理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土地信息获取与信息分析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结合当前科技需求,2023年及未来重点关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理论及区域多样性保护修复、以矿区为主的土地复垦理论及实践、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理论与实施路径、土地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及其监测技术、时空大数据及互联网技术在土地信息技术中创新便捷应用等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上海市崇明区三星镇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践为例,对国土空间规划和整治项目如何有序衔接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农地整治综合效应诊断指标体系及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构建能较客观地反映和表征农地整治效应的指标体系,并采用相关效应诊断模型定量衡量农地整治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为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土地整治专项规划提供支持。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研究结果:将农地整治的综合效应分为资源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环境效应和景观效应,分别从这4个方面构建诊断指标;效应的表达用农地整治前后诊断指标值的差异表示,这种表达方式既能体现效应的变化方向,又能表示出效应的强度。研究结论:案例区的实证表明,农地整治效应的诊断指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效应评估的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2.
农地整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已由原来的数量型整理逐步向质量型整理转变.而生态型农地整理是质量型农地整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分析当前农地整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农地应进行生态型整理;同时就生态型农地整理的理论基础、目标模式、措施等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构建农地整理的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3.
试论土地整理测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土地整理测绘是开展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工程量预算和施工放样等环节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详细比较土地整理测绘与地形测绘、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程测绘和一般的地籍测绘的异同基础上,结合工作实践,界定了"土地整理测绘"这一新的测绘工作.对其内涵、类型、内容、特点、施测方法等基本问题进行探讨,为完善测绘理论和指导土地整理测绘实践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对桓仁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区域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采用极值法、层次分析法和成对比较法建立居民点用地潜力评价体系,得出各指标权重,将其与标准化指标的乘积作为综合评分,对该县2000—2008年间的居民点用地情况进行评价,得出各个乡镇居民点用地的理论潜力和现实潜力。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桓仁县的居民点用地理论潜力和实际潜力均较大,其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任务比较艰巨,鉴于此提出了加强该地区居民点用地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揭示零星地类在不同地貌区、不同坡度级耕地中的分布规律;测算零星地类在耕地整理中的潜力;为不同类型区的耕地整理指明重点.研究方法:数理统计分析法.研究结果:整理零星地类增加耕地面积占耕地整理新增有效耕地面积的5%.研究结论:零星地类的整理潜力大,且能直接改善土地组织的基础条件,整理是必要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Current funding, mission, and organizational difficulties question the long-run survival of extension and the Land–Grant system. Consolidation of county extension offices is seen as a possible remedy for extension's problems. This paper estimates scale economies and inefficiencies in county extension offices in Kansas using parametric and nonparametric techniques. Large economies of scale and inefficiencies are found. 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ults, several simulations are performed to measure the short-run cost savings associated with consolidation.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while all counties would experience significant savings from consolidating, rural and less populated counties would experience the greatest per unit savings.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平原农区村庄空心化演变及其整治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分析典型村庄"空心化"的演变及其整治措施,为区域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以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研究方法:实地调研法和GIS空间分析法。研究结果:(1)10年间,典型村庄"空心化"程度逐年加深,2005年、2010年、2015年宅基地的废弃率分别为2.06%、11.97%和28.99%;(2)因无房、房屋损毁至无法居住的宅基地比例为12.19%,房屋完好但处于废弃状态的宅基地比例为16.18%;(3)黑龙江省平原农区典型村庄的"空心化"具有起步晚、速度快、程度重等特点。研究结论:加快撤村并点,完善中心村建设;完善宅基地退出机制,盘活农村闲置土地;强化资金保障,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链等整治措施,因地制宜地解决黑龙江平原农区村庄"空心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梳理和总结近40年来中国国土综合整治的文献研究,分析各个时期国土综合整治的阶段演进与发展变化,总结新时期国土综合整治的核心内涵。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国土综合整治相关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起历经起始、发展、演变和延拓4个阶段,在内涵理念上经历了重规划、重协调、重工程与重统筹4个过程,已然成为以服务国家顶层战略为导向,统筹推进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综合平台和重要抓手。研究结论:新时期国土综合整治内涵是以提高国土利用效率和效益、保障国土资源永续利用、改善生态景观环境为主要目的,以全区域、全要素和全周期为特征,利用整理、开发、修复、治理和保护等一系列手段,通过"山水林田湖草路村城"综合整治提升人类生活和生产条件、保育生态空间,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可持续统筹发展的活动。  相似文献   

19.
影响山西省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影响因素分析,探索山西省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可行性。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研究结果:(1)从房屋的结构和利用来看,山西省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潜力为6.2%—8.0%;(2)从当前农村人口迁移的角度看,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潜力很大,全省总体水平应该在20%以上;(3)从农村人口迁移前后农村居民点条件差异的角度,土地整理后增加耕地、建设用地数量要打折扣;(4)整村搬迁和拆旧平空是农村居民点整理的两种方式,适合不同情况;(5)农村居民点整理需要政府在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6)向小项目倾斜、向基层倾斜是分散、小型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管理模式。研究结论:山西省农村居民点整理有巨大潜力,应该优先从耕地整理潜力大的几个盆地开展,优先实施拆旧平空的旧村改造。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梳理村庄类型与农村居民点整治间的逻辑关系,探究基于村庄类型差异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并提出因类施策的整治方案。研究方法:空间叠加分析法、等级组合法、综合指数法。研究结果:(1)基于城镇辐射影响、规模集聚程度、生态胁迫度的村庄类型识别,结合特色资源、区位条件和“三区三线”管控要求的村庄类型筛选,将聊城市5 782个村庄划分为4个一级类和8个二级类,为分析不同类型村庄在发展特征、整治潜力和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提供有效支撑;(2)聊城市农村居民点现实整治潜力为15 155 hm2,占比16.7%;各村庄类型的“数量—格局—质量”整治潜力特征差异明显,存续提升型是数量最多且潜力最高的重点整治类型,可整治面积占45.7%;(3)根据各个类型村庄的潜力特征及其影响机制提出整治对策和实施项目。研究结论:考虑村庄类型的差异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的合理性,研究成果可为实现多元化的整治目标、优化村庄功能布局、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