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主要采用土地规模化经营、产业驱动、综合收益“捆绑”“两项指标”交易等运作模式。通过推动空间布局优化、统筹资源要素配置、改善人居和生态环境,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乡村发展注入内生动力,同时构建起以集体经济组织为核心的农户、村集体、企业利益联结机制。  相似文献   

2.
赵丹 《山西农经》2022,(5):39-41
文章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从我国土地整治发展历程及全域土地的深刻内涵出发,揭示了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重大意义,简要探讨了当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村庄类型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从功能视角揭示村庄类型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形成“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下村庄分类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内在逻辑建构框架,提出基于村庄类型的差异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践路径,为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研究方法:文献法、归纳演绎法、空间叠加分析法、案例法。研究结果:(1)中国乡村可分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生态保护类5种类型,不同类型村庄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内在逻辑有很大差异,需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与效果导向相结合,考虑村庄的自然本底供给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开展差异化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2)分析整治潜力与整治需求空间匹配,生成基于村庄类型的差异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践路径,包括土地整治+融合发展、土地整治+现代农业、土地整治+乡村旅游等。研究结论:不同类型乡村实施差异化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践有利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履行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平台抓手,对于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梳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缘起、概念,介绍境外基于自然的乡村振兴解决方案,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黄海燕 《山西农经》2023,(24):119-121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农村土地管理策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我国城镇化飞速发展和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成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不仅仅是土地治理手段,更是一种全面提升农村土地质量、功能和生态效益的系统性改革。通过科学规划和综合调控,实现了农村土地的规模化整合、功能优化和生态恢复,进而促进了农村产业升级、农民收入增加以及农村环境改善。通过探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农村土地管理的积极意义,从而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剖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基本逻辑、关键问题和主要关系,以期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理论分析法,归纳演绎法和图示法。研究结果:(1)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应遵循人地协调的共生逻辑、综合治理的系统逻辑、城乡统筹的整体逻辑、生态文明的价值逻辑、供需匹配的实践逻辑和以人为本的民生逻辑;(2)当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关键问题包括理论与实践存在目标偏差、试点选取行政倾向明显、公众参与不充分、“全域”特征未彰显等;(3)根据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多类导向、多元要求及多面问题,辨析了要素与系统、项目与整体、农业与产业、供给与需求、城市与乡村、整治与规划、效率与正义、保护与发展、传统与现代9对关系。研究结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兼具工程属性、管理属性和社会属性,从基本逻辑、关键问题和主要关系进行全面解析,有利于系统理解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升理论研究对整治实践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裴炳和 《山西农经》2023,(21):102-106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新形势下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助推器”。德化县龙门滩镇存在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凸显、空间布局不合理、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针对整治区域进行可行性分析和评估,提出启用“土地整治+”模式,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中心联动生态环境、相关绿化产业的发展思路,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开发以及低效建设用地整治,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龙门滩镇水系、人居环境、交通环境等,推动当地生态治理发展,打造生态文明的新龙门滩镇,加快推进龙门滩镇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剖析“双碳”目标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互馈关系,解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减排增汇的内涵特征、机理和路径,为“双碳”目标背景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和实施方案的优化提供科技支撑。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双碳”目标赋予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减排增汇的新时代生态要义,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可以赋能“双碳”目标的实现,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互馈关系。(2)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系统内涵体现为通过培育多元主体低碳理念,在低碳化整治工程的基础上,优化国土空间碳源/碳汇格局,推动产业活动低碳转型。(3)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减排增汇过程形成了多要素综合作用的“外缘—内核式”复杂系统,“社会—经济—生态”外缘系统发挥支撑和约束作用,内核系统实现“人—地—业”的协同发展,外缘内核之间双轮耦合,系统推进。(4)最后通过强化“双碳”目标在“社会—经济—生态”外缘系统中的约束作用,构建 “人—地—业”内核系统的减排增汇实施路径。研究结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减排增汇路径探索是响应“双碳”目标的时代所趋,需要结合内外部环境统筹推进,破解乡村系统实现“双碳”目标的现实压力,助推美丽乡村和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土地整治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空间布局,激活人口、土地、产业等乡村发展要素,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和平台。文章总结了土地整治的历史演进及概念内涵,阐述了乡村振兴和土地整治的内在联系与互馈关系。在此基础上,立足乡村发展目标的多元性和功能定位的差异性,在“功能导向—确定目标—实施路径—提升功能”逻辑框架下,提出了面向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存续提升5种不同乡村类型的差异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路径与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揭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农户生计“脆弱性—恢复力”耦合关系的影响,探究农户生计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升级转型的新路径。方法 文章在分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农户生计“脆弱性—恢复力”耦合关系影响机理的基础上,以湖北省荆门市、潜江市、荆州市和仙桃市的466份农户调查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揭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农户生计“脆弱性—恢复力”耦合关系的影响效应及其区域差异。结果 (1)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构建科学高效的“三生空间”,系统优化土地的功能和效能,全面提升土地经济、社会、生态价值,可显著促使农户生计“脆弱性—恢复力”耦合关系由“高脆弱性—低恢复力”“高脆弱性—高恢复力”和“低脆弱性—低恢复力”向“低脆弱性—高恢复力”转变。(2)相比于丘陵山地,平原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更能促使农户生计“脆弱性—恢复力”耦合关系由“高脆弱性—低恢复力”和“低脆弱性—低恢复力”向“高脆弱性—高恢复力”和“低脆弱性—高恢复力”转变。结论 应树立统筹协调的系统治理观,立足于“全域全要素”综合整治,实现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良性循环;结合资源禀赋与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长效保障农户生计安全与质量,促使农户生计实现“低脆弱性—高恢复力”的最优耦合目标。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从促进城乡土地要素优化配置、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和农民增收三个方面,构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绩效进行评价,以期更好地发挥土地整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功能。研究方法:熵权灰靶模型。研究结果:(1)各项目区综合绩效存在一定差异,综合靶心度在0.446—0.758之间,从大到小可排序为:M3M1M6M5M7M4M2。(2)各单项绩效的靶心度分别在0.150—0.246、0.172—0.346和0.108—0.194之间。研究结论: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要求农村土地整治促进城乡土地要素、公共服务、居民收入三方面的统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是影响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城乡土地要素空间优化配置绩效的主要因素,农村居民点基础设施现状是影响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绩效的主要因素,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农民增收的绩效区域间差别不明显;城乡土地要素流动需通过土地整治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乡村重构视角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机制解析与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解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内涵特征并揭示其助推乡村重构的机理,基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案例,剖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空间—经济—社会”重构的现实路径,以期指导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践。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归纳总结法、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1)相较于传统土地整治,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更加强调整治范围的整体性、整治对象的综合性、整治模式的差异性、整治措施的系统性、整治目标的多样性。(2)基于3项整治类型和2项制度供给,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整合乡村“人口—土地—产业”三大要素,助推乡村空间格局优化、经济发展动能激活、社会治理能力提升。(3)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区域助推乡村重构的路径主要体现在:①以垦造耕地、工业用地保护更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河流综合治理等实现乡村空间重构;②以工业用地容积率提升、村集体资产置换、农户“三置换”等实现乡村经济重构;③以公共空间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渔耕文化传承等实现乡村社会重构。研究结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实践需立足乡村重构的现实需求,以实现乡村地区空间格局优化、功能提升、形态重塑为目标,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协调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土地整理工程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土地整理工程质量评价的空间模型",从工程类型、质量形成阶段及质量特性3个方面对土地整理工程质量内涵及其评价要点进行了具体描述.以该模型为指导,设计了土地整理工程质量评价体系作为土地整理工程质量状况的系统评价方法.该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特尔菲法得到各指标体系的权重系数,以土地整理工程质量阶段分值以及总分值作为衡量土地整理工程质量水平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基于系统论的“要素—结构—功能”逻辑,揭示农户视角下土地综合整治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机制,探索新时代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新路径。研究方法:SBM-Undesirable模型、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结果:(1)土地综合整治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具有显著提升作用。(2)土地综合整治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效应存在农户类型和地貌类型差异,适度规模农户显著优于小规模农户,平原地区显著优于丘陵地区。研究结论:土地综合整治应在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文明战略指导下,遵循要素整合、结构优化、功能提升的治理逻辑,充分发挥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对小规模农户的引领作用,因地制宜走好差异化、特色化、生态化农业发展道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耕”基。  相似文献   

15.
土地整理效益分析评价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国内在进行土地整理项目效益分析过程中过分注重经济分析,较少涉及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分析,这是和投资效益分析原则相悖的,也不符合国家进行土地整理所提出的三效益协调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综合效益分析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研究,以促进我国土地整理的事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分析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内涵及评价内容的基础上,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和多因素分值加和法,构建了江西省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评价指标体系设定评分标准,更具有操作性。作者以江西省2010和2011年度土地整治示范建设147个子项目绩效评价为例,从项目绩效目标、项目资金情况、项目管理情况、项目产出情况和项目效益情况5个维度进行评价,并另附一票否决项作为附加指标,为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以期为完善土地整治项目效益评价体系,提高项目决策和管理工作水平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江西省2010和2011年度土地整治示范建设项目绩效等级良好26个,占18%,其余为合格,无优差等级。  相似文献   

17.
土地整理项目效益后评价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地整理项目效益后评价是加强项目管理、科学评定项目真实效益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剖析土地整理项目效益后评价的内涵,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湖北省鄂州市土地整理项目效益后评价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鄂州市土地整理项目在总体上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项目建设是比较成功的.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的丘陵山区可持续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综合运用现有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库,建立丘陵山区可持续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体系,以期为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丘陵山区耕地整理的背景和特点,从资源、经济、生态和社会4个方面选取7个指标,建立了丘陵山区可持续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体系,并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磨市镇为典型研究区,运用农用地分等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等当前现有的成果数据,在GIS平台下,将农用地分等图、"二调"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坡度图等综合叠加分析,提取评价单元及其属性信息进行潜力评价。研究结果:将研究区可持续耕地整理潜力综合指数及其潜力分区图与野外调查实际相比,结果能较好反应该区的实际情况。研究结论:该评价方法既立足于丘陵山区耕地整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又具有充分利用现有成果数据的特点,能为区域耕地整理及其项目选择提供有益借鉴,促进土地整理事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根据农地整理后期管护的内涵和影响因素,从公共参与度、管护资金投入度、管护制度完善度和管护效果4个方面构建农地整理后期管护绩效评价指标体评价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获取评价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和物元可拓模型进行绩效评价。研究表明: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姑塘村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综合绩效水平达到良好等级,但该项目良好等级关联度不强;王岗村农地整理后依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项目后期管护水平不高,综合绩效只能达到中等水平。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绩效的主要制约因素包括管护资金来源稳定程度、村组织管护的宣传强度、管护监督检查机制完善度、管护资金筹集制度完善度、奖惩制度完善度、水利设施管护完好度。总之,物元可拓模型有利于保障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绩效评价的全面性、科学性,为制定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政策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目的:从项目决策、项目管理、项目效益3方面选取24个因子,构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北省浠水县清泉镇土地整治项目进行绩效评价研究,以提高新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监管水平与工作成效。研究方法:基于熵理论的AHP权重调整法,基于S型函数的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结果:(1)浠水县清泉镇土地整治项目绩效水平良好,能推进当地新农村建设,达到了预定目标;(2)后期管护制度较差、农村基础设施资金投入相对不足是限制清泉镇土地整治项目绩效的主要原因;(3)此指标体系能反映土地整治项目特征,适用于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研究结论:该结果能为今后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提供参考与借鉴,建议从加快农村建设的角度开展土地整治项目,并建立成果管理体系与绩效评价的长效机制,提高土地整治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