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从认知诗学的原型理论、图形—背景关系理论、概念隐喻和审美意象等几方面解读《在地铁站》,可体现诗歌语言特征对读者产生的审美心理效应,关注读者对可能世界的再认识,体会诗歌的新涵义,得到新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3.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到灯塔去》是其代表作之一。作者将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相结合使用,使作品的时间结构呈现为精妙新颖的同心圆式结构。通过分析伍尔夫在该作品中对时间的运用和安排,挖掘出主题内涵——对生命岁月的追寻,通过记忆来挽回失去的韶华,贮存生命的真实。  相似文献   

4.
《到灯塔去》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经典之作,完美地展现了伍尔夫别具一格的写作方式以及空间叙事艺术。在探索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伍尔夫勇于创新,敢于摒弃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常规,转向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她在创作方式及空间叙事艺术领域的创新,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黛茜·密勒》是亨利·詹姆斯早期的代表作,描述的是天真、开放的美国女孩黛茜,在古老的欧洲游历而最终客死他乡的悲剧人生。悲剧是亚里士多德《诗学》中主要探讨的问题,他的悲剧理论对西方后世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本文从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的情节论和人物性格论入手,分析《黛茜·密勒》的悲剧性以及分析造成女主人公黛茜悲惨结局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认知诗学是将认知科学的理论运用于文学作品的评论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图形一背景理论为认知诗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范式。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利用叙事手法上“错时”的技巧,通过前景、背景对比的故事以及爱米丽这一意象等揭示主题。  相似文献   

7.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是俄罗斯20世纪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他的长篇小说《大师与玛格丽特》通过怪诞的手法、非现实的人物,成功地将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对现实的深沉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集中展现了作者对善与恶、现实与理想的哲学探索。本文以小说的多重时空观入手,把魔鬼般的神奇世界、历史上的耶路撒冷和莫斯科存在的现实世界结合在一起,然后从作品中挖掘存在的协奏曲与变奏曲的结构诗学意义,在此试图揭示出作者所要体现的灵魂拯救和精神探索。  相似文献   

8.
《甦庵集》是方拱乾赦归及归后生活的写照,是人生感悟的总结,是思想情感的结晶。文章从离别之不舍、与亲人团聚之欢乐、门人故旧赠答、记游、对人生的体悟与反思五个方面入手,探讨其在清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  相似文献   

9.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通过环境、人物、动静场景的对比,图形-背景随着环境对比而不断改变,诗人用朴实自然的语言表现了内心感受,凸显了诗人对悠然自得、清闲脱俗的生活的追求及赞美之情。  相似文献   

10.
11.
鲁迅的《伤逝》与许地山的《命命鸟》均表达了青年追求爱情婚姻自由受到封建专制阻挠的主题,但两篇小说中的男主人公的结局却不一样。涓生选择活着,加陵选择死亡。从小说内容、作者两方面探索男主人公不同结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汉书·艺文志》中与地理有关的书目主要涉及兵书地形、五行形法,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隋书·经籍志》中的地理书逐渐演变独立,划分为史部中的地理类。伴随着地理学科的独立和发展,地理书的数量激增,其原因与演变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各朝代有着不同的主导因素:魏晋时期,求异志怪的地理观与宗教特色的生活方式引发了对地理的重新认识与思考;南北朝时期,求真竞美的创作观念促进了地理书的撰写;隋朝时期,上计资料搜集制度帮助了地理书的创作与编纂。  相似文献   

13.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的代表作《悼念集》,由131首短诗组成,写出了诗人在丧友之后的沉痛心情,真挚而感人,此诗记述了诗人的心路历程,并谈及当时困扰人心的许多问题:如上帝与自然、善与恶、生与死的关系等,而其核心主题——科学发展和宗教信仰之间的矛盾和权衡,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信仰危机"。被誉为"人民诗人"的丁尼生,以诗歌的形式,为民众和自己寻找"信或不信"这方面的答案。  相似文献   

14.
宋元南戏自《琵琶记》产生之后,便分为民间南戏与文人南戏两路发展。《张协状元》与《琵琶记》分别代表了南戏民间创作与文人创作的特色。由于创作背景、剧作者身份不同等因素,两部戏的主题设置、故事情节的敷演同中有异,民间性与文人化相互交叠,体现了南戏由俗化到雅化的发展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先秦两汉诗论的主流是政教功用论,到了魏晋南北朝,这一主流得以转变,在从政教功用到审美娱悦的转变中,钟嵘的《诗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还乡》和《边城》分别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和中国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作家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尤苔莎和翠翠。她们是大自然的女儿,具有自然的外貌,自然的脾性,甚至连命运也和大自然的季节变换交相呼应,大自然的和谐美好铸就了女性美好的精神追求。文章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小说所反映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揭示作家渴望建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17.
18.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传统诗歌。基于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从认知诗学的角度出发对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进行解读。通过图形-背景的层层组合,送别的画面逐步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同时诗歌的情感也进一步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这样一个原来政治经济化都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寻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长期以来,我党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成果。本仅就“从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肤浅地谈谈我党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和重要成果,以利加深和更加坚定地走好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20.
不同于向往"内心自由"却羁绊于所谓"正派"的巴罗达夫人,卡利克斯塔"第一次享受了天赋的权利"之后继续充当"贤妻良母"。《一个正派的女人》和《暴风雨》中两位女主人公对先后对"婚外情"处理方式的变化,反映了凯特.肖邦女性意识的发展过程、自然主义倾向中蕴含的内在矛盾性:在父权社会及保守的意识形态压制之下,女性在坚守"道德"与遵循"人的自然属性"间的困惑、抗争及最终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