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7 毫秒
1.
农业的多功能性为农业结构调整奠定天然基础。以农业多功能性为背景,首先,对长三角地区农业结构状况进行了研究和评价;然后,通过对比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产值与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年均变化情况来分析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经济效应,并用灰色关联模型所计算出的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产值的关联度来验证;最后,建立了家庭经营性收入年增长率预期模型。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在动态一般均衡框架下,从理论和实证上研究了农业生产率提高对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农业生产率提高,农村家庭倾向于进行教育投资,进而提升了家庭人力资本积累;过去各期农业生产率对家庭人力资本积累的提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越早期的农业生产率变动,对家庭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越大;农业生产率的收入增长效应是提高家庭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重要机制;农业生产率提高对于从事农业生产家庭的人力资本积累提高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但对于从事非农生产家庭来说,农业生产率的人力资本积累效应则不很显著。上述结论意味着,国家惠农政策向农业生产率提高和教育投资领域倾斜,对于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上海郊区农业生产率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上海市郊区为例,对其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农业生产率进行了定量测度;运用变异系数和General G指数对三项生产率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对农业生产率的主要影响因子展开定量研究。结果显示:(1)在农业土地生产率的测度中,综合考虑了产量、产值、热量、播种强度等多项因素,拓展了农业生产率的内涵。(2)近郊区的土地生产率指数和劳动生产率指数大多低于远郊区,形成了典型的"逆杜能圈"。(3)上海郊区各区域的劳动生产率指数的空间差异最大,劳动生产率的不平衡是制约农业生产率提升的关键因素。(4)农业科技化、农业合作化和农民老龄化是影响上海郊区农业生产率的三类主要因素;近郊区的农业科技水平、从业人员素质与农业联合经营情况均优于远郊区,但并未带来更高的农业生产率;远郊区的农民老龄化程度高于近郊区,其农业生产仍然处于以要素投入为主的发展阶段,尚未进入以效率提升为主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4.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农业优先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芳  曾令秋 《财经科学》2021,(2):121-132
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实现农业优先发展的根本出路.由农村劳动力质量的提升和利益驱动下农民自觉的技术购买和使用所带来的技术进步,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源泉,但技术无效率的扩大却减缓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这主要是由农业生产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引起的.其中,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单向性是导致我国农业生产资源配置恶化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农业优先发展必须从"人的因素"开始着力,这需要以教育变革为抓手提高农业人力资本水平,以农产品价格体制改革为先导、以土地制度创新为依托扩大农民收益空间,进而激发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5.
农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将夯实乡村振兴之产业基础,带动农民共同富裕,而企业自身发展存在金融需求。本文匹配1998—2015年中国农业企业数据与金融许可证信息,探究银行业竞争对农业企业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银行业竞争提升了农业企业生产率,考虑测量误差和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稳健。影响机制分析表明,银行业竞争通过促进贷款可得性来提高农业企业生产率。异质性分析显示,银行业竞争对中小企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强于大企业,对老企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大于新企业,对民营企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大于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同时,企业的资产规模、流动资产、资本密集度、负债水平等对生产率有显著影响。为优化农村金融体系、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在国内大循环背景下,研究网络基础设施与人力资本水平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不同传导机制,利用2000-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两者空间相关性及动态变化趋势,构建基准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两者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固定效应和空间效应。研究发现:两者呈现出显著正向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产生显著的促进效应,分别起到效率保障和技术载体的作用;两者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具体路径存在差异,网络基础设施从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两方面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而人力资本主要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实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两者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对技术进步的空间溢出效应则更为显著。研究结论对于国内大循环背景下实现技术循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该文基于英克尔斯的OM-3表编制了包括26个维度的现代性量表,根据江苏省631份问卷调查的数据,估算出当前农民总体上现代性水平较高,苏南居首,苏中次之,苏北最低。并应用DEA-T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现代性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及作用机制。估计结果表明,内在涵养与开放观念对农业生产率产生显著贡献。文章提出,应通过推动农民合理有序流动、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等措施培育农民的现代性,鼓励和引导农民返乡创业和就业,促进农业生产率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2—2015年我国西部地区14年的面板数据,用混合OLS、固定效应(FE)估计、随机效应(RE)估计以及差分GMM研究西部地区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纯收入、经营性收入以及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西部地区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有促进作用:在1%显著水平下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纯收入的影响为正;在5%显著水平下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为正;在1%显著水平下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影响为正。最后,文章关于如何提高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率,实现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的持续增加,最终提高西部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数字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及其交互作用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空间上的影响。在对2012—2021年全国30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产业结构升级指数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的基础上,运用双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分析不同矩阵下的静态空间效应和动态空间效应得出:数字经济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协同作用能够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协同作用会对邻接的区域产生虹吸效应,但从长期来看,却能够为经济关联区域产生辐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乡村人口老龄化问题不可忽视。为深入研究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本文基于2000—2020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首先利用超效率EBM模型测度各省份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然后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后参考中介效应模型研究农地流转在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中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从样本期看,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超过5%,其中东部地区的均值显著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从影响效果看,人口老龄化能够显著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的作用较显著;从中介效应看,人口老龄化显著地促进农地流转,且农地流转的中介作用为44.9%。据此从鼓励采纳农业绿色技术、完善农业生产退出保障、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新时代人们科学认识乡村人口老龄化以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服务贸易进口、FDI流入和生产率积聚效应等方面扩展了CH模型,并以APEC成员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教研究了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动态变化规律,得出了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存在显著的积聚效应;本国R&D资本存量有助于提升技术效率,但是能否促进技术进步刖依赖于R&D投入强度;和通过服务贸易渠道获得的国际R&D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等三个一般性结论.  相似文献   

12.
徐航天 《技术经济》2011,30(9):58-63
运用空间经济模型,并利用2007年我国纺织业城市层面的截面数据,分析了城市纺织业的企业密度与行业生产率的相互关系,并对该相互关系的实现机制进行了辨别。研究结果显示:城市纺织业企业密度与其行业生产率显著正相关;在纺织企业密集的城市,选择效应表现为通过淘汰生产率低的企业来促进平均生产率的提高;集聚效应在纺织业发展水平不高的城市发挥了正的推动作用,但在纺织业发展水平较高且纺织企业密集的城市发挥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利用中国农产品加工业12个子行业的面板数据,首先运用DEA的Malmquist方法测算了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之后重点考察了包括出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在内的各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2001-2011年期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处于上升趋势,支持了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上升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出口贸易的发展对农产品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的提高作用并不明显;外商直接投资所带来的技术溢出对于提高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根据研究结论,文章得到的政策启示是: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出口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作用;强化外商直接投资所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提高农产品加工业人力资本水平;改善农产品加工业RD投入结构和市场环境;改进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14.
以2007—2021年中国农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考察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影响农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效果、机制和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货币政策不确定性负向影响农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创新投入和资产不可逆程度在两者关系中发挥中介效应,企业金融化则发挥遮掩效应;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向影响主要体现于中西部地区农业企业,对大型企业相对较弱,较高的股权制衡度和创新投入水平能够缓解这种负向影响。基于研究结论,为有效提升农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提出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对国内外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农村教育对农民收入各方面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得出农村教育通过两个步骤来影响农民收入,第一步通过农村教育来提高劳动者素质,第二步通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来增加农业收入与非农业收入.为以后进一步研究农民增收途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以来,我国部分竞争性行业的企业更替和生产率增长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行业内部的竞争实际是不同生产率的企业竞争,竞争过程中生产率较低的企业退出,生产率增长较快企业取代生产率增长较慢企业的市场份额,企业更替的过程不断重复,使得行业生产率保持不断增长的趋势.我们用近年来相关行业的数据研究表明,企业更替不仅通过选择效应,而且通过激励效应促进了行业生产率的增长.然而,随着进入潮的逐渐消退,选择效应的作用有所降低;但企业更替主要通过选择效应中的动态转移效应和激励效应推动行业生产率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农业技术创新的角度,提出我国农村技术发展中应重视两个动力因素:寻找、发现和支持农民中的"创新者",充分发挥其为农村发展的内源动力因素的作用;增强科学研究,通过提高农业分工度来提高农业生产率,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农村发展的动力和支撑条件.  相似文献   

18.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效果与预期不一致,往往受到要素禀赋约束而导致偏离。该文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机制与约束条件,建立了以人地比例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为门槛变量的面板门槛模型,并基于2004-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非线性影响。结论表明:(1)生产性服务业投入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存在以资源禀赋为门槛的非线性效应;(2)随着人地比例扩大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呈现先负后正的"U"型特征;(3)不同地区门槛水平的分布呈异质性特征,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存在四种机制: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产品优质化、促使品种多样化、促进劳动力转移。不同机制产生的影响不同,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的最终影响取决于四种机制的综合效应。笔者运用联立方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技术进步通过提高生产率对农民收入产生负向影响,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1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减少0.6116%;农业技术进步通过产品优化、品种多样化和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均产生正向影响,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1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分别增加1.1584%、0.2724%和0.4752%。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影响的总效应为正,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提高1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增加1.2947%。比较不同机制的收入效应,说明运用农业技术进步成果,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最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法国农民科技培训及农村信息化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科技培训情况 1960年以后,法国对农业教育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建立了以高等农业教育、中等农业教育和农民业余农业技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教育体系,目前,60%的青年农民都达到了中等农校毕业水平.法国有高等农业院校38所,其中公立31所,私立7所.公立农业院校中包括综合性农业大学6所,应用学院2所,专科学院8所,农技师学院6所,兽医学院5所,农业师范学院3所,女子农学院1所;中等农业技术学校约有1200多所,其中私立800多所,其任务是培养具有独立经营能力的农业经营者或具有某项专门技术的农业工人;全国有农民业余技术培训中心350个,其中私立的有200个,其任务是使没有受过农业教育、不具备经营农业知识的农民,取得经营农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使参加农业生产一年以上并受过一定农业教育的农民,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和经营管理水平,取得相当的技术职称或达到晋级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