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试论我国上市公司的分部财务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部财务报告衍生于企业财务报告,是对合并会计报表的必要补充。与多数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对分部财务报告研究过于滞后,制定和颁布分部信息披露的具体会计准则已成当务之急。本文从报告分部的划分标准、应报告分部的确定、分部财务报告的内容等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分部财务报告的编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现代证券市场是建立在信息披露制度之上,而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对我国上市公司分部财务报告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分部信息的披露主体主要是上市公司.公司出于竞争投资者有限的资金等目的有自愿披露分部信息的动因.由于分部信息披露存在成本,在没有管制的情况下,企业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将通过对收益和成本的权衡来决定分部信息披露.由于分部信息披露的外部性、分部信息分布的不对称性等,不能完全依赖于自愿披露,必须对分部信息披露进行适度的管制,强制公司披露分部信息. 相似文献
4.
我国上市公司分部财务报告的披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模巨大的集团性公司往往从事跨行业、跨地区的经营活动 ,此时 ,母公司及所属公司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投入的技术、资金、劳动力 ,以及其获利能力、资金分布、投资风险、发展前景等均有可能存在很大差别。在这种情况下 ,母公司的合并报表显得过于笼统 ,难以看出上述种种差别 ;如将母公司及所有子公司的财务报表都列示 ,信息量又过于繁杂 ,使使用者难以运用。鉴于此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 ,各国纷纷制定会计准则 ,规定除编制母公司及子公司的一般会计报表 ,以及合并会计报表外 ,还需要编制分部财务报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于1981年… 相似文献
5.
分部信息质量特征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披露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际上确认分部的两种不同方法"管理法"与"风险与报酬法"分别强调了分部信息的相关性和可比性。中国原来的分部披露规范要求按照"风险与报酬法"并结合企业的组织结构来确认分部。而实证研究表明,采用"风险与报酬法"并结合企业组织结构来确认分部更强调分部信息的相关性,不能同时兼顾相关性和可比性。因此,今后应积极贯彻执行分部报告准则,按照"风险与报酬法"来确认分部,强化风险提示,完善各项披露内容,严禁利用分部确认方法来操纵分部信息披露,采用六位数代码规范行业信息,加强外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关注以进一步提高分部信息质量。 相似文献
6.
7.
浅谈我国的分部财务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分部财务报告是指企业集团对其内部按一定标准划分(如行业、地区等)披露其重要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解信息的报告。作为合并报表的一种必要补充 ,编制分部财务报告已经成为当前的国际会计惯例。合并报表固然可以总括地反映一个企业集团的全貌 ,满足信息用户了解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是 ,由于集团经营有多元化、区域化、跨国化等特点 ,用户只有在了解了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各个公司的盈利水平、增长趋势和风险等分解信息后 ,才能准确地把握住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和风险。而经过内部交易抵消后高聚合度的合并报表数据… 相似文献
8.
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对分部信息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重视。而在对我国分部信息的规范和实际披露状况实施考察之后,却发现分部信息的披露环境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对分部信息的要求,这促使我们致力于针对报告中的问题改进我国的分部呈报制度,并对我国分部信息中潜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10.
关于分部报告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范企业分部报告的编制和分部信息的提供,财政部最近印发了《企业 会计准则──分部报告》(征求意见稿)。本文围绕分部报告的制定,重点就分部报告的编制基础、报告的信息 提供、报告分部的确定、分部成果概念的界定、分部收入、费用的界定、分部会计政策的确定等问题进行讨论, 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上市公司股票信用风险的事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分类的基础上,采用事件研究法对股票信用风险引起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收益信息披露和担保或关联交易两类违规行为,给投资者造成明显损失. 相似文献
12.
中国境外上市企业私有化退市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期,出于对股价低迷、支付费用高,或长远战略调整、转换场地上市等因素的考虑,中国海外概念股开始集体主动回归,阿里巴巴、盛大、小肥羊实施私有化退市。然而,中国境外上市企业私有化退市面临着代价过高、程序繁杂、回归A股困难以及潜在诉讼等风险。因此,我国应结合本国实际,适时推出国际板,完善主板、创业板双向退市制度,推行国有上市企业私有化,引导企业理性上市融资和私有化退市,确保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合理分配报酬,实现全员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2009年深圳股市445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Logit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资产规模、盈利能力与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显著负相关;重大重组与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显著正相关.审计委员会会议次数与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显著负相关,审计委员会规模、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比例与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上市公司独立审计意见的预测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沪、深两市2000~2002年样本的综合数据和各年度子样本数据,运用超额收益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同时考虑公司规模和样本所属板块的影响,对各解释变量与累计超额收益率的价值相关性及审计意见类型对股价超额收益的增量解释能力进行了研究.单变量检验结果表明,净资产收益率与股价超额收益具有显著的正价值相关性,审计意见类型则弱之;联合价值检验显示,审计意见类型和其他相关因素的联动作用与审计意见类型单独作用相比,对样本累计超额收益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审计意见类型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控制权收益异化股权定价规则假说",以解释上市公司控股权定价行为。该假说认为,获取控制权收益是并购方对控股权定价的关键考量因素之一,而正常生产经营收益在定价中的作用大大下降,这导致了上市公司控股权定价原则的"异化"。实证分析表明:在控股权的价格构成中,"壳"资源的价值非常重要;账面净资产与控股权价格正相关;净资产收益率与价格的正向关系不很显著;每股净利润与价格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控股权比例和股本规模与价格有很强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股权分置改革方案获得通过的45家试点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其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现实选择特性:80%的试点公司采用纯送股方案.通过分析6种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实施对上市公司相关财务比率和理财目标函数的影响,得出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选择的理性思路:尽可能选择缩股型方案.对比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现实选择特性和理性选择思路,说明其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非理性成分. 相似文献
17.
岳彦芳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6):88-92
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制度无论在法律规定还是在实践中,都处于初期阶段,有待于成熟和规范.本文通过对《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中美国较为成熟的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变革过程及变革成果的认识,在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实施环境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8.
保险公司上市后,其会计信息的公开披露成为保险公司必须履行的一项强制性义务.现已颁布的相关法律和制度,对此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保险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真实性、充分性、及时性和主动性.因此,应尽快推行新企业会计准则,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化建设,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对保险公司的监管和审计. 相似文献
19.
信息不对称、管理者内生偏好与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以为,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是由于不合理的成本因素、有缺陷的监管制度和政策与低效的资本市场等原因造成的.本文分析认为,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产生的基本原因是管理者的内生融资偏好.如果公司绩效影响管理者的财富(或职位、声誉等),管理者的偏好将支配公司的融资决策;对称信息下,管理者将有充分的股权融资偏好.不对称信息下,如果管理者对公司项目(或资产)拥有私人信息,且厌恶风险,管理者将最大限度地使用股权融资,直至达到均衡.最后,本文提出,管理者对股权融资的偏好是内生的,治理目前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所产生危害的基本思路是"疏",而不是"堵". 相似文献
20.
Larry P Seese Timothy S Doupnik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Taxation》2003,12(2):85-103
SFAS 131 (1997) substantially changed geographic segment repor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requiring disclosures to be made by individual foreign country when operations in an individual country are material. Although SFAS 14 (1976) provided a quantitative threshold for determining separately reportable segments, SFAS 131 provides no guidance for determining when operations in an individual country are material. In SAB 99 (1999), the SEC reminds firms that exclusive reliance on quantitative benchmarks to assess materiality is inappropriate; qualitative factors also should be considered.Using financial analysts as subjects, we conduct an experiment to examine two possible benchmarks for determining the materiality of operations in an individual foreign country: (1) the percent of total operations located in an individual country (a quantitative benchmark) and (2) the level of risk associated with the country in which the operations are located (a qualitative benchmark).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cross two regions both the magnitude of operations and the level of country risk significantly affect financial analysts’ judgments about firm risk. However, the effect that the magnitude of specific country operations has on risk assessment does not apply to countries of relatively high and relatively low risk.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although materiality is often evaluated in quantitative terms, the qualitative criterion of country risk may dominate in importanc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