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消费者行为理论中,有一个很出名的定理,即“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长期以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被许多人看成颠扑不破的真理,并被运用于指导实践。然而,边际效用学派所揭示的边际效用递减并没有囊括所有增量消费行为,也不能解释那些不符合该规律的消费现象。本文从多方面重新认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并试图对其作一些修正。  相似文献   

2.
李玉林 《价值工程》2010,29(16):54-55
边际效用递减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消费者行为时用来解释需求规律的一种理论观点,也是关于消费者行为的一条基本规律。本文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引入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揭示了家长的教育行为中所存在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据此提出家长从教育内容上,不要过度的片面的强调物质保障或精神教育,应把物质教育和精神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二是从教育方式上,不要过度的片面的强调批评责骂和鼓励表扬。  相似文献   

3.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西方经济学中关于消费者行为的一条基本规律,其含义是随着消费者连续地增加某种物品或劳务的消费,他从该物品或劳务的消费中得到增加的满足感是递减的。本文试图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引入企业员工英语听说技能强化培训策略的研究中。通过研究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企业员工英语听说技能培训中的表现,克服边际效用递减对学习效  相似文献   

4.
刘爽 《价值工程》2012,31(18):292-293
本文对会计舞弊这一行为的研究锁定在道德这个主观层面上,将其界定为是一种非道行为来加以研究。文章首先明确了道德与经济的一致性,然后在经济学效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反向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研究结果显示该种规律用来解释连续性会计舞弊最有效,从而为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一、边际激励效用递减与边际激励替代效应 经济学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人们手中拥有的某种商品越多,其边际效用就越低.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也存在着边际激励效用递减规律.  相似文献   

6.
一、最优广告支出的确定广告作为一种投资,与其他投入一样,同样遵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随着广告费的不断增加,广告费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开始时逐渐增加(规模经济性作用),但当递增到一定程度后,其边际收益就会逐渐递减(市场越来越接近饱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分析了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比较了股票期权效用与控制权效用的差异,然后剖析了股票期权和控制权边际效用递减现象,并提出了以股票期权激励替代控制权激励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分析了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比较了股票期权效用与控制权效用的差异,然后剖析了股票期权和控制权边际效用递减现象,并提出了以股票期权激励替代控制权激励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对经济学影响最为深远的学科莫过于物理学了。然而,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形式上的模仿:理论研究上使用大量高深数学知识、实证研究上倾向于采用丰富的经济数据。然而,这些文献都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找不到常量、常数。因此,在向物理学借鉴的过程中,不应该拘泥于形式,而应该侧重于可验证性等科学理念的追求上。文章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为例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0.
提起激励,人们很快会想到"薪水"和"奖金"。物质激励固然重要,但是单一的物质激励缺乏持续性。企业为了留住人才,激发其潜能,会向其提供优厚的物质薪酬。然而,根据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当他们的物质收入水平达到某一高度(即金钱的边际效用最大化)时,物质激励手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关于收益法的经济价值论及其基础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益法是资产评估中最基本的一种方法,本文对资本价值理论及其价值论基础--效用论、边际效用论以及理论应 用(收益法)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Defying 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 many countries experienced high rates of investment for a prolonged period of time during their take-offs. This paper represents a first attempt to explain this contradi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ization. Urbanization provides opportunities for investment and helps moderate the capital/labor ratio in the urban sector. In particular, it promotes knowledge accumulation through “learning by doing”. This can explain why 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 to capital is not applicable to economies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ir catching-up. More specifically, we construct a two-sector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incorporating urbanization and “learning by doing”, predicting that in the presence of urbanization, as long as the “learning by doing” effect is sufficiently large, capital return will depict an inverted U-shape as capital accumulates or urbanization proceed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 confirms 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  相似文献   

13.
马倩 《价值工程》2012,31(24):155-156
本文主要从薪酬激励的概念和目的着手,分析了传统的薪酬激励的弊端,以及传统的薪酬激励中出现的边际效用的现象,从而初步解释了存在这种边际效用的原因,初步提出了一些解决这种现象的渠道。  相似文献   

14.
B2C中的信誉评级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信誉评级累加模型进行分析,指出了该模型具有诚信激励效用递减现象,并且分析了该现象存在的内在机理及条件;然后,提出了三种解决措施,以便减轻甚至防止诚信激励效用递减现象。通过仿真,证实了它们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边际效用论价值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勇  李鹏 《价值工程》2005,24(1):18-20
介绍了边际效用论的产生、发展及相关经济学家的一些理论成果。边际分析作为一种定量分析的工具,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杨西京 《价值工程》2010,29(35):103-105
本文是在西方经济学消费理论的框架内,着重分析和研究了一个经济体中居民收入差异和该经济体消费水平的相关性。本文与其他相关研究虽然在结论上一致,但研究方法不同:在此之前的研究都是借用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来定性说明居民收入差异和消费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而本文则建立了一个同时含有收入差异和消费水平的消费模型,并通过对该模型的数学分析来论证二者之间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林状  彭民 《企业技术开发》2009,28(7):101-104
期望效用理论一直被并被广泛应用于包含风险决策问题在内的各类经济学研究之中,为现代经济学领域决策理论的基石。然而随着该理论在应用过程中与实际行为相悖现象的发现,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与批评。文章对期望效用理论到非期望效用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与简单评述,以期利于更好的掌握非期望效用理论,为现代经济学研究提供一个正确导向。  相似文献   

18.
Models of labor supply derived from stochastic utility representations and discretized sets of feasible hours of work have gained popularity because they are more practical than the standard approaches based on marginal calculus. In this paper we argue that practicality is not the only feature that can be addressed by means of stochastic choice theory. This theory also offers a powerful framework for developing a more realistic model for labor supply choices, founded on individuals having preferences over jobs and facing restrictions on the choice of jobs and hours of work. We discuss and clarify how this modeling framework deviates from both the conventional discrete approach [Van Soest, A. ( 1995 ) Structural models of family labor supply. A discrete choice approach.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30: 63–88), as well as the standard textbook approach based on marginal calculus (Hausman, J.A. ( 1992 ) The econometrics of nonlinear budget sets. Econometrica 53: 1255–1282]. We furthermore discuss how the model based on job choice can be applied to simulate effects of alternative restrictions on hours of wor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