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特色经济发展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特色人力资源开发是特色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民族地区应坚持以特色经济为平台,通过强化特色人力资源开发规划、优化区域教育结构、依托特色产业项目实现人才聚集、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保障机制等建立特色人力资源开发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2.
林跃 《企业技术开发》2009,28(7):111-111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进程日益加深,人力资源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但是人才外流却影响乐当地经济发展。人才管理需要更多的投入,而且怎样留住人才,管理人才,提高公司效益也变得十分重要。文章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开始,结合中国古代兵书《孙子兵法》,进一步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法,揭示人才管理的重大意义,展望未来人才管理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世界高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已经把世界经济的竞争从物质资源竞争推向人力资源的竞争,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将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大,人才成为经济资源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财富的真正象征和源泉。  相似文献   

4.
人力资源管理经历20多年的发展,其深层次的研究广泛应用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的历史地位和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已被世界各国所公认.但对于我国西部来说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特别是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等方面仍处于弱势.要使西部经济进入追赶型、跨越式的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就必须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从战略高度重视人才,加强人才培养、开发、管理,充分发挥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唯有这样,才能使西部经济步入高速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发展不平衡、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大环境下,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通高校如何改变传统人事管理理念,并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保证人才的稳定性,减少人才流失,是提高高校人才管理效率和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是高校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相似文献   

6.
人力资源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人才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要素。在连云港市提出“十四五”要在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目标背景之下,进一步深化自由贸易区来增强连云港市自贸区建设过程中的人才集聚力,以推动连云港市乃至整个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本文通过多元统计评价因子分析方法,定量分析2011~2019年连云港市人才集聚效应,并由此提出吸引人才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幅度提升,人才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工作之一,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密切的联系,只有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策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将对人力资源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价值工程》2015,(36):93-96
在人口红利消失背景下,不同城市不同地区不仅在进行人力资源和人才的争夺,人口也会向中心城市、发达地区集聚,不发达地区的人口、人才和人力资源流失问题则更为严峻。论文以四川省自贡市为例,从微观视角分析了案例企业的招聘情况,从中观视角分析城市人口、劳动力、人才、紧缺人才的现状以及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匹配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不发达地区应改变重视人才忽视人口的政策导向,应从本地区经济与人口协调发展的角度,通过政策引导、环境优化等多方面措施使人口、劳动力、人才和紧缺人才形成金字塔式的合理结构。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和商品生产的增加可以反映经济的增长。面对生产分工不断细化的市场经济,要想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可以通过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从而在市场经济中取得优势地位。经过调查发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完善社会保障的体现,可以吸纳人才,促进行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发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有相应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术是推动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知识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决定各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人力资源的开发也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必不可少的因素。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但是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在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级人才是推进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在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强对高级人力资源的开发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郑颖  高延芳 《价值工程》2012,31(25):168-170
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弹性的因素,是经济发展的原生经济资源之一,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景颇族作为德宏州的主体民族之一,人力资源的数量比较充裕,但人力资源的质量不高,影响了自然、能量、信息等经济资源向经济发展优势和区域财政优势的转化。实施人力资源培训工程,提高景颇人民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素质,对于提升景颇族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构建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绮萍 《价值工程》2012,31(20):12-15
本文以惠州市为例,从人才资源与经济(产业)结构关系、人才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人才流动与经济整体发展关系三方面进行认真研究。实证研究了人才资源优先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综合分析惠州人才资源和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惠州人才资源开发对策和人才机制,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资源”是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也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由于中国基于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人力资源开发与整合尚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存在着很多问题。文章在分析整个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低碳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模式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低碳化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为确保战略实施效果,要使企业发展战略与国家、地区发展战略趋同,需要政府、企业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低碳经济发展为主线,保持战略制定的一致性以及战略实施的协调性,以及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形成发展离不开资源,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也离不开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因此,在区域竞争中对资源的争夺、掌控是非常重要的.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资源的流动性加强,这更加剧了资源的稀缺性,从而使掌控资源成为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基础与关键.本文基于区域角度,分析了资源的内涵与特征,进一步指明了区域加强资源掌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王娟  刘勤兰  李钧 《物流科技》2011,34(11):80-84
以区域物流及区域经济的理论为基础,具体阐述了区域物流、区域物流中心及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并将其结合提出了增长极物流的概念。区域发展的增长极物流就是在区域内选取经济发展、物流发展及资源禀赋力强的地区作为物流发展的极点城市,对该地区加大发展力度并辐射区域内其余城市,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物流的发展。最后,在该理论提出的基础上,选取不同评价指标构建了区域物流增长极模型并对其进行诠释以期对区域物流增长极的选取及发展方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广州旅游业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旅游资源禀赋的差异导致了地区旅游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尽相同。通过利用广州旅游业和经济发展的数据,实证检验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协整检验结果揭示出两者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广州的经济发展对旅游业具有明显的带动效应。在检验结果的基础上诠释了实证结论并剖析了其中的政策蕴涵。  相似文献   

18.
俞开 《价值工程》2014,(20):174-175
21世纪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科技的发展使企业之间的竞争力越来越大。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核心,为了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力资源在各行各业中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地质行业对职工的技术操作能力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影响越来越高,企业发展的速度与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从地质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入手,对人力资源管理对地质经济的作用作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9.
许多研究表明,区域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正面的影响,并且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1][2]。这些都能表明,人力资本能促进经济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在不断加强[3][4]。本文通过构建人力资本模型对我国人力资本地区分布差异与经济增长差异进行同步性分析,得出我国人力资本地区分布差异与经济增长差异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同步性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uses “extreme-bound”-type analysis to revisit the determinants behind the widely differing economic growth in Russian regions prior to the recent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Using data of regional growth in 1995–2006 for 77 Russian regions, it examines the growth drivers for the phase of economic decline up to 1998 and for the period of strong growth afterwards separately. Looking at forty variables considered to be potentially related to growth, it determines, for each of the two periods, the ones robustly associated with Russian economic performance. Among the variables considered are proxies of politico-institutional features, indicators of economic reform, and measurements of both economic and non-economic initial conditions.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during the period of economic decline up to 1998, differences in Russian regional growth were almost entirely driven by initial conditions, with resource and human capital endowment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geographical location playing the dominant roles. However, after the 1998 crisis, the importance of initial conditions declined and was basically reduced to fuel production, advantageous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There is also some evidence that more reform-oriented policies and better regional leadership made a difference. These results could be seen as pointing to 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periods of actual economic decline being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normal times of economic grow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