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房地产泡沫经济是房地产经济波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产生会加剧房地产经济的波劝,严重的泡沫现象将会对房地产经济发展甚至整个经济发展构成巨大威胁.本文分析了房地产市场泡沫经济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并尝试提出了一些预防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付大源  项忠楠 《现代商业》2014,(23):132-133
本文首先对于泡沫经济从经济学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来分析,给泡沫经济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并分析上海房地产是否处于泡沫经济,符合泡沫经济的条件,接着分析上海房地产改善泡沫经济的措施是否有效,最终探讨房产税的效果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3.
武增元 《现代商业》2013,(35):105-105
房地产行业在我国,与其他行业相比,仍属于新兴的行业,但其发展的速度和惊人的经济效益则是有目共睹的。尽管房地产行业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其高额的利润仍潜藏着巨大的泡沫经济风险。面对这个巨大的泡沫经济风险和日趋饱和的房地产市场,一些房地产企业希望另辟经济发展方向,规避经济风险和发展空间广阔的市场。  相似文献   

4.
起因 房地产泡沫是指由房地产投机所引起的房地产价格脱离市场基础的持续上涨。从理论上讲,任何商品都有发生经济泡沫和泡沫经济的可能性,每个商品产生泡沫机会的多少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根据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实践经验分析,股票和房地产是产生泡沫几率最高的,所以房地产和股票是泡沫经济的主要载体或“多发区”。学者认为造成房地产袍沫的主要原因是,  相似文献   

5.
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房地产价格和平均股价连年大幅上涨,出现了严重的泡沫经济现象。而后日本经济进入衰退期,泡沫经济开始破裂,从此日本经济陷入了长达10年的停滞期,也被称作“失去的十年”。该文通过分析日本泡沫经济的原由,借鉴日本的失败教训,可以为中国避免泡沫经济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房地产行业也在不断地走向成熟,目前,房地产已经成了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房地产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是非常容易导致泡沫经济和金融风险出现的一个行业。所以,相关的评估机构必须重视房地产评估体系的完善和健全。文章主要分析了当前房地产评估机构的发展情况,并进行了防范措施的提出,希望能够帮助我国房地产行业更加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品牌》2015,(8):78-79
房地产是我国支柱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健康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国家在解决住房方面给予了许多优惠的政策,拉动了住房消费,但也在无形之中使得房价越来越高,从而引发了有关房地产泡沫的争论。房地产本质是实体经济和事业部门,本身并不是泡沫经济。而且,房地产市场过热并不等于说是泡沫经济,房地产过热主要是指投资量过大,开发量过多而人们需求很少,超过了社会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但是房地产行业与诸多产业有着高度的关联,这就意味着如果房地产泡沫产生,国民经济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所以对房地产泡沫的研究分析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我国房地产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分析了房地产泡沫产生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之策,为房地产市场健康的发展以及我国市场结构的优化提出了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现如今的中国社会,房价成为了很多人关注的焦点,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涌进,城市住房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各大房地产公司看到了商机,在加大居民用房建设的同时也不断炒高房价,形成了现如今社会房地产领域的泡沫经济。为了有效的控制住房价格,中国政府出台了以下一系列的政策:2006年国家出台了第一个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时称"国六条";2010年出台了"国四条"以及"国十一条";2010年4月15日,前所未有的重磅政策:90平米以上购房首付3成,第二套执行首付5成利率1.1倍。从下午5点政策出现在各大网站,立刻影响到了北京房产交易市场。在有效或者微效的控制下,中国某些地区的房价确实得到了调控,同时也能够避免泡沫经济下金融危机的出现。但是其效果并不明显,房价由2000年到现在呈现波动的现象,但整体趋势是不断飙升,政府有关房价的政策对其的调节只在于防止房价继续泡沫化,但是现如今的房地产市场泡沫经济现象依然十分严重,要想真正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相似文献   

9.
范文民 《商场现代化》2010,(12):180-181
房地产是泡沫经济的主要载体之一。目前,我国CDP的增长对房地产业依赖程度显著提高,房地产业高速发展,已成为启动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但由于房地产业投资和信贷的持续增长经少数投机者的操作,易形成泡沫经济,如得不到及时化解,就会危及金融体系,冲击整个圈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房地产的虚拟资产特征,使得房地产泡沫的形成成为可能,并对国民经济的稳定性造成威胁,本文在分析房地产经济泡沫内涵的基础之上,系统而全面地对房地产泡沫的内涵、形成机制进行理论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完善和发展房地产经济理论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同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房地产泡沫的存在有利有弊,关键在于将其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 避免出现泡沫经济,导致大起大落的波动和震荡。本文作者从学者角度,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高庆振 《现代商业》2012,(17):30-31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以房地产价格与股票价格暴涨、暴跌为特征的日本泡沫经济经历了形成、发展与破裂的过程。日本泡沫经济的破裂使得日本经济发展速度迅速下滑,带来了“失落的十年”。本文正是基于对日本泡沫经济的研究,对比当下中国经济的现状来分析日本泡沫经济形成与破裂对于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1985年以美国为首西方五国达成"广场协议",日元被动大幅升值是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的起点。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衰退期,日本泡沫经济开始破裂,从此日本经济陷入了长达10年的停滞期,也被称作"失去的十年"。尽管中日经济有很大的不同。但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有一些现象与泡沫经济中的日本相似,如人民币不断升值,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投资过热等。本文通过对分析19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和现在中国经济的差异,借鉴日本的失败教训,从中得出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人民币升值影响房地产供求、国外流动资金进入推动国内房价上涨等方面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房地产业的影响,通过对日元升值的刨析,阐述了泡沫经济的巨大破坏性,提出了应对人民币升值、防范泡沫经济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房地产产业在我国现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发展情况关系到无数人的切身利益。自今年年初以来,中国房地产的商品房价格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一方面,大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出现了不正常的爆炸式增长,尤其是深圳、南京;另一方面,无数三四线城市商品房在政府的激励政策下依然难以销售。面对现在这种不正常的经济情况,今天我们以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泡沫经济为例,分析日本泡沫经济出现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中国出现类似的泡沫经济。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房地产泡沫的形成、膨胀与结束的机理进行了论述,阐明房地产泡沫会逐步向泡沫经济演化,以至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对房地产泡沫的预警与防治提出了用五个指标来量化房地产泡沫的程度,并提出构建房地产泡沫预警系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荆平 《大经贸》2008,(3):5-5
七年前,美国互联网泡沫经济破灭,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一声令下,以低利率政策刺激消费和房地产需求,此举虽使美国避免了经济萧条,但也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块,之后美国房地产需求增加和出现泡沫,最终导致了这一场跨年度的全球性次贷危机。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的股市价格及房地产价格急速上涨,同时人民币也面临升值的压力,这与上世纪处于泡沫经济时期的日本极为相似。良好的经济基本面、宽松的资金面和市场信心是推动中日两国资产价格上涨的共同因素。而中日两国长期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依靠间接融资的金融体制,成为导致两国资产价格膨胀的深层次原因。为进一步探讨我国是否会最终走向泡沫经济,我们有必要对日本泡沫经济和当前中国经济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得到一些有意义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8.
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一旦房地产出现经济发展不稳定或者不健康,会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进而对我国的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害,同时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但是房地产经济一旦出现不正常的巨大增长,会直接导致我国出现泡沫经济的情况,造成社会出现不稳定的情况。换而言之,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发展才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9.
<正>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泡沫经济是指资产价格的过度膨胀,诸如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脱离其实际的价值。按照这样的定义,中国经济存在泡沫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了,无论是房地产市场还是股票市场都说明了这一点。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计算,仅在2006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房地产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甚至不断出现房地产泡沫经济,故房地产行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成为了会计界专家学者的研究热点问题。以操控企业盈余为目的的盈余管理行为会侵害广大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通过分析房地产行业盈余管理的现状,盈余管理的手段,剖析目前房地产行业盈余管理的问题,从而有利于企业外部投资者更有效的分析企业财务报表,为其投资决策提供良策,另一方面又可以客观上限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缩小盈余管理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