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巍  周海峰 《活力》2005,(4):180-180
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据了解,目前进城农民工子女(适龄儿童少年),全国有200多万,失学率高达9.3%,’半数以上不能及时上学。按照现行标准,不管上什么学校,都是要交费的。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借读,要交借读费。  相似文献   

2.
三农点滴     
<正>政策禁止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收借读费5月7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了教育部、国务院纠风办等七部委下发的《关于2010年治理教育乱收费规范教育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其  相似文献   

3.
吕桂芳 《活力》2014,(24):41-41
伍连德小学学生近70%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很少。家长又忙于生计,缺少对孩子关注。学校周边聚集着农贸市场和空车配货,环境较为复杂。 面对此情此景,如何树立学生的远大理想实现中国梦,作为班主任的我,用炙热的教育情怀.送给学生健康、快乐和阳光,用心沟通,托起农民工子女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4.
陈俊婷  魏诗花  吴红蕾 《活力》2006,(4):123-123
一、我国教育现状 1.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困难。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社会各界纷纷呼吁政府解决好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困难的问题,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尽管2003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流入地政府,“采取多种形式,接受农民子女在当地的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入学,在入学条件等方面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要加强对社会力量兴办的农民工子女简易学校的扶持,将其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和体系,统一管理”。但是,问题并没有因一个文件而得到很好的解决,一些流入地政府并没有按照文件的要求真正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丽水接受教育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数量逐步增加,这一群体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丽水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从社会原因、外来务工人员自身状况和其子女学习、心理状况等方面入手研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并试图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设性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2012,(5)
日前,张家港市发布的《新市民积分管理暂行办法》表示,从5月5日起,申请人其本人、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享受将户口迁入本市、政策内生育的未成年子女进入公办幼儿园及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政策内生育的未成年子女(在本市人园、入学)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同城待遇。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唐山市从农民工进城落户、就业、子女就读,到农民进城公共交通及进城就医报销五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目前,农村“五个无障碍”已全面铺开,农民进城路越来越宽广。  相似文献   

8.
年初,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决定2004年秋季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全面推行“一费制”。所谓“一费制”收费办法,就是在严格核定中小学杂费,书抄费标准的基础上.一次性统一向学生收取费用。这无疑是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学校收费行为,治理教育乱收  相似文献   

9.
三农点滴     
●全国农村小学初中将全部免收学杂费教育部部长周济2006年12月11日在武汉称,2007年是农村教育的关键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将全部免收学杂费,同时要完成西部“两基”攻坚计划和全国农村远程教育系统。据了解,免除学杂费将惠及全国农村近1.5亿名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后,平均每个小学生年减负140元,初中生年减负180元,贫困寄宿生可减负500元。●2007年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投入要高于2006年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切实用好管好中央政府建设投资,确保“三个高于”:用于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10.
王佳 《数据》2008,(3):57-58
2008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将在2007年全面免除学杂费的基础上。全部免费获得国家规定课程的教科书,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将能享受寄宿生生活补助,发展农村教育成为解决农村问题、促进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1.
在“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的欢呼声中,其实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没有解决:大多数农民工的子女,户籍都留在老家,却要在父母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他们享受不到老家的免收学杂费政策,也可能享受不到流入地的免收学杂费政策。就此,去年全国人大代表、东莞市市长刘志庚建议,国家有关方面应当统筹协调,发行“教育券”,让农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就业》2006,(2):F0003-F0003
按照“春风行动2006”工作方案“进城求职,帮您解难”的主题要求,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策划,中国就业促进会监制制作了“进城务工须知”扑克牌(以下简称扑克牌),向进城务工人员免费发放。  相似文献   

13.
正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随迁子女一共是1277万人,占到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9.3%。农民工小学基本能够较好地完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教育任务,但校外教育长时间一片空白。农民工随迁子女课余时间的管护及教育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昆明市西山区船房社区建立了"农民工子女关爱中心",对农民工随迁子女进行专项关爱活动,并把这项活动取名为"快乐方舟"。"铃铃铃"……下午4时,一阵铃声响过,云南省  相似文献   

14.
2009年1月1日起,我国优先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这是继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之后,国家作出的保障义务教育发展的又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城乡教育公平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公平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障,但客观存在的地区、城乡和学校差别导致了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如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均衡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我们应该在和谐社会的视野下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教育公平的实现。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解决农村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为城乡教育公平提供强大的支撑。妥善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问题,保证义务教育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险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在城镇就业的进城务工人员有9900万,乡镇企业职工1.36亿,除了交叉部分,我国进城务工人员在总量上超过2亿,占我国城乡劳动力总数的1/4,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5。目前农村还有剩余劳动力1.5亿,也逐步将向城市转移,进城务工人员的数量还会不断增长。目前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权益被侵害的问题比较严重,如何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解决好他们的长远生计和社会保障,科学合理地构建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根本性、基础性和长期性的问题。一、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的现状分析进城务工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主要方式。目前进城务工人员…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225位进城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采用个体访谈和发放问卷相结合的的调研形式,首先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教育问题的认知程度,得出结论: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教育的价值认知度,期望认知度和收益认知度都非常高。其次,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认知度对行为选择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教育认知度与对其子女学校教育的资金投入行为、对子女教育的辅导时间投入行为、对学校老师的交流子女学习情况的行为均呈正相关。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225位进城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采用个体访谈和发放问卷相结合的的调研形式,首先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教育问题的认知程度,得出结论: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教育的价值认知度,期望认知度和收益认知度都非常高.其次,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认知度对行为选择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教育认知度与对其子女学校教育的资金投入行为、对子女教育的辅导时间投入行为、对学校老师的交流子女学习情况的行为均呈正相关.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子女上学应该逐步实现由中央埋单,将他们纳入到公办学校的教育体系中来,但是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在目前的过渡阶段,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民工子弟学校的合理性,明确民工子弟学校的合法性,允许他们办学,政府要做的是引导他们办好学,这是目前农民工子女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崔传义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记者采访时说。近两年来,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受到了政府和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认真解决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上学的问题。记者在近日的采访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王耀平 《价值工程》2013,(2):254-256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创业,由此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子女。由于留守子女在亲情和家庭教育方面的双重缺失,造成了他们在道德行为和身心健康方面存在种种问题。这样,农村留守子女的道德教育问题就成了全社会都在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子女的道德教育问题,对于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要解决农村留守子女的道德教育问题,归根到底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密切配合,相互补充,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监护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