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借鉴国内外农产品基地建设的理论,从西藏实际出发,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已成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稳步提升农牧业发展水平,实现从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西藏80%的人口在农牧区,75%的劳动力从事农牧业生产,而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这种滞后的经济状况,直接制约着西藏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很有必要认真分析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差距,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研究和探讨发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农牧业是西藏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农牧民收入水平低、增收渠道狭窄、收入增长缓慢和城乡差距加大,已成为影响西藏农牧区经济发展与稳定的主要问题之一.没有西藏农牧区的稳定发展,就没有西藏的稳定发展;没有农牧区的小康社会,就没有西藏的小康社会.在经济落后,没有多少工业、交通、信息区位优势的西藏,这就客观要求必须重新审视区域经济发展长期沿袭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发挥农牧业产业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利用自身的农牧业资源和农牧业产业化区位优势,成了西藏农牧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俞允 《开发研究》1992,(3):43-45
<正> 一、西藏产业结构的特征 1.农牧业为主体。从1958年到80年代末的30余年间,农牧业虽然在西藏国民经济总量中的份额有所下降,但始终保持着绝对的份额。1989年,全区农牧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80.46%,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45.40%,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为63.81%;农牧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为80.72%。这些情况表明,西藏的产业结构一直以农牧业为主体。而且在80年代,这种主体地位一直呈上升趋势。1989年与1979年相比,农牧业在工农业总产值、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分别上  相似文献   

5.
西藏民主改革以来,农牧区的发展进入新时期.关于西藏农牧业发展方向研究就很需要,也有助于西藏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文章围绕社会科学发展观试论述构建西藏和谐社会的农业问题,阐述西藏农牧业发展方式,发展速度,发展目标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农牧业生产的发展是保障整个国民经济和西藏政治稳定的基础,一个地区农牧业基础薄弱,这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就失去了基本前提。山南地区是西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少边穷”地区之一,农牧业是我区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因此,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导下,我们要始终把农牧业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抓紧抓好。  相似文献   

7.
积极引导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发展现代农牧业是促进西藏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西藏农牧业发展和增收、建设新农村和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本文总结了西藏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成就,从宏观上阐述了目前西藏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立足于当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西藏结束了长期的农奴社会,农牧区的发展进入新时期,天人合一的发展思想是最高遵旨.关于西藏农牧业发展方向研究就很需要,也有助于西藏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文章围绕社会科学发展观试论述构建西藏和谐社会的农业问题,阐述西藏农牧业发展方式,发展速度,发展目标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一 江总书记在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指出:加快西藏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西藏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特别是广大农牧民的生活水平.这无疑把西藏的"三农"问题提高到了极为突出的地位,指明了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和重点.遵循"三个代表"思想特别是从"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出发,认真分析研究发展我区农牧业生产和农牧区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应是十五期间全区特别是涉农部门和每一个从事农牧业工作的同志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职责.  相似文献   

10.
日前,青藏铁路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忠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青藏铁路开通两年来,运输的进藏物资是出藏物资的7.3倍。进藏物资主要是建筑材料、粮食以及生产生活必需品;出藏物资主要是西藏特产、农副产品和少量矿产品(铬矿、硼矿、铁矿等)。可见,青藏铁路的开通,对加快西藏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挥着积极作用。王忠玉表示,如果没有铁路的修建,西藏的牦牛、青稞、油菜等特色农牧业优势资源就难以形成规模和效益。青藏铁路开通运营,为发展西藏优势资源,推进产品精深加工,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青藏铁路通车后,从根本上解决了西藏发展的运输"瓶颈"制约,将为西藏"绿色"农牧业、特色藏药业、民族手工业、旅游业发展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有力的运输保证。  相似文献   

11.
西藏是一个以高原农牧业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农牧业是西藏社会发展的基础,农牧区经济是西藏国民经济的支柱,全区230万人口,农牧区人口占86%,农牧业总产值占全区工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自治区成立三十年来,农牧业和农牧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到1994年,全区农牧业总产值达到23.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9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时)增长4  相似文献   

12.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柴达木农牧业的管理体制和农牧业生产面貌已经发生了深刻而显著的变化,农牧业经济体制已初步实现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农牧业生产也初步由短缺农牧业变为较丰裕农牧业,由计划农牧业迈进市场农牧业轨道,由单一农牧业变为复合农牧业.然而,总的看来柴达木农牧业行政管理体制、经营体制、商品流通体制及农牧业发展机制,都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世纪柴达木市场农牧业发展的要求,必须结合农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农牧业体制改革,推进农牧业商品流通体制创新,实现农牧区小城镇化;推进农牧业经营体制创新,发展农牧业产业化;推进农牧业行商品流通体制创新;促进农牧业市场化;推进农牧业发展机制创新,实现农牧业现代化.这些是21世纪柴达木农牧快速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西藏是经济欠发达省份之一,由于区位、历史的原因,生态环境的脆弱,制约着农牧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而建设现代农牧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西藏的重大任务.因此,应把农牧民增收作为中心任务,把农牧民素质的提高作为关键环节,把农牧业的产业化作为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4.
西藏是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80%的人口是农牧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第三次、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西藏农牧区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5.
西藏产业结构变动的历史、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西藏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现阶段与全国产业结构的比较中探寻西藏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西藏第一产业,即农牧业中存在剩余劳动力,产业结构调整已具备了向产业化发展的条件;第二产业能够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应当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超前发展的,今后不仅要有量的增加,更要有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一、西藏农牧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基本情况 我区农牧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牧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施种加养、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牧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形成农牧生产的有效转化。根据西藏农牧区实际,为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在世纪之初,江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内涵丰富,是对党的性质、宗旨、根本任务的最新概括.西藏是一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农牧区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80%以上.充分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大力推进农牧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确保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实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牧业经济工作中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统揽全局、审时度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重大选择.为我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西藏正在以积极的态度适应新形势、探索新办法、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扎实工作,走以加快西藏农牧业科技进步、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的现代化农牧业发展道路,从而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项工程真正成为惠及广大农牧民的民心工程.……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西藏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农牧业的发展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市场信息不灵,农业科技交流不及时、不广泛,农产品质量差、效益低、商品率低,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以及农业资源过度消耗与环境破坏等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新阶段西藏农牧业和农村发展重要的制约因素,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大力推进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大郑重部署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任务,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又对西藏实施乡村振兴提出了最新要求,明确推动西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与实施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西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延续了自身发展农牧业与农牧区的历史逻辑,是西藏自身农牧业发展战略与国家整体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表现出鲜明的西藏特色和问题导向。在实践逻辑上,西藏既按照党和国家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进行部署,又根据自身形势任务、机遇挑战,展开西藏“特色”乡村振兴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