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仕春 《新西部(上)》2007,(8X):100-100,102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国际海洋立法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所建立起的海洋法律制度第一次对海洋法各个领域作了系统而明确的规定,标志着在世界范围内的海洋新秩序的确立,同时也对各国构建国内海洋法制指明了方向。该文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立法意义出发,分析了该公约涉及的主要方面,进而阐述其对于我国海洋法立法的启示,以及对我国现有具体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2.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国际海洋立法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所建立起的海洋法律制度第一次对海洋法各个领域作了系统而明确的规定,标志着在世界范围内的海洋新秩序的确立,同时也对各国构建国内海洋法制指明了方向.该文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立法意义出发,分析了该公约涉及的主要方面,进而阐述其时于我国海洋法立法的启示,以及对我国现有具体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分析了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现实问题。探讨了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策略:临时安排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维护海洋权益的基本方针: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是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保障:加强对争议海域的实际控制是维护海洋权益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高峰 《东北之窗》2013,(10):13-15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600年前,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洋强国,也是世界经济大国;600年后的今天,中国正式向世界宣称中国将成为海洋强国,外界认为这是中国正式吹响"中华民族复兴"的号角。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及各种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海洋之于中国的意义,相比其他国家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成为海洋强国已是成为现代化强国及"中华民族复兴"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海洋,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1405年,郑和率领船队开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程最长的远洋航线,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洋强国。此后陆权大  相似文献   

5.
6.
自从1982年4月30日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并开放签署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已经过去26个年头,今年5月15日也是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公约》12周年的纪念日,《公约》在促进海洋科技、经济、政治、法律、外交方面的重要性和协调国际关系的指导作用,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与肯定。它所确立的国际海洋法新准则,不仅有利于海洋国际法的发展,也有助各国制定新的海洋管辖法规,在解决海洋权益争端的国际法实践中,其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也是不过分的。《公约》颁布生效20多年来,世界各国根据《公约》的相关规定,对本国的海洋战略进行了调整,在海洋立法、海洋政策、海洋开发和管理方面加大了力度,海岸相邻或相向国家间,围绕海域和岛屿归属之争,被提高到空前的高度。实践证明《公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最全面和最有权威性的国际海洋法法典,它对维护发展中沿海国家的合法海洋权益和解决海域争端,起到重大的历史性作用,在人类开发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的活动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新的国际海洋法的出现,也是世界海洋法发展史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下面侧重谈谈《公约》的主要内容、深海资源及其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7.
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对策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大开发是中国政府在新世纪提出的一项具有宏观经济调整的重大战略决策 ,它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本文以西部开发政策的相对滞后性为切入点 ,阐明了西部开发政策滞后的战略性与目前实施这一政策的必要性与条件成熟性 ,并着重探讨了西部在实施开发战略时所应注意的策略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9.
关于海洋综合执法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海洋经济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要发展海洋经济,必须解决好目前存在的多头执法问题,而综合执法是解决的方向。本文就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这个问题进行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安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其间需要做好未来风险识别。本研究主要以坚守发展和安全两条底线作为出发点,分析开发和保护的多重安全矛盾,识别贵州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国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海洋科技创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俊果 《改革与战略》2010,26(10):140-143,154
中国海洋科技进步催生了新的海洋产业,不同的海洋科技进步速度导致主导海洋产业的更迭,促进了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文章分析了制约中国主要海洋产业的科技因素,结合全国海洋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以科技创新推进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应加强第一产业的技术改造,重点发展第二产业的海洋油气、深海矿产开采技术,推进潜在高增长海洋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强化海洋共性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张振江 《乡镇经济》2008,24(12):43-47
河南省县域经济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存在着如经济强县少、地域发展不平衡、工业化水平低、不少县(市)间经济发展缺乏明显特色等问题。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化工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壮大民营经济、发展劳务经济、重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是促进河南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世界民航业的发展与中国民航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改革与战略》2011,27(4):131-133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放松航空管制以及向后工业化转变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世界民航业呈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态势和趋势。面对世界民航业的这些深刻变革,中国民航业必须及时加以总结思考,并采取更为积极的策略,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早日实现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跨越。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制度供给和市场培育的角度,选取十个技术指标,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对2006-2011年不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和技术指标之间的关联度分别进行了计量分析,得出以下结果:海洋科研经费收入和科研人员比例对海洋资源开发业的影响相对较大,对与陆域经济紧密关联的船舶制造业影响相对较小;市场开放和外资引进对我国海水利用业和海洋油气业的发展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各类海洋新兴产业与金融相关率的关联度都普遍不高;在市场培育方面,海洋电力业与需求收入弹性的关联度最高。文章对计算结果进行了讨论分析并据此推导出相应的政策涵义。  相似文献   

15.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海洋经济由于涉及行业多、范围广,自身具有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的特点,而且海洋产业多为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外向型产业,使得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为此,文章主要从完善基础设施、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加快海陆互动、加强海洋管理、保护海洋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曾雪政 《改革与战略》2011,27(12):57-60
文章认为,革命老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定受到该区域自然环境恶劣、贫困面广、水资源匮乏、劳动力素质低下和近年来快速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文章指出,要实现革命老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大力推进绿色科技、优化产业结构、控制人口和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7.
海洋经济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形势下发展海洋经济对于沿海地区调整经济结构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文章采用产值份额测算海洋经济的直接贡献,使用海洋经济的引致增长弹性、引致财政弹性、引致就业弹性和引致技术进步弹性测算其间接带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海洋第一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主要体现于其对地方生产总值的直接贡献方面,海洋第二、三产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则表现为较强的间接带动效应.由于地区海洋主导产业部门的不同,各省(市)海洋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强度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从4个方面提出了发展海洋经济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8.
"十一五"以来,江苏的海洋风电、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产业集聚态势初步形成,研发能力持续增强,但也存在着规划衔接不畅、竞争力较弱、产业链不完备等问题。今后,江苏应紧抓"建设海洋强国"等重大战略机遇,积极实施先发战略,强化规划引领,创新发展模式,加强政策支持,完善体制机制,加速推动江苏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王戒辉 《改革与战略》2010,26(10):125-128
中国东盟战略的实施,为广西人才资源的开发带来了前有未有的机遇,而南宁高新区的地缘、人才资源政策和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等优势更是为其在人才的开发培养中赢得了先机。文章认为,南宁高新区应通过利用中国东盟战略制度优势构建与东盟各国的人才交流合作机制,整合区内和东盟两个区域的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开发培养水平,推进人才小高地建设培养特色重点产业高层次人才等途径,为促进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广西经济实现新跨越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20.
林仁红 《科技和产业》2014,14(11):51-53
研究新形势下以全面创新管理为内涵的能源革命对新能源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及深远影响,结合对国内外以风电、太阳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装备发展趋势的梳理与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系统创新和体制创新四项关键路径,并提出了在企业自主创新、产业政策体系、宏观布局调控和综合能源体系方面的一些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