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文章主要基于"荷兰病"现象与资源诅咒论浅析当前中国部分的经济现象,如房地产过热带来的挤出效应、劳动力密集型工业的繁盛带来的支出效应和资源转移效应、外向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扩张对传统农业生产的冲击以及对电商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实体经济及中小型电商的冲击。  相似文献   

2.
陈闻君  胡序勇 《山东经济》2011,27(1):143-149
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如果国家或地区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资源产业密集开发中去,并不必然导致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繁荣。本文运用要素禀赋论和"资源诅咒"相关理论研究结合新疆资源产业开发现状,通过比较新疆资源产业的发展变化,分析了新疆资源产业发展的结构失衡导致的第一、三产业和轻工业产值份额的下降,对就业拉动作用减弱,揭示了资源富集区域资源开发产业快速发展对其他产业及相应经济活动的"挤出效应",并指出了这种"挤出效应"对新疆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资源诅咒":青海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避开的陷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经济学界基本认为丰裕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正向的,但是“资源诅咒”假说的提出颠覆了这一概念。中外学者通过经验和实证的角度论证了这一命题无论在国际层面还是在中国地区层面都是成立的,因此青海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尤其要特别警惕资源诅咒的陷阱。资源诅咒是通过多个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挤出效应,只要青海能够遏制住这些传导途径,完全能够规避资源诅咒陷阱,从而促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将自然资源引入Romer(1990)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建立了一个包括四部门的封闭经济系统,通过理论模型推导得到,资源消费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资源生产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阻碍作用,"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主要表现为资源型经济对人力资本的挤出效应。此外,文章基于OECD和BRICS 37个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资源生产(开发)和资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回归结果进一步表明,资源生产和资源消费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于资源开发地区(资源供给者)而言,自然资源是"诅咒";对于资源需求者而言,自然资源是"福音","资源生产诅咒"和"资源消费福音"命题在跨国层面显著成立,摆脱"资源陷阱"依然是资源丰裕国家(地区)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5.
文章将自然资源引入Romer(1990)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建立了一个包括四部门的封闭经济系统,通过理论模型推导得到,资源消费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资源生产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阻碍作用,"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主要表现为资源型经济对人力资本的挤出效应。此外,文章基于OECD和BRICS 37个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资源生产(开发)和资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回归结果进一步表明,资源生产和资源消费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于资源开发地区(资源供给者)而言,自然资源是"诅咒";对于资源需求者而言,自然资源是"福音","资源生产诅咒"和"资源消费福音"命题在跨国层面显著成立,摆脱"资源陷阱"依然是资源丰裕国家(地区)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章尝试从新的视角出发研究资源依赖度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以90个国家1990—2012年的动态面板数据,用系统GMM方法作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在国际层面上资源依赖度与经济增长呈现倒U型关系。当经济过度依赖资源产业以致超过临界点后,继续扩大资源产业便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诅咒”效应。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国家并未超过该临界值,资源开发活动不会制约经济增长,但这一“诅咒”效应的切实存在,仍然向各国提供了足够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资源诅咒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资源诅咒是资源开发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统称.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资源诅咒的实证研究大量出现,以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研究主体,也涉及资源繁荣与制造业、教育投入、资本投资、政府治理等关系的检验.本文在介绍资源诅咒实证研究基本模型基础上,以执行实证检验的过程为主线述评资源诅咒研究的概念界定、指标选择、模型设定、数据质量和主要成果,并比较了国外研究和我国研究的异同之处.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不足和我国资源研究的迫切性,展望了研究者的下一步工作.  相似文献   

8.
资源诅咒是指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由于被不当利用或过度的依赖阻碍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反而对经济的增长具有制约作用的现象。本文以资源诅咒假说下引入到新疆能源开发层面,定量分析了新疆经济增长与能源开发、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等因素的关系,实证考察了能源开发与新疆经济增长的关联效应,发现能源的开发对新疆经济发展有弱微的抑制作用,符合资源诅咒假说。最后,本文给出提高教育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和增加科技投入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献基于资源丰裕和经济增长率的负相关关系得出"资源诅咒"结论。文章质疑这一假说,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可耗竭资源的两部门模型,发现负向的资源收入增长效应与正向的收入水平效应是可以同时存在的,资源是"诅咒"或是"祝福"只能通过研究资源丰裕和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利用我国建制城市数据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发现资源型城市具有正向的收入水平效应,表明资源是"祝福"而非"诅咒"。  相似文献   

10.
经济文化论认为经济和文化是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他们在社会现实中是不可分割的,"一带一路"作为国家级战略,不仅是经济战略,更是文化战略。文章从经济文化论的角度分析了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复杂性,最后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应重视经济的基础作用及文化对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社会公共需要论"是社会主义财政理论之树上争奇斗艳的奇葩之一,这一理论至今仍对中国财政理论和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首先回顾了"社会共同需要论"的主要观点,然后选取"社会共同需要论"关于财政本质的认识,并阐述其对当今财政实践的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当今"政府活动范围"应更集中于"社会共同需要"上,这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调节收入分配,乃至经济长远健康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用事实和统计数据分析新疆工业经济发展状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新疆经济尚处在起飞阶段,还存在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值得商榷、产业升级遭遇产业梯度转移陷阱、支柱产业界定盲目性大等关键性问题,据此提出新疆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即以可持续发展为统领,整合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制度资源。针对矿藏资源,则应按照“优化配置、谨慎开发、集约投资和合理利用”的模式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13.
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需结合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特定背景。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采取的是"渐进式"转型模式,事实证明了该模式较其他国家"休克疗法"的完全市场化转型模式具有优越性。由此,文章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未来的发展模式应是"计划市场体制"。以此为基础,国有企业的改革也经历了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变,未来的改革应以计划市场体制为指导原则,在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中以不同的方式引入市场竞争因素,营造一个有计划有市场的健康发展的良好格局。  相似文献   

14.
西安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但这种科技优势却未能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主要是因为存在着科技资源的"分隔"、"分离"、"分散"等三分问题。以西部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西咸新区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为组成部分,提出并构建西安大区域发展战略。该战略的提出进一步理清了西安统筹科技资源面临的巨大机遇和必要性,为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和强大的牵引力量。西安统筹科技资源需要根据大区域发展战略下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定位,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有效破解科技资源"三分"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西安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晓涛 《特区经济》2009,(11):228-229
本文深入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FDI对我国民族品牌产生的消极影响,强调了民族品牌是促进我国经济腾飞的重要保证,提出了"中国人用中国品牌"的观点,建议政府运用法律支持、政策保障、舆论宣传等手段扶持民族品牌发展,倡导全社会形成"以用国货为荣"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6.
"奥肯定律"是经济学最可靠的定律之一,但在中国却出现了"奥肯悖论",即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平衡,增长模式出现了"就业排斥",这造成了增长结果并非是公平、合理增进全社会成员福利的。而破解"奥肯悖论"的根本策略应是建设"就业友好型"的增长模式,应制定和执行独立的就业促进政策,鼓励中小企业、第三产业和非正规就业。  相似文献   

17.
吕元媛 《特区经济》2014,(9):239-240
自20世纪以来,我国几乎每年都会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造成人员伤亡。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以"举国体制"为特征的巨灾风险管理体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来补偿损失的管理体制已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将政府、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相结合,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巨灾风险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8.
段京怀 《特区经济》2011,(12):277-279
本文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根据中国的自然资源,如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率低,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探讨人民币汇率的决定。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率低,应调低人民币的汇率,有利于就业和引入外资;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需要大量的资源,调高人民币的汇率,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外汇占款较大推高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又应调高人民币的币值;又要考虑汇率对利率政策的抵消作用等。  相似文献   

19.
现代主流经济学推崇经济人行为的主要依据是私恶可以通达公益的“无形的手”原理,问题是,“无形的手”是否存在。其实,在经验主义人性论兴起的中世纪后期,这一点就存在很大争论:马基雅弗利等宣扬“私恶为害”的观念,孟德维尔等则提出了“私恶即公益”的命题。但是,由于西方社会经济竞争的加剧以及斯密的“无形的手”之宣扬,“私恶即公益”的观点逐渐流行,最终成了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