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从持续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宏观背景出发,立足于兰州—西宁经济区面临的经济和政策环境、地缘条件、资源基础和产业基础,并通过分析经济区联动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经济区联动发展的战略构架,即夯实双核、产业联动、空间联动、市场联动、生态联动和行政联动。这些战略和思路的提出,对继续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以及政府区域发展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产业联动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对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375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产业和产业联动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产业联动的模式,该模式共分为区域内产业联动模式和区域外产业联动模式两大类。通过分析不同的产业联动模式对产业竞争力各个要素的影响,深入分析了产业联动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产业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西部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产业联动进行了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3.
张金水 《中国经贸》2010,(20):80-8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使绍兴县经济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联动使绍兴人避开了资源匮乏的先天不足,有力地推动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联动是提升产业竞争力和绍兴县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深入分析了绍兴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发展的机制优势,提出面临的危机和存在的问题,为绍兴县专业市场与纺织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关键在于全面提升区域功能带动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胶州踞山东半岛咽喉,坐拥广阔腹地空间,兼具产业基础优势,要在区域发展中找准定位,必须要加速推动竞合发展的专业化和统筹发展的一体化,打造成为大青岛"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总体布局中重要的发展组团。顺应区域发展新趋势,胶州市坚持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不断寻标对标,确立了"学昆山、赶吴江、超龙口"的学赶思路,加速达标夺标创标,抢抓蓝色经济区建设等战略机遇,着力打造承东启西、海陆统筹、南北联动发展的蓝色枢纽。  相似文献   

5.
姜霞 《开放导报》2012,(6):45-48
当前,城市圈内部不同城市间的产业联动已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对武汉城市圈产业联动的基础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城市圈产业联动的模式。分析表明,武汉城市圈产业联动具备了一定基础,且存在资金联结型、优势互补型、产业转移型、产业链延伸型和总部经济型产业联动模式。应进一步加强政府合作、产业错位发展、培育企业集团、壮大产业集群、强化总部效应等,推动城市圈产业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千亿级产业是区域经济的支柱和品牌,目前各大中城市围绕千亿级产业的"招商引智"竞争已趋于白热化。"十三五"时期宁波培育千亿级产业应遵循千亿级产业发展规律,拉长板、补短板,突破瓶颈,推进千亿级产业加快发展。不可或缺的三个基础条件成功培育千亿级产业,必须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主要包括市场空间、产业基础和产业生态。万亿级的市场空间。我国有30多个大中城市,产业结构趋同严重,某个城市培育千亿级产业,必须有万亿级体量的市场空间来支撑,若没有这个体量的市场空  相似文献   

7.
陈丽平 《科技和产业》2009,9(10):13-16,25
产业联动使得处在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企业,突破企业界限、产业界限、区域界限,能够实现企业关系、产业关系和区域关系的优化,获得1+1>2的协同效应。本文提出了基于产业联动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了发展模式的优势以及运行保障,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孙冬英  沈中印  杨云仙 《改革与战略》2010,26(5):153-155,160
区域旅游一体化已成为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潮流,旅游联动发展已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文章从庐山和鄱阳湖区位上的毗邻、生态旅游资源的互补和互长、旅游市场需求的趋势、便利的交通四方面分析了两者进行生态旅游联动发展的优势条件,提出了实施政府主导、整合旅游市场、整合旅游形象、整合旅游产品的对策,旨在实现区域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区域旅游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刚刚结束的中共宁波市第十次党代会,深入分析新世纪新阶段宁波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作出了全面推进城乡联动、产业联动、港桥海联动、内外联动、生产生活生态联动和经济社会发展联动的战略部署。这是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在宁波的具体实践,是贯彻落实省委“八八战略”的重大举措,是指导新阶段宁波发展的重大决策,具有政治上、战略上的重大意义。本刊特推出“‘六大联动’专题研讨”专栏,组织宁波市社会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围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六大联动”,进行理论思考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在总体上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本文提出了基于产业联动的海西物流发展模型,并对其他产业和物流之间进行了灰关联分析。  相似文献   

11.
马莉莉  黄光灿 《改革》2021,(2):118-127
从港区城建设模式的系统范式和理论创新论证了多式联运港口支点建设的可行逻辑与协同联动可持续的发展思想,从历史实践中归纳了港区城建设模式的政府推动、企业主导、空间递进、协同联动和发展可持续的基本特征。全球支点空间格局、支点现实基础、雁型模式组团出海和建设运营模式是“一带一路”海外支点构建的关键要点。政府要鼓励和引导以全产业链为轴线的抱团出海协同形态的形成,加强港区城系统协同联动。“一带一路”海外支点的构建将联通全球区域性大市场,并主导包容性新型全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分区有利于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区域土地资源,指导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以新疆伊犁州直为研究对象,构建土地利用分区指标体系,利用SPSS的系统聚类分析功能对伊犁州直县市土地利用进行定量分类。在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不突破行政辖区等原则下,结合县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最终将县市划分为城镇工矿发展区、生态旅游综合发展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生态农业综合发展区四个土地利用分区,并指明土地利用导向。  相似文献   

13.
区域旅游合作是促进区域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形式。破解跨越现有行政区划障碍与合作方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两个难题",就必须以合作的制度基础建设为抓手,形成激励相容的参与合作机制。本文从"跨界治理"的视角,借鉴欧盟旅游一体化的跨界治理经验,研究长吉图区域旅游合作的制度基础,提出建立一个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跨界治理体系,为推动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一种新的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江苏环太湖地区的旅游发展为例,运用主导旅游资源相似的临近地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探讨协调区域旅游空间竞争和合作的关系。介绍竞合模式的内涵及其实施的基本条件,并论证江苏环太湖地区实施竞合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江苏环太湖地区旅游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邵晖 《华东经济管理》2012,26(5):91-94,108
联系成本在企业的区位选择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却往往被忽视.根据联系特征的差别,将经济活动区分为人力资本密集型经济生产活动和资本密集型生产活动,它们在区位的选择上不断分化.以联系成本为切入点,可以把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区位选择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中,即在其他条件一定的前提下,企业要寻求空间成本的最小化,并由此归纳出决定区位选择的三要素,即生产活动的联系特征、生产要素构成特征和区位禀赋条件,三者互相联系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文章研究构建了旅游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因子分析获得长三角区域旅游经济的综合得分,以此为基础,结合引力模型探讨了区域旅游经济空间联系,根据区域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和最大引力线数量确定了区域旅游经济的分级区域,并利用断裂点公式分析了中心区域与二级节点的旅游经济辐射范围。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与2006年相比,2012年长三角各区域的旅游经济联系量和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均明显增加;长三角旅游经济空间联系呈现出以上海为一级节点区域,以苏州和杭州为二级节点区域的空间格局,空间联系的密集区域主要集中在上海、苏州、无锡、杭州、嘉兴和常州,中心区域与二级节点均未发生变化,但三级节点仍处变动中;长三角旅游经济空间联系中心区域和二级节点的辐射范围均有一定程度的拓展。  相似文献   

17.
无水港"黄金水道"的巨大发展潜力吸引着我国内陆城市纷纷建设无水港,但是无水港在建设和运行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基础设施不完善、物流信息水平低、服务能力薄弱、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等瓶颈问题。基于这些情况一种新型的无水港发展模式——无水港虚拟一体化联动发展模式被提上日程,即无水港、合作海港两港中间构建一个虚拟的港口整合两港资源,两港以虚拟港为平台,在政策、空间、电子口岸三方面一体化。这一模式在资源协同、成本降低、高效节能、绿色环保、安全保障、竞争力提升等方面的创新优势,实现以无水港为龙头带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汪小波 《科技和产业》2011,11(12):16-19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经济发展模式和市场竞争方式。以"老、少、边、穷、限"为共同特征的渝鄂湘黔四省市毗邻武陵山地区,不仅更加迫切需要加强区域经济协作,而且还应进一步确立区域经济协作的发展方位和功能定位,走区域经济一体化之路。立足自身生态资本优势,着力推进生态经济产业化,共建武陵山生态经济圈,方能在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与发展中,谋求生存空间和赶超路径,避免再次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19.
洼地:北部湾开放开发的核心要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阳国亮 《改革与战略》2010,26(5):127-129,182
北部湾开放开发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实现“洼地效应”,即形成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劳动力流、物质流等各类生产要素向北部湾集聚的态势。开展国内外区域合作是取得“洼地效应”的基本途径。北部湾要从关税政策、金融市场体系、人才集聚、信息化、政府职能转变、制度创新等方面优化其投资环境,提高其对各类生产要素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