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也改变了融入其中的金融服务需求。依托云计算、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等信息技术,第三方支付、人人贷、阿里小贷和财付通等众多互联网公司迅速崛起,在银行、券商等传统金融机构的地盘上“攻城略地”。  相似文献   

2.
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的元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与金融业的融合越来越深入,在金融业快速触网的同时,互联网企业也借助第三方支付、网路借贷、众筹融资、网路金融产品销售等业务迅速进入金融业,互联网基金开始出现并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信用卡》2014,(3):94-95
近日,中国银联与新浪互联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浪”)及其子公司新浪支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浪支付”)宣布达成三方合作,通过整合各自产品、客户、渠道等资源,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互联网支付服务,共同打造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互联网支付生态圈。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金融依托网络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了资金融通、支付、授信等金融业务。互联网金融颠覆和重构了传统金融体系和商业模式,相对于传统金融,其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发展快等优势,对现有金融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贵州省的高端商业带来了创新的途径和空间。随着基于互联网技术新模式的诞生,不仅为贵州省的高端商业提供了价值,而且其获得成功远远的超过了传统企业,从而使得新型的商业模式创新得到了快速的推广和应用,并在短时间内成为了全国企业界的流行词汇。文章从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出发,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内涵条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促进贵州省高端企业创新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当前,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移动互联、社交网络、位置服务等技术的创新应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正在发生巨大改变。以用餐为例,就餐前用电脑或于机上网查询团购、折扣信息;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金融是指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近年来,以第三方支付、人人贷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越发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互联网金融以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提高资金融通的效率、对现有金融体系进行有益补充的同时也对金融监管带来难题,怎么监管,谁来监管,本文对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当前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背景,总结互联网金融成本低廉、受众广泛、平台开放、信息透明及注重客户体验的基本特征,研究这种金融商业模式的变革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互联网金融推动了存款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其逐渐替代传统支付方式,使传统服务方式面临挑战,使银行难以全面掌握客户信息,面临新的风险。商业银行应积极推进金融业务与互联网技术在市场拓展、客户服务、支付、融资、风险管理等领域的融合,处理好维持传统优势与开拓新领域的关系、短期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客户体验与风险控制的关系、业务创新与依法合规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翟玲娟 《时代金融》2014,(8X):45-46
<正>近两年,伴随移动支付、社交网络、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与金融业的相互融合和渗透日益深化。以第三方支付、P2P网络信贷、众筹融资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从诞生到呈业态发展,对传统金融模式、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为金融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创新空间。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什么是互联网金融呢?互联网金融在理论界还没有形成一种能够被广泛接受的权威概念。目前市场上的网络金融形态划分为互联  相似文献   

10.
以创新引领电子银行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新的商业模式的巨大冲击,在经历了单纯的渠道扩张和传统业务覆盖后,电子银行业应该进入全新发展阶段近年来,随着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公司和移动通讯公司进军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的速度和规模可谓来势凶猛,已成为传统银行业必须重视的新的市场挑战。银行业必须紧随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应用的日益普及和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在世界各地快速发展,不仅成为移动运营商业务的重要增长点,也吸引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国际卡公司、互联网科技公司以及第三方支付机构等主体的参与。在其市场规模迅速壮大的同时,技术和商业模式也在不断探索、创新。一、国外移动支付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12.
近几十年来,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诱发人们生活习惯和社会主流商业模式发生着悄然的巨变。一大批互联网企业以这轮深层次的全民变革为契机,借助自身的互联网开放平台,主张尊重客户体验、强调交互式营销、寻求技术与金融业务的深度整合,在金融领域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和新服务,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网络资产管理平台等新模式得到了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记者:2013年以来,来自传统金融领域之外的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尽管规模仍然相对较小,但发展速度很快。您如何理解互联网金融? 林晓轩: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移动互联、社交网络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观念。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渗透,打破了银行传统的行业界限,促使金融生态系统变得更加开放和互通。以网络支付、网络借贷、网络理财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凭借开放创新的互联网精神和注重客户体验的理念,推进了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务的整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依托新兴信息科技的金融支付手段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新发展,比如以网上支付和移动支付为代表的电子支付、以声波支付和虹膜支付等为代表的新兴生物识别支付等,为金融业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中,与之相对应的金融支付风险防控体系也快速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金融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在短短的1年中,金融的创富效应与互联网的创新精神快速结合,以始料不及的速度,衍生出第三方支付、P2P、保险电商、互联网理财、电商在线融资、金融类垂直搜索、众筹融资乃至虚拟货币等等互联网金融的商业模式。纷繁的表象背后,互联网金融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银行风险问题应归咎于商业模式而不是银行家 对于新金融,人们可能会有一种误解,觉得新金融就是互联网金融或者P2P以及众筹.实际上,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十部委发布的《关于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中已经给了这个问题一个明确解答,《意见》中指出:“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服务模式.”互联网与金融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所以已经把银行部门,也就是传统的金融机构定义为互联网金融的一部分,也算新金融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金融也在快速发展,由此产生的电话银行、微信银行、第三方支付等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本文以互联网金融为背景,以吉林省商业银行改革创新为研究对象,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如今,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中国的金融业和互联网的逐渐融合,各项金融业务在网络的支持下也有效、快速地完成。然而,我国金融领域在互联网方面的实际应用,对金融机构尤其是传统商业银行造成了巨大影响。本文以第三方支付模式和P2P网络借贷模式作为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代表,来探讨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冲击,并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提出了建设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曾称赞:“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如今,把这句话送给开创中国电子支付先河的那些企业家们一点也不为过。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必然有一种先进的支付手段取代以往繁琐的交易方式。但是新旧事物交替的过程总是充满荆棘和坎坷,互联网时代诞生的电子支付带来的最大冲击是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加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程度,并对传统的金融监管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困难对于一直游走在IT、金融、服务边缘的如上海环讯、网银在线、快钱、YeePay、首信易支付等新兴第三方电子支付公司来说,真是一个个不小的难题。随着央行《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出台以及年底对于电子支付企业实行牌照经营管理措施的推出,电子支付企业要在2006年剩下不多的时间里快速完成自身改违来适应金融监管,不断创新电子支付行业的盈利模式,这真是非勇不能为的游戏。[编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发展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和动力来源于较为完善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互联网产业的转型升级诉求以及金融业的改革压力。互联网金融突破了经济理论中企业和市场的分野,有潜力形成兼具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优点的新型金融运作体系。在这种运作形态之上,商业模式创新成为竞争的“牛鼻子”。对本文总结的互联网金融的七种新兴商业模式的剖析表明:通过模式创新,互联网金融能够有效降低金融交易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交易成本;支付结算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基础功能,重要性愈加凸显;互联网金融对于大数据服务的需求日益突出。在今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监管政策将是一个关键变量。历史经验表明,一个相对“轻”量级的监管框架对于发展初期的互联网金融是合适的,更有利于商业模式的解构和重构以及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兴金融组织的竞争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