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1 毫秒
1.
社会的构成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相关联的,社会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以生产和分配的结合为基础,而生产和分配的结合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条件的保障具有决定性作用。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不能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其最主要的社会矛盾。因此,衡量生产和分配结合的好坏,"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这个标准要比"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更好。人的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要能用作制度构建的基础,这样才能够用于指导和服务于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实践活动。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而言,经济学应该着重研究生产的组织方式与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关系,着重研究分配的组织方式和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关系,特别要研究生产的组织方式和分配的组织方式的结合对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社会生产和分配的方式与人生存和发展条件的结合是人类追求全面自由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解决好这个问题要从理论到实践都做到:确立保障人生存和发展条件的思想并制度化为一种社会规定,把它作为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使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也是生产条件,并在生产成本中体现;让每一个参与社会生产劳动的人获得基本的生存和发展费用,在分配中实现其生存和发展条件的保障;让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够参加生产劳动并实现其自身的劳动力价值。用商品经济学观点来判定计划经济的效率或用非商品经济学的思想来看市场经济的效率都是错误的,是否保障好人生存和发展才是衡量经济活动好坏的标准,而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在好的生产组织方式和好的分配方式下参加生产劳动。  相似文献   

3.
人的生存和发展被设定为资本收益最大化的条件,是私人资本主导社会生产和社会分配以及二者结合的最大特点,这样必然出现:(1)获得生存和发展保障的只是一个特定的群体;(2)获得的保障有限;(3)要以牺牲部分人生存和发展保障为代价;(4)要以牺牲当代人和未来人生存和发展条件为代价。私人资本占有社会生产成果需要设计特别的财产权。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把剥削和占有的行为掩藏起来,让资本可以通吃其他生产要素的分配权。以私人财产面目掩盖着的私人资本,由于其占有其他生产要素收益权的产权关系不合理地扩展了私人财产本身应有的产权关系,其收益权的保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长期以来,在不合理的经济学理论引导下,社会生产和社会分配以及二者的结合以资本收益最大化为原则,人类社会生产发展以保障人生存和发展为目的被以资本收益最大化为目的取代,社会生产发展的目的和手段出现了不应该出现的倒置。资本家阶级原本只应该为社会生产的发展服务,为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而不是要社会生产的发展或人的生存和发展为他们获取资本收益最大化服务。事实上,如果我们始终把资本家阶级看成是与社会生产的发展不可分割的部分,他们就是与社会生产发展过程有机组合起来的一个优秀群体,就如同是在社会生产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劳动者一样,参与社会生产的目的都是为了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这样的优秀群体中的每一个人,必然、也应该会是真正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中国当前运行的经济是社会生产和分配由政府和资本共同主导的双导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前的中国双导型经济体制下,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多元资本非公有积累条件未设定、资本收益者责任的制度安排严重滞后、资本收益者的权利和义务不一致,这就必然造成政府对社会生产和分配失去控制,资本对劳动力收益的分占、非公有资本对公共资源的排他性使用和超占、强势资本对弱势资本的挤压、公有资本变异的现象不可避免。对人生存和发展保障来说,其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资本收益最大化不断给社会制造就业难、买房难、读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中国必须做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制度建构工作,在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情况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双导型生产和分配、在社会主义的制度安排内管理双导型生产和分配的全过程,对多元资本非公有积累条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马克思“资本循环与周转”、“再生产”等原理仍然是适用的,只不过表现的形式及其性质不同而已。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建立公制基础上进行社会再生产资金周转,它从“本质上否定资本的剥削性”、“资本循环形式”变成“资金循环形式”。但在内容上也有一些不同变化。(一)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不能买与卖”作为商品来实现。(二)有些巨大的生产生产资料工厂、矿山、土地、山河、  相似文献   

6.
对合肥市房地产业现状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克 《华东经济管理》2002,16(2):17-19,55
特定社会的分配关系总是由该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和劳动力所有制关系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成熟、不发达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劳动者劳动力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决定了在分配上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巨大发展 ,  相似文献   

7.
改善民生:保障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改善民生就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仍然存在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条件保障不足这一问题。劳动是保障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唯一途径,唯有劳动才能创造社会价值。文章认为,人人必须参加劳动,才能创造社会财富来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重视劳动价值有助于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应该做到:有劳动能力的每一个人都要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并且因此实现自身的劳动价值;政府和社会要努力实现让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够就业;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原则,让每一个劳动者充分享受他的劳动价值;弱化资本的功能,以劳动为杠杆,推动社会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8.
人与特定社会形态浑然一体,人的发展受制于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之上所形成的社会形态。文章认为,在自然经济形态下,经济的发展虽然赋予了劳动者部分人身自由,但中国传统社会制度和伦理道德又无时不在和无处不在地、有形和无形地制约着个体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众多劳动者具有独立的人格地位和劳动力产权,去提升自我素质,并通过提高人力资本价值,促使个体得到了更为全面和自由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通过公共支援等方式保障人的生存权利、公平竞争权利、学习权利、创造权利,并且用社会主义制度来保证收入初次分配和收入再分配的调节、提高居民收入比重、遏制城乡差距、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全社会保障体系等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它是指利用社会产品消费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过程。消费又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前者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使用和消耗。后者是指人们把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是恢复人们劳动力和劳动力再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消费者是日常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经济主体之一,  相似文献   

10.
政府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阐述了政府主导行为的主要内涵:政府指导下的实践是弘扬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政府主导确立国家发展的目标和原则;政府主导实现社会的运行和管理;政府主导保障每一个个体的生活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是马克思社会历史哲学的出发点。从经济思想中的“社会”上看,重商主义经济思想主要研究了国家与财富的关系和权力与财富的关系。重商主义者认为,一个国家的实力取决于财富的多少,而财富的多少则取决于货币的多少,因而,应当让别国的货币流入本国或本国的商品输入别国。同时,他们也认为,财富和权力不能分开,财富对权力的维持和行使起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崛起 ,产生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党要加强和巩固自己的政治基础 ,就要着手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正确理解这一问题 ,必须加深对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坚持党的理论基础的认识 ,准确把握中央的有关精神 ,积极审慎地做好有关工作。  相似文献   

13.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合作的概念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合作影响着社会组织的变革,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在教育领域,引入"合作"概念,构建一个现实的、多元化和人性化的合作管理模式,对学校组织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因此,有必要充分运用学校组织中的人与物等要素,使它们"合作"起来为学校组织服务。  相似文献   

14.
陈惠敏 《改革与战略》2010,26(10):171-17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而逐渐完善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必须从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中进一步探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制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的原因,提出创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生计问题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无论是落后的远古时代,还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生计问题是人类的首要问题。传统经济学重视物质财富的创造,忽视人类的生计。《资本论》从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的角度去认识经济活动,把经济活动置于人类生存和发展中来考察。《资本论》关于人类生计的思想为我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生存与发展的矛盾困境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