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远见》2013,(8):32-36
当前我国的房地产发展实际上是在为过去的城市建设失误"补课"。计划经济时代,"先生产后生活、先治坡后治窝"的城市发展理念,渐渐导致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不能把城镇化简单理解为城镇建设,搞急风暴雨式的"造城运动",要处理好"城"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楼市》2004,(18)
良渚文化村不是大盘,肇始于广东的"大盘"概念只是规模放大的住宅楼盘而已,而良渚文化村更侧重内容的丰富性和文化的完整性,因此才有博物馆、公园、酒店和学校;它不是用一个旅游概念嫁接房产项目,你可以选择把有山水有人文的良渚文化村作为一个旅游地,你也可以选择把它作为你"爱在此,乐在此"的居住地;它更不是造城,"造城"一说在更多时候是出于开发商的无奈,而良渚文化村则不同,一切生活所需配套都有切实落脚点,和试图"造"城者不同,良渚文化村更愿意为城市留出有机成长的空间,设计和开发者营造城市的骨骼和神经,城市本身的肌理会在这个构架上生长出来,从而呈现一种更可实现和更富趣味的未来。  相似文献   

3.
中国正在进行着一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造城运动,各地政府为进入城市群规划绞尽脑汁,于是,全国各地的城(都)市带、经济圈等概念呼之欲出"城市犹如梦境:凡可以想像的东西都可以梦见,但是,即使最离奇的梦境也是一幅谜画,其中隐藏着欲望,或着隐藏着反面的恐惧,像梦一样。"卡尔维诺在其著名作品《看不见的城市》中如此描述道。  相似文献   

4.
单一规划城市功能产业园区、科技园的传统模式,导致城市"宜居"与"宜业"矛盾突出,出现了一个个产业上的"空城"、生活上的"卧城",呈现交通"潮汐化"状态。而"产城融合"模式则令人耳目一新。所谓"产城融合",是以城市为基础,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与人之间有活力地持续向上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产城融合"就是以吸引高素质人群为本,集实体产业发展、创新集群导入、完整  相似文献   

5.
《楼市》2014,(Z5)
过去十年,对开发商而言,是"杭州战略"全面落地的征战时代。铿锵的城市发展步伐中,不可泯灭地留下了房地产企业造城、建城、改变城市的深深烙印。十年抖擞一挥间,杭州楼市的基本面,市场行情在变、调控政策在变、板块格局在变、行业生态在变。"变"是一个命题,而怎么变?则需要解答新命题的智慧。温故而知新,回望以瞻前,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梳理,还在于对行业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家乡的创业     
先有市后有城,区域市场总是围绕中心城市呈放射状的“六边形”分布。90年前,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把这一规律叫“中心地理论”。  相似文献   

7.
章艳芬 《楼市》2012,(21):52-53
城市品牌已经不是大城市的专属,一些走在前面的县域城市营销也日益重视品牌推广。"中国画城·潇洒桐庐"品牌的提出,将在很大意义上赋予桐庐新的价值,促进其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提升。"中国画城"作为一个休闲旅游品牌,既符合桐庐既有的资源优势,又传承桐庐与画结缘的悠久历史,是桐庐的旅游资源优势、文化底蕴的综合体现。而打造好"中国画城"这么个宏大目标,却是对建设者极大的考验。为此,本期专刊,记者专访了桐庐县住建局局长陆端平,看他们是如何为建设最美山水型现代化中等城市而努力的。  相似文献   

8.
经营城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城市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要求。在新的形势下,重新审视城市建设,必须增强市场意识,遵循城市自身建设发展规律,加大城市经营的力度,形成以城养城、滚动造城的良性循环。一、转变政府职能,变城市建设的直接投资者为城市建设的引导者城市建设由政府包揽包办、计划管理,形成了诸多弊端。探索经营城市之路,就是要让城市政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政府直接投资为间接投资,由全包全揽向以市场供应为主、政府供给为铺的方式转变。为此,在政府职能定位上,主要是认真…  相似文献   

9.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发展小城镇是一个大战略。”从“七十年代造房、八十年代造厂”到“九十年代造城”,中国的小城镇建设成为继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后的“第三次农村革命”。如何走出“一条马路两排房,有场无市空壳城”误区,实现“建一座城镇,兴一种产业,富一方百姓”?“中国烟花之乡”浏阳市首创“四力兴城”,成功突破了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0.
家乡的创业     
先有市后有城,区域市场总是围绕中心城市呈放射状的"六边形"分布。90年前,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把这一规律叫"中心地理论"。然而,今天,中国的二、三线城市及小城镇的市场供给秩序和消费秩序正在重构。放射状的市场分布被打断了。随着人口规模增加、交通改善和互联网的无孔不入,每个城市、每个城镇的供应链在改变,消费习惯在改变。以前只可能发生在北、上、广的创业故事,如今开始遍布中国各  相似文献   

11.
城市新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产城融合。在中国城市新区建设中,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不能有机融合的现象非常突出,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社会服务的基础薄弱和城市主体功能不强、职住分离严重、进入行业难以达到预期等一系列问题。中国城市新区的产城融合也积累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成功模式,比如工业园区转型模式、卧城转型模式、平地造城模式等。其他地区的城市新区建设可以借鉴这些模式,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战略,实施正确的社会化规划,实现新区各部分的有机成长,构建体系化的新区服务网络来促进产城融合。  相似文献   

12.
本会各!专业"委员会及会员单位、各省!区"、市城市科学研究会、有关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原拟#$$% 年上半年举行的中国城科会第五届代表大会暨中国城科会成立#$ 周年纪念大会,因故改在#$$% 年秋举行。届时举行的学术年会也同时推迟,为使学术年会进一步充实内容,提高质量,全面贯彻科学的发展观,经研究继续为本学术年会征文,现将#$$% 年学术年会征文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征文主题及目的:以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城市发展,以五个统筹思想来完善发展城市科学。总结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及发展中的得失以及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角度拓展城…  相似文献   

13.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发展小城镇是一个大战略。”从上世纪70年代造房、80年代造厂到90年代造城.中国的小城镇建设成为继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后的“第三次农村革命”。如何走出“一条马路两排房,有场无市空壳城”误区,实现“建一座城镇,兴一种产业,富一方百姓”?“中国烟花之乡”浏阳市首创“四轮兴城”,坚持规划、政策、基础、产业“四个轮子”齐转。成功突破了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北京的开发商大搞"造城"运动,建设了许多大型的地产项目,然而"城池"造好了,问题却接踵而来,像回龙观相当于一个中小型的城市,望京几乎与德国的波恩体量相当。几十万的人住进去,商业配套跟不上、交通堵的一塌糊涂,这不得不给我们的开发商一个思考。  相似文献   

15.
《房地产导刊》2007,(7):55-55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一切才刚刚开始。过去中国地产的二十年,是一线城市辉煌的二十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也是地产业发展的规律。一线大城市的扩张,催生了二线城市发展的机遇;一线城市的发展,也孕育了不少活跃于二线城市发展商。从现在起,地产大舞台的主角已经转换,二线城市逐步粉墨登场。  相似文献   

16.
金地集团以独特的品牌理念"科学筑家"闻名于业内,科学在金地是一种发展观。进入佛山,金地希望带给大佛山的不仅仅是一件杰出的建筑作品,更是希望以一种全新的理念为大佛山城市的和谐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与探索,将"科学"融入大佛山的造城事业。  相似文献   

17.
《房地产导刊》2006,(19):50-50
以“科学筑家”为开发理念的金地地产,带着对造城的理想,带着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不断探索与尝试的信念,积极响应广州市政府的东广州“新城市运动”的号召,打造以“新城市理想”定位的金地·荔湖城,进行着一个新城市的实践。  相似文献   

18.
产生:历史溯源 从起源的角度看,“城市”一词由“城”和“市”两部分构成。“城”是指四面围以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方位意义的军事据点。“市”是指交易场所。而城市是指以城垣围起来进行交易的聚落。中国古代城市都是有城无市的,其原因恐怕在于中国的城市市场形成很晚,以货易货的实物贸易形式长期居于统治地位,而以货币形式为主的贸易方式长期受到压制。  相似文献   

19.
正常宁市是一个年轻的城市,也是一个潜力大市。近年来,我市瞄准冲刺全省经济十强目标,大力实施"兴工、强农、旺城、活贸"四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来势良好。特别是当前我市正处于经济转型、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融资需求十分旺盛。如何加快我市投融资平台建设,破解融资投资难题,实现"三量齐升",是当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课  相似文献   

20.
《东南置业》2002,(2):55-58
今人所谓“城市”是一个词.而在古人那里“城”与“市”却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城”最早是指城墙.是建在居民聚居地四周的用来防守的高大围墙,后来用“城”来指称城墙以内共人们生活的区域。但是.早期的城只是有围墙的农村而已.农事活动是居民的主要生产活动。后来为统治服务的手工业发展起来产品交换开始出现.于是有了交换的场所——市.市总是设在城里。有些献中“城”“市”连用但所指仍是两回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