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辰 《魅力中国》2014,(15):303-303
“一事不再罚”原则一直是行政法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一事不再罚的具体含义。在行政执法实践中存在着很多重复处罚的现象,严重侵害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只有科学界定“一事”和“不再罚”的内涵,扩大一事不再罚的适用范围,明确相关问题的处理办法,才能真正解决实践中重复处罚的问题,真正贯彻一事不再罚原则。  相似文献   

2.
刘琳瑜 《黑河学刊》2007,(2):94-95,98
“一事不再罚”原则是行政法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我国行政法的具体规范中并没有明确规定该原则,只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24条中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根据该规定,并结合我国行政处罚的实际需要和立法者的原意,可以判定在我国“一事不再罚”原则的“罚”仅指罚款。对这一问题的清晰认识有助于行政处罚的正确实施。  相似文献   

3.
在行政处罚法律制度的诸多基本原则中.一事不再罚原则占据着十分突出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行政处罚法中最具影响力、知名度最高的一项法律原则。在诸多因行政处罚引起的行政争议当中.被处罚人经常以行政主体违背了一事不再罚原则作为对处罚决定不服的理由。在一些媒体上.针对某一特定行政处罚案件.人们也经常围绕行政处罚是否违反了一事不再罚原则展开热烈讨论。由此可  相似文献   

4.
论行政处罚法与刑法重复评价的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懿 《发展》2014,(3):89-91
"一事不再罚""一事不再理""禁止重复评价"等原则具有特定的内涵与适用范围,对经行政处罚的行为再次作刑法评价并不违背上述原则。在行政处罚与刑罚竞合适用时,对相同或类似处罚应予折抵,对不相类似处罚并合适用,以避免处罚的不足或过剩。  相似文献   

5.
我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税务人员一定要准确把握其含义,才能公正执法。  相似文献   

6.
章满群  陈轶 《魅力中国》2011,(10):377-377
一事不再理原则是世界各国刑事诉讼普遍遵循的原则,而我国刑事诉讼法并没有将其确立为基本原则,诉讼过程中存在的重追究问题不利于保障人权和程序安定。本文是浙江省法学会2010年法学研究课题的一部分,主要通过对一事不再理原则的研究,寻找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探索如何在我国在刑事诉讼中确立一事不再理原则。  相似文献   

7.
李朋 《魅力中国》2009,(22):212-212
本文从"一事不再理"原则的适用、撤诉与和解的限制等方面对行政公益诉讼原告处分权的限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首违不罚”制度在当前我国的税收执法实践中关注度较高。长期以来大量相关裁量基准与免罚清单的出台,在为涉税“首违不罚”制度的最终建立积累经验的同时,也导致了各类规则之间冲突频现。当然,作为一种行政自制规范,相关裁量基准与免罚清单的发布,确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执法人员权力的恣意行使,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不过,各地税务机关发布的“首违不罚”制度文件,往往存在着欠缺法律基础、突破立法位阶等内生性缺陷。为了将此类地方规范性文件引向法治化的轨道,需要进一步加强《行政处罚法》第33条与《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衔接、提升地方裁量基准与免罚清单的效力级别,并于其中规定逸脱条款,以更好地维护纳税人权益。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一些地方的“一事一议”出现走过场、搞形式的现象,使“事难议、议难行、行难成”,群众产生消极抵触情绪。要确实保障“一事一议”工作顺利实施,在“一事一议”资金筹集和使用上,应全程实施“阳光作业”。在资金筹集上,要严格按规定程序办事。首先,由村民代表提出“一事  相似文献   

10.
《东北之窗》2010,(16):4-5
背景:一股处罚之风盛行湖南省株洲市街头。作为报酬,身穿“黄马甲”的市容环卫监督员将从罚款中获得40%到50%的提成。据悉,催生如此“以罚代管”乱象的是当地为创卫而展开的一系列整顿活动。  相似文献   

11.
农村税费改革后,村内兴办集体公益事业所需资金和劳务,已不再固定向农民收取,而是通过开展“一事一议”的办法筹资筹劳。但“一事一议”制度实施几年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既有制度本身的问题,也有制度执行的问题。要使“一事一议”制度达到预期效果,完善农村“一事一议”制度,有必要对当前实施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并作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2.
农村“一事一议”制度效力的理论与案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助公共经济学相关理论,结合实地调查资料,文章从公共物品投票决策、资金约束和管护搭便车三个角度,综合分析了农村“一事一议”制度的效力。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存在制度设计缺陷和实施环境限制,“一事一议”制度在当前难以成为我国农村社区公共物品有效的供给制度,甚至可能会成为公共物品供给的一个制度“陷阱”。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需要规范议事内容和程序、调整筹资上限标准、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及公共物品管护制度。  相似文献   

13.
自“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实施以来,个别地方由于操作的方式方法不当,出现了所议不所为现象,应引起重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在司法实务中存在大量以帮助犯处罚中立帮助行为的操作,但该行为可罚性却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在讨论中立行为可罚性时,通常存在两种主张:全面处罚说以传统帮助犯的成立要件为基础,认为只要满足帮助犯的犯罪构成要件,就应当被认定为帮助犯;限制处罚说从公民自由权出发,强调对中立帮助行为可罚性进行限制。即使在限制处罚说内部,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立足点对“中立帮助行为”内涵进行延展,从而演绎出不同的限制路径,因此限制处罚说内部存在着各种纷繁复杂的具体观点,缺少具体明确判断标准,导致司法实务中存在对中立帮助行为处罚标准不一。由此更应明晰中立帮助行为产生的实质危险性,进一步确定中立帮助行为可罚性的实质存在性,厘清中立帮助行为的归责标准。当中立帮助行为触及归责标准时,则行为具有现实的刑事责难意义。  相似文献   

15.
原涛 《魅力中国》2010,(31):145-145
现行刑法把单位纳入犯罪主体的范畴。私有性质的公司、企业纳入单位犯罪主体的问题,无论从刑法原理、犯罪构成要件,还是从立法起源及单位犯罪规定的内容上看,都应将私有性质的公司、企业纳入其中。对于机关主体犯罪范围,国家机关应被包括在其中,同时,有关条款对国家机关犯罪的罪种范围做了明确的规定,避免社会和司法实践上的混乱。单位犯罪主体的犯罪处罚,新刑法采取的是以两罚制为原则,以单罚制为补充;同时应认为单罚制与单位犯罪主体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16.
胡彦伟 《辽宁经济》2022,(10):68-72
税务视角下,实行“首违不罚”制度,有利于优化税务执法方式,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法治营商环境。本文对“首违”“不罚”、适用条件、适用程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对“首违不罚”制度的优化,包括规则优化、实操优化等提出意见建议。通过优化,作者期望达到:“首违不罚”规则化,有利于提高税务执法的精确性;“首违”判定智能化,有利于提高事项办理速度;宣传教育全程化,有利于提高税法遵从度;统计分析台账化,有利于提高数据运用质效。  相似文献   

17.
黄坚 《乡镇经济》2006,(1):60-63
农村税费改革之后,村级公益主要靠农民自己以“一事一议”的方式筹资筹劳提供。但由于农民收入约束、村级组织弱化等原因,“一事一议”下的村级公益陷入了理论上很圆满、实践中难提供的困境,需要寻找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8.
“审计处理”与“审计处罚”是审计机关对审计项目、审计结果所做出的相关连的两种处理形式,是审计机关依法行政的一种职权,是审计机关根据审定的审计报告,针对审计相对人存在的违法违纪问题,依法做出的具有强制性的纠正或制裁手段。二者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什盘是选择性罪名以及选择性罪名的三种情形,探讨了选择性罪名应否并罚的问题。认为一是选择罪名属于“同质之罪”,可以并罚。二是确定选择罪名并罚与否的关键是“罪、责、刑要相适应”原则。  相似文献   

20.
《食品卫生法》较试行法变化最大的是法律责任一章,其行政处罚形式由试行法的6种增加到10种,加大了处罚力度,为保证食品卫生质量,打击食品卫生违法行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没收违法所得”即是增加的一种处罚形式,但该处罚形式在执法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拟对这一处罚形式作一探讨。“没收违法所得”是指因行政管理相对人构成行政违法,行政主体对其违法所得予以没收的一种处罚形式。从理论上讲,“没收违法所得”包含三个相互联系的层次:一是“没收”的特定含义及适用程序;二是构成行政违法;三是对“违法所得”的确认。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