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永远分享“上帝”的微笑陶陶中国质量管理协会会长宋季文先生说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赚所有的人一次钱,是运气;赚一个人所有的钱,是学问。”的确,“上帝”要的是称心,企业要的是效益。只有顾客称心了,企业才能换来效益。在这个问题上,我国著名的营销天才、无锡小...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用户就是上帝”已经成为社会各行各业服务准则中的一条不变的真理。但是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仅靠员工甜美的笑脸显然已经不能让“上帝”们感到满意了。与微笑相比.“上帝”似乎更看重的是效率和结果。由此可见,真正实现用户的满意,仅靠人员的素质是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3.
《现代经济信息》2009,(4):24-31
人生如戏,城事亦如戏!4月29日上海获批“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消息传出后,香港媒体哀声遍野:噩梦终于无可避免的到来了,上海这个“红项”城市再一次成了万众瞩目的“国家宠儿”,而香港只能悄悄的牵着深圳的手,躲在海天一色的沙滩上,望着南国的星空黯然神伤:让上帝的归上帝,让伤心的归我们吧!  相似文献   

4.
群星璀璨     
寿松 《经贸实践》2004,(8):62-6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企业界先后流行过“客户就是上帝”、“客户永远是对的”、“超越客户期望,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等经营理念。从中不难看出,中国的企业界对自身在市场中的定位有着越来越精确的把握。市场经济的推行使中国永远告别了凭票待购的短缺经济时代,中国企业面对的将是越来越挑剔的客户和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企业的命运最终决定于客户的选择。但企业如何主动地影响客户从而积极把握自身的命运呢?你可以学习一下刘武,学习一下广州宝供储运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5.
西春 《新经济》2010,(3):39-41
“让气温不再上升,让海拔不再下降,给地球一个永远的绿色未来。”  相似文献   

6.
真诚到永远     
“真诚到永远”、“让我们做得更好”、“我们一直在努力”,这些耳熟能详的话语分别是“海尔”、“PHILIPS”和“爱多”的广  相似文献   

7.
自中世纪经院哲学统治时期开始萌芽,历经数次科学革命,科学成为人类精神上另一个“上帝”已是一种必然趋势。由于对科学崇拜的不断发展,理性的科学却让人变得不理性。这种对科学盲目崇拜会成为严重禁锢人类发展的思想。尽管现阶段这种状况仍然是有利于社会发展,而且不会有任何改变的;但人类社会的思想必须在不断批判中发展,“科学”只能暂时扮演着“上帝”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黄朝元 《新经济》2009,(10):22-22
5M会在风风光光、红红火火中,不到两年就销声匿迹,印证了“上帝要他灭亡,首先让他疯狂”的规律,过把瘾就死,  相似文献   

9.
吴莆田 《开放时代》2006,(4):137-145
理解、认识《圣经》里的“上帝”形象的过程,也是理解、认识新的“人——神关系”的过程。我不能期望自己在“耶和华见证人”那里所获得的对“上帝”的认识有助于匡正一般中国人的“上帝”观,但起码可视之为一个中国人解读《圣经》的个案。  相似文献   

10.
李德林 《新经济》2004,(7):14-15
对于“德隆系”的崩盘,稍有经验的投资者都不会觉得惊奇。从他们的股份惊人地疯狂开始,我们就可预知其结局“上帝让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更何况“德隆三驾马车”的运行轨迹和其他庄股相比,并无二致。然而,解剖“德隆神话”依然让我们觉得饶有趣味,因为,一个神话可以能够诞生?何以能够延续了许久?何以让许多名动一时的经济学者看走了眼?何以让许多金融机构深陷其中?内里有许许多多谜一样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探究。  相似文献   

11.
“顾客是上帝”的口号早已响彻商界。但是.什么样的顾客是真正的上帝?而什么又是企业的上帝?如何分配企业的资源,才能达到经济学上的“帕累托最优”?本文将就以上问题给出答案。  相似文献   

12.
贝克特的代表作《等待戈多》曾经在欧洲乃至世界剧坛上掀起了一阵狂澜,而贯穿全剧的中心意象“戈多”一直是人们争议的焦点。“戈多”即为“上帝”。但根据基督教的发展历程,不同时期对上帝的理解亦有所区别,剧中幸运儿梦呓般的独白为我们呈现了一位不确定的、内在的、具有个体主观性的上帝形象,更符合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所坚持的“上帝”。克氏的信仰观与他把“自我”理解成一个“综合体”相关,这在幸运儿身上亦得到了体现。  相似文献   

13.
一个国家在未根本完成工业化之前,它的“钢铁情结”可能永远挥之不去。上世纪50年代末,作为中国“大跃进”标志的大炼钢铁和国庆游行队伍中写着大大数目字的“赶超英美钢产量”的标语牌,让中国钢铁第一次产生了“国际影响”。  相似文献   

14.
员工满意理论与星级饭店激励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国斐  施放 《经济论坛》2005,(23):95-97
长期以来,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实践界,“顾客是上帝”,“顾客永远是对的”一直作为饭店企业的一条金科玉律,指导饭店管理实践。20世纪90年代以来,ES(员工满意)理论在CS(顾客满意)经营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并逐步受到重视。1992年,美国布鲁森旅行社总裁撰写的《顾客第二》在西方国家旅游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书中强调的“只有愉快的员工才会有愉快的顾客”的中心观点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并极大推动了各行各业工作环境的建设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田甜 《经济月刊》2014,(4):106-106
“不勇敢迈出去,你永远不知道你能走到哪儿去。我要感谢那个时候的情境让我走投无路。”作出如此感慨的是大清盛世红木董事长姜浩。一场金融危机,让姜浩由富商巨贾沦落到狼狈负债。然而在商海中十几年的摸爬滚打让他知道永远不能说放弃。于是他选择了东阳,选择在红木家具产业重新站起。结果正如姜浩坚信的那样,岁月的风蚀打磨终究带来了回报。  相似文献   

16.
索斌 《时代经贸》2011,(6):248-248
林微因笔名“尺捶”渊源于公孙龙派“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著名命题。“尺棰”命题断言“万世不竭”,印其结果永远是线段,永远无法得到“端”。林微因以“尺棰”为笔名,显然在暗示徐志摩一他们彼此的“爱”结果永远是线段,永远无法得到“端”,即永远不会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17.
申音 《新经济》2010,(11):26-29
太早太容易的成功通常都是“可疑的”,它的欺骗性远大于它的励志功能。当你“放轻松”的时候,也就是不自觉犯下错误的时候。而以下这些错误,可能会让你的企业在通往“成功”的半途就拐向“平庸”,甚至永远无法再从商业丛林中突围而出。  相似文献   

18.
回国后常有人问我留恋美国的什么,我总是脱口而出:不留恋摩天高楼,不留恋车水马龙,但我留恋购物时商店对顾客周到的服务。美国一位前总统说过:“美国的事业就是商业。”商人们称顾客为上帝,而且实实在在的服务上帝,讨好上帝,博取上帝的恩赐。  相似文献   

19.
李晶 《经济纵横》2006,(11):60-61
可每次刚刚把部门理顺了,当他想开展一些更深入的工作时便将他调走,永远处于救火员和“千年老二”的角色,这让他非常郁闷。[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基于现代竞争特点的企业客户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建斌 《经济师》2004,(11):190-191
长期以来 ,许多企业为了赢得顾客 ,提出了“顾客就是上帝”的观念。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励 ,“上帝”式的客户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 ,暴露出许多缺陷。文章根据新形势下企业竞争的特点 ,分析了这种观念的缺陷 ,提出企业与顾客之间应该建立“双赢”的合作关系 ,以及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而结成的战略联盟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