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透过关系填充结构洞视角,探索在中国特殊儒家文化背景下,关系如何缓解结构洞对隐性知识转化的阻碍作用,进而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通过对江苏省310名员工的问卷调查和社会网络分析,以及对60名员工的半结构化访谈发现,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结构洞会阻碍团队成员间的隐性知识转化,而关系能够促进隐性知识转化;关系能够缓解结构洞对隐性知识转化的阻碍作用,进而促进隐性知识转化;促进隐性知识转化能够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最后提出运用关系鼓励结构洞占据者填充其结构洞,连结两边不认识的个体,以促进整个网络的隐性知识转化,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2.
以南昌大学江风益团队为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团队的知识网络进行建模和分析。通过节点中心性测度和凝聚子群分析,研究了江风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团队知识网络的节点重要性和派系结构。结论如下:该团队的核心成员在团队知识网络中起着主导知识协作关系和引导知识协作行为的关键作用;该团队的知识网络中存在7个派系,其中绝大多数派系由核心成员主导,这反映出该团队具有高度凝聚性。最后,从发展关键节点、连接孤立节点和促进知识团体三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团队知识网络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际上是一种知识的转移、转化、增值的过程,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知识管理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顺利进行。将多智能体引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之中,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流的流动形成知识网络而相互联接起来,构建一种新型的基于多智能体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知识管理的组织形式——基于多智能体的虚拟组织,并给出了该虚拟组织形式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4.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驱动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能够有效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通过分析科技成果与技术创新的内在联系、高校科技成果的类型、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可以看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高校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共同驱动。基于此,提出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驱动模式,以期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略的实施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
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本体绩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周荣  喻登科  涂国平 《技术经济》2011,30(11):7-11,62
在分析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本体运行的知识链、知识环、知识网、知识螺旋的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反映本体元相互作用关系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本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黑龙江省12家大中型企业为样本,运用模糊积分法对其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本体绩效评价进行了评价,进而通过λ值稳定性分析和权重敏感性分析验证了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从而表明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本体绩效评价模型具有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从知识发酵机理看科技成果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成果转化的本质是知识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分为3个阶段,借助揭示知识创新机理的知识发酵模型的理论框架,对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进行透视,分析了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发酵过程。在此基础上说明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7.
蒋建勋  王宏伟 《技术经济》2022,41(11):54-65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支撑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大学科技园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对接市场的平台。本文基于2008~2018年113所211、省部级共建高校数据以及31个省、直辖市大学科技园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大学科技园管理机构人员及学历背景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大学科技园管理机构人员及学历背景在一定程度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且最终呈倒U型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大学科技园管理机构人员及学历背景对处于不同经济带、不同专业背景以及不同办学层次高校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因此,需要根据高校本质特征及所处环境,建设具有针对性的大学科技园及管理人员团队。本文为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8.
在知识经济与大数据智库联耦时代,我国正经历第四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深挖创新驱动的影响因素与过程效应,是培育打造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的重中之重。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科研团队为研究对象,基于知识螺旋与网络权力视角,针对我国16个省市高新技术制造领域的256家孵化企业开展实地考察和问卷调研,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网络镶嵌(关系镶嵌与结构镶嵌)—知识螺旋/网络权力—创新驱动的逻辑路径和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网络镶嵌(关系镶嵌与结构镶嵌)显著正向影响创新驱动和知识螺旋;知识螺旋显著正向影响创新驱动,同时在网络镶嵌(关系镶嵌与结构镶嵌)对创新驱动的影响路径中发挥中介效应;网络权力正向调节知识螺旋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明显“悖论”,高校科技成果产出丰富但转化率低。基于《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国统计年鉴》中中国内地28省市数据,基于界面理论,运用fsQCA方法探讨多重并发因素和复杂因果机制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路径。研究表明:R&D全时人员和R&D项目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必要条件;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科技中介服务费、R&D全时人员和R&D项目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条件;存在4条不同路径可以支撑高校较好地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其中,网络资源中的“合作研究网络”与技术支撑中的“高校软设施”两个前提变量存在相互替代关系。最后,对不同区域高校在现有条件下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16,(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企业界和学术界的一个重要议题,技术路线图是一种具有柔性化及动态特征的管理工具,在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通过技术路线图的制定与实施,有助于把握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规律,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文章在传统技术路线图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路线图,并对制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路线图的流程和关键任务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提出了绘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路线图的方法和范式。  相似文献   

11.
正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引入知识管理,引导成果转化双方通过知识学习与共享,对实现技术协同创新与成果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一书系统分析了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绩效的形成机理与过程,构建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方法与模型,为相关绩效评价工具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对我国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实践具有启发与指导意义。该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阻滞因素和疏导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让科学技术忙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已成为各级政府、科研单位和企业的重大任务高等院校作为科学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主要发源地,必须为完成这一任务作出自己的贡献。本在分析科技成果转化机理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上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新常态下,构建高效率的知识产权运营驱动模式,对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质量与数量、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高校知识产权运营内涵、价值、阻滞因素的基础上,从高校知识产权运营驱动架构、模式、支撑要素、科研管理体系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管理投入及其绩效反哺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知识管理指导科技成果转化,对于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速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管理的人才、组织和知识三大投入要素,构建了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管理投入绩效形成的反哺过程模型,揭示了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生产的本质,探讨了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管理投入绩效形成的知识再投资机制和知识空间变换机理,并提出了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管理对人才素质提升、组织优化和知识库扩充的三大绩效,为企业科学实施知识管理投入提供决策指导。  相似文献   

15.
首先,分析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涵义,剖析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基于协同管理理论,提出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3种模式,即自办产业模式、产学合作模式和创新网络模式;最后,探讨了基于协同管理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策略,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成功转移提供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6.
徐锋  邵磊 《时代经贸》2012,(2):25-25
以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作为载体,以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三个阶段为对象,系统地分析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各阶段内部,以及各阶段之间与知识共享关系。为使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得到持续良性的运行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准确把握高校成果转化的现状,测度高校科技活动的绩效,生成可用于指导或帮助决策的“深层知识”,对于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其商品化、产业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从两阶段创新价值链视角,构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江苏省本科院校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二阶段网络DEA模型测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分析其研发和成果转化效率的演变差异性,并给出提升绩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科技成果转化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模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对科技成果转化和能力模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主创新的内涵,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模型.该模型包括5个要素: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的知识结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学习能力、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团队合作意识、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创新意识、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的共同愿景,并采用量表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对这些要素的支配关系进行了识辨,按其重要性进行排序.该结果基本上反映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人员对自主创新能力的认识,为科技成果转化自主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提供了决策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区域总体、高校院所和企业三个层面,分别剖析科学研究资源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在区域总体层面,地区科学研究经费支出以及科学研究财政拨款并未有效驱动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提升,但地区科学研究人员数量的增加却起到显著正向影响;第二,在高校院所层面,过度注重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将消耗产学研合作功效,从而不利于驱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但提升课题活动人员数量则可起到显著促进作用;第三,在企业层面,高新技术企业研究经费支出对科技成果转化有正向驱动效应,相对而言,小型企业更能有效利用科学研究财政拨款驱动科技成果转化,而大型企业却出现反作用。  相似文献   

20.
邹琳  曾刚  朱贻文  马双  曹贤忠 《经济地理》2019,39(11):113-122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高校、政府等组织跨区域、跨组织合作不断增加,知识与技术创新逐渐取代传统经济竞争模式。如何在知识创新竞争新模式下,实现知识获取、吸收及转化是提升区域创新的关键。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经济差异巨大的东、中、西三大区域,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实地调研,结合SNA及VAR模型对三大城市群网络结构特征及演化路径进行判定及机理分析,结论包括:①长江经济带知识网络规模增强,科学知识网络规模扩散,技术知识网络核心—边缘结构显著。网络演化中,工业技术类高校或大型国有企业占重要结构洞位置,与工业技术类高校建立的合作关系有助于实现跨区域知识创新及转化。②长三角城市群在知识网络中表现为市场或企业需求驱动下技术指向型路径,跨区域关系为满足企业技术或市场需求。③长江中西部城市群路径相反,表现为科学知识驱动路径。目的是实现新科学知识市场化。区域知识网络结构及路径演化差异证明欠发达区域不应盲目追求创新,而需找出自身发展路径,才能避免创新活动一哄而上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