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我国支持企业海外投资财税政策的现状及问题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耘  王瑞华 《经济问题》2005,(12):71-72
自1999年我国明确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内企业到海外投资开展境外加工装配业务以来,为保证我国企业海外投资活动的顺利进行和促进其发展,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在各项政策措施中,财税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由于相对比较灵活,可以直接并及时反映政府的政策目标,对市场信息的扭曲度较小,因而理应成为政府运用的重要政策手段。然而,从现行支持企业海外投资的财税政策来看,政策手段并不多,力度也不大,且存在诸多问题,这无疑不利于进一步促进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活动和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提升。本文拟就此进行一番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唐铁球 《经济师》2002,(11):90-91
中国海外投资的拓展将是 2 1世纪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文章介绍了世贸组织有关规则对海外投资的促进作用 ,分析了入世对我国海外投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进而提出我国应当在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都采取切实具体的对策 ,以推动海外投资的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走出去”战略的引导下,“十五”前期我国海外投资已经进入了正常发展的轨道,随着我国更多地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国内企业将更加积极、主动地走向世界市场,参与国际化竞争……  相似文献   

4.
从总体上看,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因为无论是思想观念、市场体系,国际收支,还是商品供求及价格等,我国都已具备了“入世”是当产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应当是政府政策努力的基本方向,“入世”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从总体上看无疑是“有利有弊”。其中焦点主要集中于:短时间内大幅度降低关税和非关税保护,国内部分产业是否会因为国外优势产业的直接倾销而陷入艰难的困境,笔者认为,“入世”并不会对我国的民族产业造成致命性的冲击,关键原因在于,降低关税和非关税保护并不是在半年或一年的短时间里就要立即达到目标,而是仍具有4-5年的时间缓冲期,在这段期间里,民族产业仍具有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极大潜力,因此在“入世”之际,加速推进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使企业减轻传统体制的约束、使资源更高效率地配置和运作,这不仅有助于降低我国的“入世”冲击,而且将使我国经济更快地进入高效率发展的轨道和空间。  相似文献   

5.
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复关”日期的逼近,我国企业集团的海外投资跨国经营必然会得到飞速发展。 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开始于1979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海外投资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从1982—1991年我国海外投资企业年平均增长42%。1991年以来,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规模越来越大,一大  相似文献   

6.
一、概述我国“十一五”时期,也是“入世”过渡期结束,届时我国的“入世”承诺基本兑现,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将迅速融合,产业、企业运行的市场环境将发生较大的变化,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风险和压力骤然加大。与此同时,我国的工业化已  相似文献   

7.
朱鹤龄 《经济师》2000,(12):144-145
文章从加强对“入世”的研究 ;制订“入世”的相关政策 ;加快国内改革步伐 ;国人心理准备 ;增强企业危机意识 ;企业要有正确的发展战略 ;加强行业协会的保护功能七个方面 ,论述如何迎接“入世”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特点与对策董继峰(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商会)随着国内各项改革的深化和综合经济实力提高,海外投资也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截止到1994年底,经政府部门批准的海外投资企业已发展到4642家,中方总投资额为52.4亿美元。其中非贸易性企业1764...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加入WTO时间的临近 ,将给我国众多的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也将大大开拓市场边界 ,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市场定位、竞争范围等等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市场不再是囿于一国的市场 ,竞争也不仅仅是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 ,面对日趋明显的国际竞争 ,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将受到严峻的挑战和冲击。为此 ,有关经济学者向企业建议 ,要求我国企业以“四个新”来尽快地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 ,迎接入世后的挑战和冲击。首先 ,“入世”后 ,企业应树立全球性战略的新思路 ,放眼世界 ,跨出国门 ,开拓国际市场 ,才能赢得机遇。其次 ,“入世”后 ,企业…  相似文献   

10.
加入WTO,给我国企业带来了机遇也给政府带来了挑战和困难。今后的国际竞争越来越体现在企业层面,而淡化政府层面。但是,这与政府发挥保障和服务职能并不背道而驰。至今,我国除已加入《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又称MIGA公约)外,尚未建立国内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这对于保护我国海外投资的安全、促进我国海外投资事业的健康发展,显然存在极为不利的影响。此时,政府应该负起为海外投资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在实行对外开放、吸引鼓励外商前来我国境内投资的同时,不应忽视“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即提倡我有条件的国内企业到海外投资,把合资企业办到国外去,实现资金和产品的双向流动。  相似文献   

12.
阎丽萍 《经济师》2009,(8):194-195,197
文章论述了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肆虐的情况下,合理有效运用我国庞大外汇储备的途径和策略:指出我国外汇储备不可无偿使用;可以尝试间接“外储内用”的形式,鼓励国内企业海外投资和引进国外核心的技术设备;可以通过适当的“藏汇于民”提高运用的效率;也可以将外汇储备用于投资战略物资的储备等。最后指出,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和国际经济环境下对庞大外汇储备的运用应该持有一个开拓创新的态度,积极寻求新的更有效率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从斐济中资企业看我国企业"走出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企业已开始走出国门,从事贸易、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及海外投资经营等活动。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从事海外投资经营活动的今天,有必要分析和总结我国企业以往海外投资及从事跨国经营的活动,并借鉴外国跨国公司的投资及经营经验,促进我国企业更好地发展。本文以斐济中资企业在过去十多年中的经营为例,探讨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经营活动(本文不涉及海外承包及劳务合作业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斐济中资企业的状况我国于1985年开始与斐济开展互利合作业务。当时,国内两家企业开始着手在斐济联合投资开办…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选择扩展海外投资。考察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与趋势,分析了现阶段我国海外投资的动因,从而有助于把握我国海外投资快速增长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一、建立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势在必行海外投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特别是进人90年代以来,我国海外投资已经出现了迅速增长的势头。据外经贸部统计,至1995年底,我国海外企业已达4,839家,分布在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协议中方投资总额53.7亿美元。其中非贸易性企业1,883家,协议中方投资18.64亿美元。在发展中国家,我国已成为新兴的对外投资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将会有更多的企业跨出国门,从事海外投资。;然而,海外投资面临的投资环境更复杂,所承…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WT0及GAT的差别分析以及对中国“入世”谈判目标达成的分析,指出我国在“入世”后,政府和企业应对照世贸组织的各项要求来改进各方面的工作,并制定“入世”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王文举 《经济论坛》1994,(17):23-26
目前,国内市场正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要继续改革开放就需要做好引进外资和技术工作,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向海外投资,搞好国际市场营销。 一、我国海外投资的现状 我国的海外投资始于1979年,至1993年底,在我国经贸部批准备案的海外投资企业已达4497家,总投资额为51.6亿美元。其中港澳地区为1789家,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困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实际上远没有人们通常想象的那么成功和顺利。即使是某些以“国际化”为标榜的国内著名企业,其海外投资项目的效益也不是丝毫不受质疑的。经济学家的实证研究指出,实际上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足以产生那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所概括的精辟观点,是我们寿险行业在新一轮竞争态势下获得大发展、赢得新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导。回顾我们学习和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企业“超常规”发展的实践过程,其中感触最深的有四点体会。一中国正式“入世”,“洋保险”兵临城下,国内新  相似文献   

20.
我国海外投资利益是国家整体利益的境外延伸。近年来,伴随我国海外投资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的经济风险也在不断增加。主要经济风险包括:汇率风险、宏观经济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尽管我国海外投资利益保护机制建设已有很大发展,但与海外投资事业迅速发展状况相比,在国际投资协定保护措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多位一体的保护协调机制建设方面仍急需完善。为保护我国海外投资利益,应继续加强BIT在扩大海外投资利益保护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在海外投资保护机制中的作用、加快完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提高企业自身维护海外投资利益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