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近几十年来的高速发展,我国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都在不断提高,社会对于发展高速铁路也产生了越来越强劲的需求。通过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模型和重力模型,计算海峡西岸城市群的时空竞争力指标和居民出行潜力指标,探讨高速铁路网络演进影响下的海峡西岸城市群旅游系统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发现:高铁开通加大了城市旅游时空的竞争力,游客的出游潜力随之变化;高铁开通改善了区域的可达性,加强了区域城市的紧凑性和一体化;高铁建设有利于区域旅游的发展,是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的主要驱动力;通过分析高速铁路开通前后的区域可达性指标与居民出行潜力指标的Pearson相关系数,表明高速铁路开通前后的区域可达性与居民出行潜力显著相关,理论研究结果总体有效。 相似文献
2.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举办给京津冀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此同时,京津冀旅游产业也面临地区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旅游交通不便、服务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文章以京津冀地区年度旅游收入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个地区的旅游收入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比较各个因素对旅游收入的影响效应大小,进而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一、有关共同研讨的回望关于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的研究,已经有不少年了。我记得第一次"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研讨会",是在1987年由北京旅游学会发起召开的。由于三地旅游学会的共同努力,研讨会不仅每年持续举行,而且还由三省市发展为五省市、七省市,最后扩大成了十省市。 相似文献
4.
高速铁路与区域旅游新格局构建——以郑西高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迅速发展,高速铁路对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逐步显现.文章从高速铁路提高可达性、降低旅行成本以及促进旅游产业要素流动等三个方面,建立了高速铁路与区域旅游空间重构的理论框架,并以其他国家的高速铁路为例,归纳总结了高速铁路与旅游空间重构的实践经验.最后,文章以郑西高铁为例,对该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变化结果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显示,郑西高铁沿线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变化的结果将是西安、洛阳和郑州进一步发展成为区域商务旅游中心;随着中原城市群轨道交通网络的逐渐完善,洛阳将借助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成为区域旅游集散中心,旅游产业要素将向洛阳集聚;郑州的陕西旅游市场规模将扩大;沿线其他旅游城市在旅游资源特色挖掘和产品错位开发的前提下发展成为旅游站点. 相似文献
5.
正一、有关共同研讨的回望关于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的研究,已经有不少年了。我记得第一次\"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研讨会\",是在1987年由北京旅游学会发起召开的。由于三地旅游学会的共同努力,研讨会不仅每年持续举行,而且还由三省市发展为五省市、七省市,最后扩大成了十省市。据笔者此前参会的印象,不仅与会各省市学会全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讨论既认真又直率;遗憾的是,基于各学会的正副会长和中坚力量多是学者和旅游局退下来的局长、处长,现职负责人不多,因而会中的思路及不少有益建议大多不能变为现实;为了使这个意在推动\"京津冀\" 相似文献
6.
旅游商业化影响下的古镇居住空间变迁研究——以周庄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镇类旅游地的居住空间在旅游商业化的影响下发生变迁,居住空间的相关研究是社会空间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镇居住空间变迁的研究是理解旅游驱动旅游地社会空间变迁作用机制的重要切入点.研究以周庄古镇历史镇区为案例地,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对周庄居住空间变迁进行调查,并展开分析,发现周庄历史镇区的居住空间形成了使用者多元化、空间功能多样化、空间分布破碎化的变迁特征,认为产生变迁的根源是旅游发展后新主体大量涌入,其基于各自的立场而对旅游商业化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评价标准,而这种源于利益考量的理解与评价的差异与变化产生了对古镆旅游商业开发的不同行为,本地社会关系在这种频繁的实践与互动过程中不断复杂化,出现新的空间,居住空间发生变迁.游客是居住空间变迁的主要依据,其好恶的变化引导了市场变化,旅游市场供给方积极响应变化,满足游客的需求;政府是变迁的主导力量;开发商通过资本优势影响政府,强化了政府在变迁中的作用;本地世居居民是旅游发展前居住空间的建构者,旅游发展后发生分化;外来旅游从业者涌入,置换本地居民,传统社区共同体瓦解,推动了变迁. 相似文献
7.
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构建旅游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GIS技术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旅游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分析造成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的解释力。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旅游发展水平得分差异较大,空间分布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规律,其中发展水平最高的是苏州市,发展水平最低的是宿迁市;江苏省旅游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是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强的影响因素为旅游资源因素,任意影响因子进行交互探测后的影响力均大于单一因子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世界旅游强国离不开良好交通的支持,而作为交通中非常重要的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必将有力地促进区域旅游的发展。文章探讨了2020年全国高铁网络影响下旅游景点可达性空间格局及其变化,分析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市场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在全国尺度下定量分析高速铁路建设对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可达性的影响。测度2020年规划高铁通车前后旅游可达性空间格局与变化。结果显示:高铁开通后,高铁沿线城市可达景点数量显著增加;尤其是"日"字形高铁沿线城市与景点的增加值最高,将成为我国重要旅游经济带,高铁沿线城市与景点是高铁网络效应的主要受益者,高铁服务带来了时空压缩效应,即高铁的开通不仅缩短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时间距离、加强了两地之间的联系,也实现了旅游者跨区域的快速外部交通,而这种快捷效应的延续同样离不开城市内部交通网络的优化,缩短中心城市到旅游景区的时间,将会进一步增强景区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9.
正京津冀一体化最早可追溯到1982年,历数京津冀30多年的发展变迁,从"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到"京津冀都市圈",再升级到现在国家重大战略层面的"京津冀一体化"。京津冀一体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强力推动。旅游一体化发展是进一步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以欧盟的旅游一体化历程为例,旅游者在欧盟成员国之间的流动和消费,对欧盟社会、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一体化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京津冀一体化下旅游发展瓶颈京津冀的旅游到底有没有可能发展成为长三角、珠三角那样的发达的旅游城市群呢笔者的答案不甚乐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理由:(一)首都客源市场的周边外溢性比较低,环京津创新性旅游产品缺乏从客源市场来看,北京属于较为成熟的旅游客源地,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相对成熟和理性,不会仅仅因为天津、河北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便 相似文献
11.
旅游行业是个实践性和创新性很强的行业 ,随着其深入发展 ,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虽然旅游业竞争的形式多种多样 ,但归根结底都将涉及旅游人才的竞争。西部地区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 ,也是发展旅游业前景最为广阔的地区 ,面对西部大开发和中国加入WTO的机遇和挑战 ,旅游教育对西部旅游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现。与传统的旅游教育方式相比 ,利用远程开展旅游教育在西部地区更具有优势。本文试图通过对旅游学科及远程教育特点的分析 ,初步构建西部旅游远程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2.
13.
西部旅游开发与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在西部旅游开发背景下 ,西部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树立人才战略的观念、大力发展旅游教育、抓好旅游行业重点人才的培养等措施。 相似文献
14.
培育节庆活动 营销西部旅游目的地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目的地竞争越来越激烈,目的地形象的塑和推广成为竞争的重要手段。节庆活动既是目的地形象的载体,又是形象传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对西部旅游目的地营销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西部旅游目的地要从实际出发,培育有西部特色的节庆活动,同时要注意以下问题:节庆活动规模和参与度;节庆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国际体育旅游活动的开发;提高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区域旅游规模的空间结构与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GIS环境下的空间分析技术,探讨了近年来中国区域旅游规模的空间结构及变化,其总体特征也在区域之间及区域内部的不同空间层级得到了进一步体现。中国旅游规模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具有较强的正空间集聚性,且存在不断增强的趋势。局部区域的空间集聚表现了较强的规律性,并以人口地理分界线为临界区域,沿主要铁路干线发展,且空间扩散作用具不断增强趋势。东中西部及主要城市地区之间的空间差异明显,但区域之间及其内部的空间差距在不断缩小,区域旅游规模的空间结构不断得到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区域旅游规模的空间结构受旅游资源条件、交通条件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影响因素的作用明显。进而通过文章的分析可为国家旅游空间规划与开发及相关政策的制定等提供理论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梳理总结现有三峡旅游地空间结构研究的基础上,以2003~ 2009年三峡旅游地15区县的国内游客数和国内旅游收入数据为基础,运用位序—规模律对空间结构的变动进行了量化研究.文章发现,三峡旅游地总体上已经从空间极化阶段向均衡阶段转变,旅游产品变化、旅游交通完善和政府主导的跨区旅游企业整合等是影响空间重构的主要因素,并还将持续发挥影响.目前三峡旅游地已经形成了以万州和宜昌(夷陵—秭归)为组织核心,东段以三峡大坝—巫山—奉节为主要旅游吸引物,长江主航道、沪蓉、沪渝高速为主要轴线的旅游空间结构,但西段旅游组团的核心由丰都转为武隆,更多地表现为重庆都市圈旅游的特点,旅游空间结构的“东西分化”趋势明显;并有沿大宁河、神农溪等跨区旅游合作轴线向神农架和恩施州南北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黄山风景区国际旅游市场时空演替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市场竞争态和亲景度分析方法,从时空动态视角综合分析1993-2004年黄山风景区国际旅游市场演替的绝对和相对特征.指出黄山风景区具有发展优势或潜力的客源市场主要集中于亚洲国家,处于市场竞争优势状态且亲景度较高的日本、美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是黄山风景区的五大重点国际客源市场.针对各主要客源市场变化特征,提出进一步开拓黄山风景区国际旅游市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
上海休闲旅游特色街空间结构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休闲旅游特色街,作为上海都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本文通过对休闲旅游特色街空间结构的实证研究,在明确其空间分布现状以及构成特点的基础上,试图解读其多元化的形成原因,从而为休闲旅游特色街的深度开发和合理调整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往关于消费者需求行为的研究多基于传统经济学框架的设定展开,认为影响消费者旅游需求的主要因素包含收入、目的地吸引力、交通等,普遍忽视了消费过程中的社会交往和具体情境。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命题,将消费者收入、社会交往和旅游情境等因素纳入旅游消费者需求的模型中,提出了若干研究命题。依据2014年春节“黄金周”旅游需求调研数据,采用排序选择模型验证了相关命题的正确性。计量结果表明,个人经济因素对我国消费者春节“黄金周”旅游需求影响较小,家庭结构、同伴等社会交往因素是影响其旅游需求的重要因素;我国消费者对于春节“黄金周”出游过程中遭遇的拥堵、旅游市场混乱等旅游情境问题具有一定的容忍度,但是,严重供需失衡导致的旅游情境问题依然对其旅游需求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