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在大量研读主流国际贸易理论及相关学者对物流与国际贸易研究的基础上,借助贸易引力模型,对新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状况进行了探析。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外需"和"内需"结构的调整转换期,着重于扩大国内有效消费需求并已取得一定成效。研究显示,物流成本因素是我国贸易发展的一个阻抗因素,发展贸易必须降低物流成本。社会物流总成本每降低1单位将能带来对外贸易额增加0.4单位。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改进的引力模型,测度1992-2007年间中国与28国的双边贸易成本变化.结果表明,中国贸易成本呈现下降趋势,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双边贸易成本低于发展中国家;汇率的变化带来了贸易成本的上升,贸易成本对地理距离的弹性呈逐渐减少趋势,历史联系紧密的贸易双方信息成本等相对较低.由于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双边贸易成本呈不断下降趋势,并且还有继续下降的空间,本文的主要政策含义在于,中国应继续挖掘贸易成本下降的途径,以继续提高出口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日趋加深,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作为机电产品的出口大国,中国成为了世界各国贸易保护的主要针对对象。日益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对中国的机电贸易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以传统贸易引力模型为基础,结合机电贸易的实际情况构建了机电贸易引力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技术贸易壁垒、反倾销明显阻碍了我国机电贸易的发展,但社会责任壁垒对机电产品的出口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全球分工的深化,流通领域的成本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也受到更多关注。创新性的以贸易成本作为切入点,将国际物流过程分为三个部分:国内物流、海关报关与通关、货物集港的运输,具体分析了每个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商品流通环节,详细阐明国际物流效率的提高是如何降低贸易成本从而促进贸易的发展,并由此分析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合作又一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虽然目前中国与非洲的贸易量占中国贸易总量的百分比不大,但是非洲拥有丰富资源和广阔市场,中国拥有成熟技术和丰富产品,双方经济互补性很强,中非贸易的发展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将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将贸易引力模型运用到中国与非洲国家贸易的定量分析中,利用面板数据建立了包括GDP、人口、地理距离和制度安排等多个变量的引力模型。然后运用得到的模型来评价中国与非洲部分国家的贸易潜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加入多边贸易成本的改进的引力模型,测算了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双边贸易成本并分析了贸易成本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贸易成本呈现下降趋势;贸易成本的下降具有时间非线性特点;地理距离、历史联系和收入水平是影响双边贸易成本的重要因素;地理距离越近,运输成本越低,历史联系越紧密,信息成本越低,收入水平越高,政策成本越低,反之,则越高。贸易成本对地理距离的弹性逐渐减少,说明了全球化的影响。我国贸易成本的下降,反映了贸易自由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我国农产品标准化水平大幅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是导致我国对发达国家出口受到贸易限制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使得我国不能像发达国家一样,将标准化作为贸易保护的政策工具。运用引力模型从实证角度对标准化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促进效应和贸易保护效应的检验也证实了这一观点。我国必须采取措施,提高农产品标准化水平,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杨晶 《现代商业》2015,(2):112-115
在第二次汇率改革之后,人民币国际化之路正式开启,人民币的国际化趋势对中国进出口贸易规模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本文引用贸易引力模型,在传统的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新的变量构建新模型,分析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进出口贸易规模的影响,探究各因素对贸易规模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人民币与外币的货币互换额度及人民币的境外流通规模等因素均对贸易规模有着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丰 《现代商贸工业》2012,24(16):64-66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往来密切,从实证角度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贸易的依赖程度,贸易增长的物质源泉,以及贸易的增长潜力。利用贸易结合度指标分析贸易的依赖程度。通过经常市场份额模型分析中国与东盟之间贸易增长的物质源泉,并利用贸易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中国—东盟贸易区的增长状况。最后得出中国应当抓住与东盟区域贸易深化发展的契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契机,努力提升对东盟出口的产品的竞争力,实现出口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0.
利用贸易引力模型,选取我国及TPP12国1998—2014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TPP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当一国GDP每增加1%,其对外贸易额将会增加0.56%;当一国人口增长1%时,其对外贸易额将增长5.24%;运输成本每增加1%,其对外贸易额将会减少16.82%;如果我国不加入TPP,其对外贸易额将会减少0.18%,并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加快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的进程、寻找合适的契机加入TPP。  相似文献   

11.
徐兰燕  许继琴 《价格月刊》2012,(3):16-18,22
运用VAR模型,Granger(格兰杰)因果检验及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依据1986年~2009年浙江省进出口总额以及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的数据,分析该省港口物流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浙江省国际贸易与港口物流存在着长期均衡稳定发展,国际贸易发展对港口物流发展的正向冲击大,两者存在单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2.
刘庆昌 《江苏商论》2011,(12):60-62
世界经济逐渐复苏,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贸易止跌回稳,国际物流也摆脱低迷状态,重拾增势。本文着重分析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我国国际物流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分析FDI和各省市区国际贸易的关系,对2007年我国30个省市区和26个国家或地区的双边贸易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各省市区FDI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互补关系,从三大经济区域来看,东部FDI对国际贸易的弹性最大,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最小。基于资源禀赋差异的垂直贸易体制加剧了FDI投资于我国的趋势。各省市区的贸易模式取决于贸易双方的经济规模和地理距离。双边贸易流量的规模与各自的经济总量呈正比,双方的地理距离(运输成本)构成了两地之间贸易的阻力因素,地理位置成为阻碍中部和西部地区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作为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现代物流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Granger因果检验模型进行研究,揭示了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内在关系,即它们之间是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协整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出现代物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广西发展现代物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对外贸易与国际物流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更好地理解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关系,制定出合适的协同发展战略,本文选取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结合指标的合理性和数据的可得性选取了分析变量;在此基础上利用时间序列数据,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的方法对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得出结论:我国的国际贸易与物流存在着反馈性的因果关系;其中,物流对贸易的促进作用比贸易对物流的促进作用要稍大一些。  相似文献   

16.
王贵彬 《中国市场》2007,(32):20-21
国际贸易与现代物流的发展是互动的,一方面国际贸易是国际物流生存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国际物流的科学化、合理化又是国际贸易发展的有利保障。要加快我国物流的发展速度,必须实现现代物流与传媒经济的有效对接,进一步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快物流相关标准的制订工作,加快国际贸易与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开发。  相似文献   

17.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美农产品贸易边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美两国在农产品贸易上的新变化,应用引力模型的派生模型——边境效应引力模型对中美两国农产品贸易的流量和流向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首先介绍了边境效应引力模型基本模型的推导过程,并引入了调整模型。然后采用1987至2005年其中5年的截面数据进行计算,结果发现:中美农产品贸易的边境效应显著存在,且呈逐年下降趋势;两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边境效应存在流向和区域上的差异;距离的平方并不影响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俄双方政治互信升级,两国建立了更为密切、全面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文章基于较长时间跨度(1989~2010年)中俄双边贸易相关数据构建贸易引力扩展模型,研究两国贸易流量的影响因素以及发展潜力问题,并提出促进双边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机制,完善贸易制度安排;强调各领域的务实合作;积极构建中俄自由贸易区;加强双边经贸结构调整,培育新兴贸易形态。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研究美国自然人流动对其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自然人流动对服务出口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对服务进口的带动作用却不明显。综合自然人流动对双边服务贸易的影响,文章认为自然人流动自由化对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远大于对货物贸易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货币政策通过国际贸易传递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学峰  刘传哲 《财贸研究》2004,15(5):31-35,48
本文利用相关分析、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和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 ,对中国货币政策通过国际贸易传递的途径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论表明 ,我国货币政策无法通过汇率途径传递到国际贸易上 ,通过信贷传递到国际贸易上是扭曲的途径 ,货币政策能够通过物价途径对净出口有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