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长江流域鱼文化丰富且源远流长,主要包括捕鱼文化、护鱼文化、鱼崇拜文化、鱼和人们生计相依存文化等。论文考究了长江流域鱼文化,提出长江流域“十年禁渔”进程中需要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长江流域鱼文化,主要做到收集整理、深度挖掘、科学保护、广泛宣传、教育展示、弘扬传承和有效利用长江流域鱼文化,协同兼顾长江流域鱼文化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数字化挖掘和保存长江流域鱼文化资源,形成保护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和鱼文化的共识,从而确保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政策实施,推动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四川位于长江上游,96.5%的面积属于长江流域,更有嘉陵江、大渡河、岷江等重要长江支流。四川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堪称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第一道关口。2019年7月在全国率先印发《四川省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四川长江流域水域开启全面禁捕时代。提高政治站位落实保护责任四川在落实中央决策基础上,扩大了禁捕范围,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扩展到全省整个长江流域水域。  相似文献   

3.
通过查阅历届政府及企业资料,分析长江流域目前退工还绿政策及其成效,提出当前长江流域生态和经济存在的三大主要问题,旨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和环保两者间寻找平衡,并为日后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周申蓓  汪心愿  童建 《水利经济》2023,41(3):23-28, 57
为探究长江流域水资源系统韧性水平及其提升路径,基于PSR模型的研究框架,建立了长江流域水资源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长江流域11省市2008—2019年水资源系统韧性变化及其影响特征。结果表明:2008—2019年长江流域整体和各省市水资源系统韧性总体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江西、湖北、湖南和安徽的水资源韧性变化为压力驱动型,上海的韧性变化为状态驱动型,云南、贵州和浙江的韧性变化为响应驱动型,而重庆、四川和江苏的韧性变化为多重交替驱动型。建议在国家政策规划层面强化水资源韧性建设,并在长江流域各省市间形成区域韧性提升的联动联防机制,进而在流域规划、区域合作和措施落实方面共同促进长江流域水安全保障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长江流域联合发展的目标陈志龙一长江流域联合的发展,终于在近几年被提出来了。这个号召很响亮,很得人心。那么,长江流域联合发展的内涵和目标是什么?稍一推敲,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并不那么一目了然,或者说,并不那么简单。长江流域以往和目前,并没有很好地做到联合...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长江流域经济联合的探索孙明良发展长江流域的横向经济联合,是促进长江流域地区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把上海建成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国际性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上海服务全国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7.
正长江流域禁捕是保护长江生态环境,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大局计、为子孙谋的重要决策。早在2002年国家就对长江流域实施了每年春季3个月的阶段性禁捕。2019年1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三部委联合制定《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分类分阶段推进禁捕工作。目前,我国近30万捕捞渔民中已有近10万人完成退捕,10多万艘合法持证(捕捞证)捕捞渔船中已累计退出8万艘。为如期完成长江流域禁捕目标任务和推进退捕渔民转产安置工  相似文献   

8.
长江流域开发开放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问题,文章分析了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地区优势。认为,加强长江荆发对推动全国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联第世界经济变化和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研究了国内外经济发展对长江流域投资与开发的复杂影响。  相似文献   

9.
长江流域粮食生产的几大特点与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流域粮食生产的几大特点与几点建议陈印军李应中尹昌斌长江流域是指长江的集水区域,它涉及了我国的16个省市区;其中川、鄂、湘、赣、皖、苏、沪、浙8个省市属长江干流地区,分别代表了长江流域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为此,我们以长江干流八省市作为重点探讨区...  相似文献   

10.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流域特别是中上游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重点地区之一。本文在对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关系分析的基础上 ,指出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原则和目标 ,概述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重点区域 ,提出了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我国生猪区域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分析了生猪区域布局演变,从生态、技术条件等方面分析影响生猪区域布局的形成,研究长江中下游、黄淮海、东南沿海、东北4个不同区域生猪发展重点,提出相应区域发展战略。并提出加大投入,完善补贴政策等4项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时空特征,为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文章基于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内涵及耦合机理,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及SBM-DEA模型,测度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71个地级市城镇综合指数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两者间耦合协调度及时空演化规律。结果 (1)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城镇综合指数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8.11增加至2019年的16.10,平均增速达6.50%;年均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为0.70,整体呈现小幅波动下降的趋势,年均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表现为江苏>江西>湖北>安徽>湖南;(2)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0.21提高至2019年的0.40,但两者暂未步入协调阶段;(3)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在地理空间上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且相关性程度逐渐增强,其中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的东部地区,而低—低集聚区则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西部地区,且随着时间变迁,该集聚格局呈逐步扩大态势。结论 应有序推进城镇化发展,强化耕地绿色发展理念,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构建邻近市域之间的合作机制,推动城镇化与耕地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粮食主产区农田生态服务价值总体评价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该文阐述了农田生态服务价值的概念、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对9项调节因子的计算作了介绍。研究表明,中国粮食主产区农田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平均为4044.55元/hm2.年,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4%;三大平原农田总生态服务价值为3128.82亿元/年,总体占全国的67.82%。东北平原单位耕地和人均农田生态服务价值均高于华北平原和长江流域。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该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粮食生产变化态势做了简要回顾,并从生产和消费角度,分别基于粮食总产量与人均占有量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动特征,结果验证了粮食生产"北上西进"的变动格局。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即使区域粮食作物总产量在全国没有优势,但仍有具备比较优势的可能性。基于比较优势模型和GIS方法,该文分析了主要作物(稻谷、小麦、玉米、豆类)的区域比较优势,为全国层面粮食作物优势产业区的划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山东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耕地资源变化格局和粮食产量变化趋势的基础上,运用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包括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粮食单产的年际变化率以及四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提出了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粮食产量自1998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后连续下降,2003年粮食产量降至1998年后最低点。该文选取1998年和2003年为典型年份,通过建立粮食产量变化模型,从国家、省、县域三种尺度分别计算了播种面积和单产变化导致的粮食产量变化量,分析各自对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和作用,确定不同尺度上粮食产量变化的主导因素,为国家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王玲 《中国农史》2007,26(2):9-16
荆州位于长江中游,这里是稻作农业的发源地,自新石器时代以至秦汉,稻作生产传统一直未曾中断。进入魏晋南北朝后,荆州自然环境与人口的变化皆有利于稻作生产的发展,加之荆州政治军事地位的特殊性,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着意经营。使得荆州的稻作生产较之前代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稻作种植区域的扩大、耕作技术的提高以及产量的增加等方面。荆州稻米总产量的增加,使得荆州不仅有余粮可支援外地,并有部分剩余稻米进入了流通领域.成为长江下游城市粮食供应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运用生态效率的方法,评判粮食生产能否协调好口粮保供、粮农保收和生态保育之间的关系,对我国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政策制订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以生产力和赢利性双重目标为约束,以碳排放和农田污染为非期望产出,运用DEA-SBM模型,以粳稻主产省为测评对象,分析我国粮食连年丰产期粳稻生态效率及其时空演变特征,诊断生态效率的短板。结果 2004—2018年我国粳稻生态效率年平均值为0.858 4,无明显上升趋势,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东北稻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长江中下游稻区的江苏、安徽,以及西南稻区的云南,粳稻生产处于生态相对高效水平,华北稻区和西北稻区则处于生态相对低效水平;生态效率损失主要由农化物资及排灌费的高投入,以及非期望产出的高冗余造成。结论 我国粳稻实现高产的环境代价仍较大,全国粳稻生态效率地域差异明显,未来粳稻生产可适当向生态相对高效区域集中。  相似文献   

19.
中国收获面积差及其产量潜力情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文章以提升耕地复种为切入点,从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与利用的角度研究我国粮食产量潜力,能为国家科学优化水土资源配置,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益参考。[方法]引入收获面积差的概念,在作物单产与耕地面积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从提升复种的角度估算我国收获面积差及其产量潜力。[结果]2005年左右网格尺度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不同水资源分配情景下,中国可收获面积差在0.135亿~0.363亿hm~2(约合2亿~5.4亿亩)之间波动;第二,与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水平下可能获得的作物产量相结合,该收获面积差最高可转化成7.4亿t的产量潜力;第三,最实际情况下,通过水资源、作物类型、灌溉措施3方面配置,我国拥有0.135亿hm~2(2亿亩)收获面积差,其可转化为1.17亿t的产量潜力,相对于现实产量5.97亿t,约增产19.6%。第四,长江中下游地区同时拥有好的水热条件与相对优良的灌溉设施,而该地区较大的收获面积差与产量潜力说明其水土资源利用还有较高的调整优化空间。[结论]粮食总产受作物单产、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等3个方面综合影响,但前两大因素对我国粮食产量潜力的贡献已经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波动特征和规律,有利于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水稻生产周期波动的强度,消除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于稳定发展水稻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HP滤波分析法,对1949—2016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的长期波动和短期波动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将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的短期波动分为6个波动阶段,系统剖析制度变革、要素投入、科技进步、市场走势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对水稻面积、单产以及总产波动的影响。[结论]水稻生产波动与政策导向密切相关,长江中下游水稻生产面临下行压力; 水稻产量波动的波幅较大且波峰绝对值小于波谷绝对值,水稻持续稳定增产难度较大; 现阶段面积与水稻生产波动的趋势契合度更高,科技创新亟需突破瓶颈; 水稻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区域性气象灾害带来的风险将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