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弊端不仅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直接制约了农村的各项改革。笔者认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缺陷直接折射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不合理,本文在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视角,在回顾相关理论研究的前提下,分析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农村公共产品多元供给主体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弊端不仅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直接制约了农村的各项改革。笔者认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缺陷直接折射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不合理,本文在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视角,在回顾相关理论研究的前提下,分析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农村公共产品多元供给主体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出现的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产生了巨大阻力,不符合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需要。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迫在眉睫。文章在分析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的同时剖析了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且从有效供给的角度分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最后提出了提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能力的路径,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取消农业税,是2006年我国政府实施的一项重要惠农政策,旨在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维持农村生活的和谐稳定。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密切相关的。同时,取消农业税也对我国现行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和机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在阐述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取消农村税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影响,并提出了完善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困境及对策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是我国三农问题中的一个长期症结,这既体现了公共产品供给的一般问题,也反映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特殊矛盾。本从供给制度的角度剖析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困境,并初步探讨了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公共产品理论与熵权TOPSIS分析法的基础上,以我国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选取五个方面14项指标,测算了2010-2014年我国各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的动态变化,并进一步实证检验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减缓农村贫困问题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2010-2014年间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呈整体上升趋势,地区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差距呈不断缩小趋势,在空间上表现出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的特征,存在空间正相关集聚现象;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农村贫困消减具有正向积极作用,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贫困消减的影响是边际效应递减的。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我国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实行两套不同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发展并没有摆脱制度外供给的困境,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需要建立起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由中央、省、地方、农民四位一体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采取以中央、省两级政府为主导,地方财政适当配套的方式,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关系到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生活的提高,而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又直接影响着我们国民经济和社会水平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总结出影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为改革与创新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分析与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对农村公共产品具有强烈的依赖性。以公共产品理论为基础,阐明了提供公共产品是政府活动的核心领域,并对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状况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一系列改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从财政的角度看,要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应着重解决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现状,应该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明确划分各级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责任,建立需求表达型的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和农村公共产品的多渠道融资制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1.
后税费时代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随着农业税的取消,我国农民进入零税赋的后税费时代,农村公共财政压力增大,加上已经存在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问题,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形势不容乐观。必须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进行体制创新,才能应对后税费时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需要。  相似文献   

12.
观察和评价社会公正程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是公共物品供给的数量和水平。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总量不足,难以满足当前和未来农民、农村、农业的发展需求。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为农民提供充足的农村公共产品,不仅对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笔者在介绍我国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的基础上,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及相关经济社会影响进行整体评价,分析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原因,倡导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以减轻农民负担的、城乡一元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相似文献   

13.
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政府供给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呈总体不足的状况。改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必须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政府供给。按照公共财政原则改变重城市、城乡村的支出政策,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改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规范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责任和方式。  相似文献   

14.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求矛盾与对策选择基点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对我国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我国公共财政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总量和结构均与需求状况相脱节。本文对这一矛盾的现状、内在形成机制及对策选择基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我国,农村经济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单一依靠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供给显然是有缺陷的。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对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倡导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第三方参与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建立农村公共产品供需洽谈制度,推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听证制度等方法可提高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  相似文献   

16.
构建“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村的社会发展问题实质上是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就我国目前来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严重的不公。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剖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匮乏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构建“以人为本,统筹城乡”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公共产品供给失衡的原因分析,从理论创新、市场经济发展和产品属性角度剖析出农村产品的市场化供给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为真正实现农村产品市场化的有效供给,发挥调动各个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农村公共产品的市场化供给应该形成一个包括私人主体、非政府组织主体、政府和组织和私人共同提供在内的多元竞争的公共产品供给主体,政府还必须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并建立相应的制度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政府单向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导致长期以来农村公共产品的低效或无效供给。基于供给侧视角构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框架,对于农村公共产品的高效供给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鉴于此,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需要从供给侧改革入手进行理论修正与现实检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方式的结构优化为着力点,以权责重置、决策优化、方式创新、转移支付等机制创新为路径。  相似文献   

19.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划分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职责范围与财力分配,明确农村公共产品由谁(中央或地方政府)提供更具优势和更有效率。本文从阐述公共产品供给基本理论入手,揭示农村公共产品中地方政府的优势地位,认为政府职责划分不清和支出分配错位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的重要症结之一,提出应重新界定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事权范围,明确与之相匹配的财力保障,从而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  相似文献   

20.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政府失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农业本身的弱质性特点,农村公共产品的获得非常依赖于政府的有效供给,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十分强烈,但目前在我国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着严重的政府失灵现象,主要表现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总量不足、结构失衡、供给主体的错位下移以及效率低下等。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来看,这主要是由于供给主体的经济人行为,需求主体的弱势地位以及缺乏竞争和内外部监督约束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