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王哲  梁红霞 《价值工程》2011,30(36):230-231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学校体育场馆建设与管理现状、对外开放现状、国外学校体育场馆建设与开放情况以及对外开放的对策等文献资料进行研究,指出我国学校体育场馆建设区域发展不平衡,场馆规划与建设水平不高,市场化、社会化程度较低,管理落后;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用率较低,对外开放程度不够;对社会开放的宏观研究文献较多,微观实践研究文献较少。建议增强政府主导作用,促进社会参与,加强政策研究,加快推进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2.
生态补偿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一种具有经济激励特征的制度安排,生态补偿机制是一种有偿使用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新型管理模式,是通过"资源有价"的观念重新审视生态环境资源,重新评价生态环境资源在经济建设和市场交换中所体现出的价值,从而激励损害(保护)行为的主体减少(增加)因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最终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恢复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类持久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是当前生态学重要研究领域之一,本研究分别从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详细论述了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分析了生态补偿的内涵,总结了我国生态补偿的实践经验和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引入体育保险机制进行初步探索。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过程中会有随之而来的各种安全事故,如何利用有效的手段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了政府、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试将体育保险机制引入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过程,旨在解决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中的安全事故责任问题,缓解学校、社会纠纷,促进我国公共体育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宋红毅 《价值工程》2012,31(20):267-268
体育场馆资源是体育产业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本文对制约学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学校体育场馆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史海鹏 《价值工程》2011,30(35):106-107
随着体育产业的迅猛发展,体育场馆业也迅速崛起。但面对资金短缺、效益低下等问题,如何提高我国体育场馆的运营效益已成为体育行业关注的焦点问题。文章从我国体育场馆的现状出发,深入分析了体育场馆运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为提高其运营效益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策略建议,以期对我国体育场馆的运营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走访陕西省各高校,调查研究其体育设施配套建设及使用状况,主旨在于对陕西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现状及面向社会开放的实际问题进行探讨。学校体育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是学校体育场馆的建设,伴随着全国高校大范围扩建,各高校体育场馆都得到优化。怎么样改革高校体育设施管理体制使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发展,对促进我国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地区发展失衡、资源封锁以及学生费用增加等现象,其本质是信息化资源分布不合理。本文从博弈论的视角来分析高等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面临的公地悲剧问题,需要政府明确职能,革新领导意识,增加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建立弱势补偿机制;学校之间建立协商、资源分享机制;社会和学校之间建立效用转移机制。  相似文献   

8.
环境会计是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并以实物单位、货币单位计量或反映、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资源成本价值,平衡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全面反映自然资本和企业社会效益的新兴会计学科。本文通过分析其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提出我国如何科学发展环境会计。  相似文献   

9.
生态价值补偿是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在大量自然资源被过度开发和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的同时,补偿不足制约了我国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文章就生态环境价值补偿这一问题,在生态价值补偿的理论基础、补偿内容以及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会计核算方法等方面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草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产生的生态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从系统的高度运用生态学、经济学、法学等知识,认真分析了我国草原面临的生态危机,提出了解决方法即构建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并探析了它的补偿的定义、补偿的原则、补偿的核心问题和补偿的方式。其目的是达到保护草原生态资源和环境,实现草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全面建构统一的生态补偿法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高质量的体育赛事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新顾客的注意力,提高老顾客的忠诚度。究其原因在于体育赛事是实施差异化、个性化营销策略的主渠道,进而成为打造运动品牌的主阵地。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体验经济成为一种经济发展的先导模式,而体育赛事成为发展这一模式的有效载体。因而,如何从体验营销的视角借助体育赛事推动运动品牌的建设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2.
杨镇  韩龙 《价值工程》2011,30(24):17-18
在国家工业化发展进程中,长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致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生态失衡,生态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成了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湘江流域长株潭区段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着资金筹措机制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地区协调不一致等方面的问题,应针对这些问题建立起能够统筹全局的湘江流域长株潭区段的生态补偿机制的模式,从机制上解决湘江流域长株潭段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李蕾  彭刚军 《价值工程》2011,30(36):240-241
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陕西省洛南县高中体育教学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洛南县高中的师资力量、场馆建设、教学管理、学校重视程度、学校体育教学的教学环境,学生及教师对体育教学的思想认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刘贻玲 《价值工程》2013,(33):112-113
本文试图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这个经济手段入手,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出发,探讨了矿山企业增加生态补偿环境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及其框架构建。  相似文献   

15.
柳青 《价值工程》2012,31(34):247-248
在同一个辖区之内,形成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资源共享,是我国建立全民健身社会的一种可行的途径,以学校体育设施为基础,和社区体育形成互补关系,共同发展,共同进步。这种共享机制能够使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二者形成良性的循环,不仅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有利,还促进了我国全民健身工程的进程,一举两得。本文首先对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资源共享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我国的现状,对二者的共享机制提出了相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论部属高校物资采购招标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丹  门小刚 《价值工程》2011,30(34):172-173
文章主要结合我校近几年的招标工作实践,就教育部直属高校物资招标采购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使招标活动在政府采购机制的约束下给学校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王伟  杨帆 《价值工程》2012,31(31):225-227
随着我国体育经济的持续快速的发展,社会对体育经济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体育经济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介绍了高校体育经济型人才培养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定位了高校体育经济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并探索了高校体育经济型人才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8.
王毅 《价值工程》2012,31(13):201
体育资金的分配关系到国家体育总体目标和战略性规划的实现,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优化体育资金分配,兼顾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以体育产业带动体育自身造血功能,促进体育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发展。  相似文献   

19.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s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as a mechanism for creating social and economic value. By applying population ecology, resource dependency and resource-based view perspectives, this paper develops a conceptual model to provide greater insight into how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ventures collaborate with other organizations in a network to fulfill resource requirements. Through this process social ventures address unmet social needs to create value which leads to the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individuals, communities, and regions. Using a large city's economic development actors involved in small business promotion as test cases, this exploratory study illustrates that social ventures effectively acquire resources from the primary social engagement network actors: corporations, governments, and other social ventures. The framework introduced in the paper provides a means by which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ntext in which relevant social engagement players in a network exist and the synergies that they can develo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