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崭新蓝图.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多、难度大、任务重,需要全社会做长期艰苦的努力.而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是制定新农村发展战略,指导新农村健康、协调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文以辽宁省为例,通过构建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辽宁省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程度进行综合评价,以期对今后辽宁省新农村建设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因地制宜进行创新是落后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提出的农村建设发展的根本方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要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促进经济发展、建设政治文明、提高综合水平上,因地制宜,大胆创新.这是一条落后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郭晓霞 《农业经济》2012,(5):117-119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新的变化.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在充分了解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的新特点基础上,通过强化思想教育,树立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职业理想;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坚定信念;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机械化程度过低严重制约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天生弱质的地位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增收效应过弱;政府项目调控的非科学性导致新农村建设资金严重浪费;新村聚居点缺乏科学规划,未能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公共服务成为新农村建设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因此,科学规划是新农村建设取得成功的前置条件;合理安排新村建设示范点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公共服务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硬核;新农村综合体是新农村建设的新型载体.  相似文献   

5.
发展现代农业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因此,要把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统筹城乡的基本任务,采取综合有效措施,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调要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强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由此,农业信息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期.推进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支持、信息化将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7.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受灾区域面积广大,已得到了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特别关注.依据我国党和政府对灾区的支持政策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建立政府 公司 科技 协会 农民、政府 科技专家 农户 协会的散户的集约化新农村建设模式或两者相结合的综合模式,能有效适用于不同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基础的震后灾区新农村建设.鉴于此,本文以四川省彭州市通济镇黄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例,对这一经济发展模式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当前全党农村工作的主旋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离不开广大农村和农民综合经济实力与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三农"问题的难点是农产品的流通问题,是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之间的有效衔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面临的难题和困难也在于此.  相似文献   

9.
新一届总行党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大力推进内部综合改革,积极拓展支农领域,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农发行业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支柱和骨干作用.在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围绕如何把农发行办成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银行和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是非常必要的,对农发行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加大新农村建设支持力度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下面,结合客户三部业务情况,我谈一谈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10.
陈俊 《农业经济》2008,(1):43-44
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建设新农村的伟大进程中,制度的保障特别是立法制度的支持和保障是不可替代的.首先,需要通过立法将行之有效的党的农村土地政策予以巩固.其次,建设新农村,要对农业生产、农村综合改革作出制度关怀.再次,我国能够覆盖农村的全民性的社会教助、社会福利、医疗保障等社会保障立法还存在空白点,需要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是当前中国社会的紧迫问题,但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制度创新是其核心,没有制度创新新农村建设就难以落到实处.只有在推动农村内部制度创新的前提下,合理处理政府支持与村民自治之间的界限,综合统筹农业的内源性发展与外源性发展,才能使新农村建设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2.
当前,农村税费改革已进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新阶段。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必须把握农村综合改革与新农村建设的联系和结合点。将其放到新农村建设全局统筹考虑,正确处理两者关系。以改革为手段。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抓改革,促建设,保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评价体系,综合相关领域专家意见对指标赋予科学权重,以沧州市青县、沧县、东光县、献县、盐山县的试点村与非试点村问卷调查为原始数据,对农村居民生活各层次进行综合测评,量化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居民生活的现实影响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工作的效果。结果表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整体测评结果明显优于非试点村,但其内部测评结果分布不尽均衡,说明新农村建设切实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值得广大农民支持与积极配合,同时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个别方面还需进一步改进。根据研究结果及沧州市新农村建设的工作现状,提出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优化新农村建设推行效率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建设要具有时代特色以及地方特色.本文分别从城市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中心镇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土地制度及其它制度改革与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文化和环境资源保护与新农村建设、人口流动和人才集聚与新农村建设六个方面分析了广州新农村建设应正确处理的主要关系,从而为广州新农村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农业综合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农业的重大决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最直接、最有效、最快捷的一项措施,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广东省为研究对象,总结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现状,分析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推进当地新农村的建设。[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数据统计分析法,通过查阅文献和相关报告,获得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相关数据,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线性加权函数法定性与定量的结合确定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的综合价值。[结果]广东省的综合评价值70.9,处于较高水平,其中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的综合评价值分别为72.4、49.7、47.5和41.3。新农民建设过程中村庄规划、资金投入、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文化素质等方面处于较低水平。[结论]广东省在新农村建设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和潜力,今后在新农村具体的建设实践上,要遵循“因地制宜、实际规划、扩大投入、重视生态、加大监管、注重创新”的原则,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广东省为研究对象,总结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现状,分析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推进当地新农村的建设。[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数据统计分析法,通过查阅文献和相关报告,获得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相关数据,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线性加权函数法定性与定量的结合确定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的综合价值。[结果]广东省的综合评价值70.9,处于较高水平,其中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的综合评价值分别为72.4、49.7、47.5和41.3。新农民建设过程中村庄规划、资金投入、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文化素质等方面处于较低水平。[结论]广东省在新农村建设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和潜力,今后在新农村具体的建设实践上,要遵循"因地制宜、实际规划、扩大投入、重视生态、加大监管、注重创新"的原则,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8.
农业综合开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应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推动辽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在新时期实施的一项新的发展战略.由于学术理论界和政府部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一,目前的新农村建设在实施中尚有不少难点:一是新农村建设的实施主体不明确,政府在新农村建设的实施中也缺乏足够的动力;二是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路径不清晰.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应该而且只能是政府;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路径必须是系统设计、整体规划、逐步推进.  相似文献   

20.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强调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采取综合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松江区按照加快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目标,坚持以“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