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技术观是某一时期人们对技术的总体评价。工业技术观是一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技术价值观。生态技术观是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作为根本目标,科学地开发和保护资源的技术价值观。和谐技术观是以人为本,强调技术与人、经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均衡,互动中实现各子系统与整体性的和谐状态的技术价值观。树立和谐型技术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和谐技术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观是某一时期人们对技术的总体评价。工业技术观是一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技术价值观。生态技术观是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作为根本目标,科学地开发和保护资源的技术价值观。和谐技术观是以人为本,强调技术与人、经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均衡,互动中实现各子系统与整体性的和谐状态的技术价值观。树立和谐型技术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文明为人类社会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带来了深重的生态危机,造成整个社会经济难以持续发展的困境。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在总结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冲突的教训后做出的全新选择。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观开始。生态文明建设是复合生态系统自组织进化的负熵流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认为,生态系统是包括特定空间中的全部生物和物理环境的统一体。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已经表明,它具有自我更新、自我调节的自组织功能。复合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经济系统和…  相似文献   

4.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对世界文明发展态势敏锐洞察和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关系认识飞跃基础上的社会发展理念的升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客观评价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探索适合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培育全民生态意识,构建生态和谐屏障,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下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共同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大学文化生态建构是为了实现校园的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而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大学校园和谐,必然要求以人为核心的校园基本矛盾能平衡发展。校园和谐应该包括人与自然、人与校园、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相处。大学的生存方式的根本改变的内在驱动是树立大学文化生态建设的和谐观,基于此才能对校园文化生态的各个层面提出合理的建设要求。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把“人类同自然界的和解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确立为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最高评价目标。提出:要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并通过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劳动的深刻分析,揭示了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他们的生态观对于反思当代环境问题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为今天人类走出生存困境,摆脱危机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7.
白晓梅 《经济师》2009,(12):29-31
马克思、恩格斯围绕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内在的蕴涵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文章从我国西部地区的环境资源状况出发,论证了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提出了我国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8.
作为“人类中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环境观,超越了“生态中心主义”和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环境观的主体性原则。通过对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三阶段的动态考察,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环境观贯穿着对“人”的关注,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就是人的主体性不断跃升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发展的协调性:社会实践活动发展的新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对立的社会实践行为,导致了全球的生态危机,进而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人类必须抛弃传统的观念,转变价值观、发展观、消费观和科技观,树立科学的实践观,按生态平衡规律办事,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去发展生产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视阈下的生态和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康 《经济与管理》2009,23(1):27-30
从马克思恩格斯视角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思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原理、"劳动异化"理论、人与自然之问物质变换思想四个方面论证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和谐观.在目前中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还存在某种不和谐的背景下,解读马克思、恩格斯视闻下的生态和谐思想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要从三个方面剖析与解读了人类与自然世界相处的最佳模式:自然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关系。我国满族社会中蕴含了对现世生态文明建设颇具理论意义与指导意义的生态文化思想。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三个角度出发:从自然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角度探析满族社会顺应自然的生态文化意蕴;从人类与自然世界发展的相互关系角度探析满族社会和谐平等的生态意蕴;从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辩证统一关系角度探析其中蕴含的渗透、平衡的生态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以生态文明观为依据,科学界定了旅游公路的概念,回顾了我国旅游公路的建设实践历程。根据生态文明对旅游公路建设的要求,构建了旅游公路内部建设体系、外部引景空间和实施保障体系。在内部体系建设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提出了景观融合、设施配套、服务提升等措施,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观的超越,代表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新升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尊重生态规律,能缓解资源供给与经济需求之间日益趋紧的矛盾,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推动产业生态化转型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突破口.当前.为推动我国产业的生态化转型,需不断健全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实施鼓励生态化转型的产业政策,推行并完善绿色GDP政绩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实事求是精神,是世界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意识是启迪人类确立全球生态文明观的深层哲学基础。——著名史学大师 汤因比  相似文献   

16.
工业文明中,人类社会片面追求物质财富增长,造成人与自然相冲突、人与社会片面发展,工业文明难以为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旨在修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终走向经济与自然协调互动、持续发展的“绿色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当代实际问题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分析视角,阐释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与社会全面发展,合理可持续地利用自然力以及经济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立法价值是生态法构建不可回避的问题。在生态法构建的过程中,立法者应该从关注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共同利益出发,确定符合生态保护的立法理念,确立以人类利益和生态利益并重的生态和谐观、维护人与自然生态秩序的生态安全观,以及兼顾公平和安全的生态效率观的立法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生态正义是为了与生态社会阶段相适应而确立的价值取向,是从环境正义中提炼升华出的新的价值理念体系,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与法律性,仍然是人与人之间在生态问题上所应确立的基本价值观;生态正义实质上是在把人看做生态系统一员的基础上,在人类内部按照责任与能力公正地分配环境权利义务的一种正义观,其核心是环境权利义务的公平分配,目标不仅要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也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9.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观培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中国”生态文明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美丽中国”生态文明观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全面树立生态自然观、生态消费观、生态审美观、生态发展观等观念.“美丽中国”生态文明观的培育需要一个长期的教育和实践过程,应当加强宣传;注重教育;倡导实践.  相似文献   

20.
建设生态文明是西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西藏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型工业化的主要方向.新型工业化道路与生态文明是内在统一的.西藏新型工业化应该是以生态文明理念为主导的工业化,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工业化.在西藏的发展过程中,要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三个维度的关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创新,践行生态伦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坚持生态正义,实现生态补偿的原则,确保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发展、永续发展;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公正和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共创西藏可持续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