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朝阳 《中关村》2004,(8):120-121
初闻《商道》,是在好友家里。该书是一部韩国作家描述古代朝鲜商界历史人物的传记型小说。其时友人正着迷于观看从网上下载的同名小说改编电视连续剧(该剧前不久在凤凰卫视又进行了热播)。后得知《商道》是当代国学与佛学巨匠南怀瑾先生大力推荐的一部作品,也是许多优秀的国内外企业家案头的必读书。后来我于忙碌中终于抽出时间,从购书到爱不释手地阅读,前后只用了一周多时间。这部小说描写了200多年前在古代号称“天下第一商”的朝鲜商人林尚沃传奇的一生,充分展现了主人公超越常人的人生和他的商业智慧、非凡的气魄与勇于实践的精神。书中…  相似文献   

2.
萧惑之 《中关村》2008,(2):106-109
去岁圣诞节那天,《中关村》执行主编马文良先生,送我一部新书——《曾经风雅》,作者张昌华,我过去曾拜读过先生的《走进大家》。我读书有先翻版权页的习惯。一眼就看见出版时间写着:2007年9月第1版,2008年1月第2次印刷。其实,距离新岁还有一段光景,“走在时间前面”的书商,已经提前进入2008年。给我们送来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3.
关村 《中关村》2010,(2):108-109
读刘合心先生的文章,初始于《中关村》杂志,缘于卫汉青社长的推荐。这部历史大散文《源头集》,亦是汉青先生放诸我的案头的,因为他知道我对山西情有独钟。在昔日的计划经济年代里,我曾是一个“军工战士”,与太原、大同、太谷、阳泉、侯马、运城、永济等地的兵工企业,常来常往。元旦假日,窗外飘落着大雪,漫天皆白,“寒冬时节好读书”,我终于静下心来,对《源头集》浏览一过。  相似文献   

4.
慕鲁  李春晓 《中关村》2007,(3):58-58
“戌狗”年岁中,有过一场热闹非凡的“论争”,让人至今不忘。据说全世界有130多万华人(当然是有文化的读书人),通过网络投票的形式,评出了10位“我心目中的国学大师”;鲁迅先生忝列其中。有趣的是国人中的一些“国学名流”对鲁迅先生的入选,很是不以为然,其根据则是鲁迅先生“既不读‘经’,又不研‘史’”,根  相似文献   

5.
张颐武 《中关村》2009,(11):102-103
前不久,季羡林先生的故去一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季先生的声望当然是来自学问方面的成就,但他“做人”的境界其实是最值得大家钦佩和赞扬的。季先生晚年的巨大声誉很大程度上来自他做人行事的态度。他的“谦和守礼”的风度其实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精华所在。因为他的专业并非国学,所以大家非要认定他是“国学大师”,当然有些奇特。  相似文献   

6.
张永利 《中关村》2004,(1):40-41
记得在大学读书时,林语堂老先生的《生活的艺术》一书曾让我茶不思、饭不想,着迷了好一阵子。至今,他的充满“抒情哲学”的笔调和那种“和草木为友”,“与土壤相亲”,“灵魂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就觉得很乐、极满足”的悠闲陶醉仍然留在我的记忆深处。然而,这些在全球经济、市场大潮的今天,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来说,上面的一切却简直成了一种奢望。  相似文献   

7.
萧惑之 《中关村》2012,(8):64-64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结束了在“世行”任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的工作回到祖国。我先是拜读了他在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欢迎林毅夫座谈会”上的讲话,他“温和地坚持”己见。令人十分感动。这让我想起陶渊明先生那篇传世的《归去来辞》——这是一部“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抒愤懑之作,其不肯“同流合污”的积极暨“乐天知命”的消极,影响了诸多的知识分子。日前,又读到林先生与新华社记者的对话。激情满怀,是一篇充满爱国热情的新“归去来辞”。  相似文献   

8.
刘合心 《中关村》2014,(5):118-120
前些日子,临汾市诗词学会副会长许俊梁先生送给我一本他的新作《中华通韵》(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年出版,下称《通韵》)。这是“平水韵”发布790年后的今天,平水(临汾)人写的又一部韵书,我甚感惊喜。开卷展读,头脑里产生了一连串关于诗、韵的想法:诗文与音韵有什么关系?“平水韵”在诗词史上是什么地位?《中华通韵》好在哪里?诗词如何实现复兴之梦?等等。  相似文献   

9.
萧惑之 《中关村》2007,(6):110-113
实话实说,多年前拜读马立诚、凌志军两位著名时政作家撰写的《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虽然不失为一部主旋律的好书,但并未引起我多大震撼。去年读凌志军的《联想风云》,因为我在《中关村》的“打工苦旅”已经有5个年头了,则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用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的话说:“本书对联想历史上经验教训的总结,对于联想人和一切正在追寻自己的中国梦的企业家都是宝贵的财富。”作者自云:“这不只是一个人和一个企业的历史,也是一个国家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萧惑之  CFP 《中关村》2007,(5):110-113
在历代尤其是当今的“儒学热”中,最受青睐的莫过于辑录孔子言行、被尊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儒学的兴衰。划出了中华民族社会进步的痕迹。宣传解读《论语》的著作,汗牛充栋。一介书生。皓首穷经。也不过是管窥之见。在这次“尊孔”的热浪中,我重新拜读了著名学者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和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中国通史简编》中关于儒家学说的论述,以及鲁迅先生对“儒学”的尖刻批判;日前又聆听了“高官”“学者”一肩挑的许嘉璐先生关于“儒家思想与跨文化交流”的讲演……。“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感慨万端,受益匪浅;边读,边思,边记,写下些许读书感言之类的文字,算作“学习札记”罢。  相似文献   

11.
妾身不分明     
阿顽 《中关村》2004,(6):98-99
有一部电影,讲一个小伙子在某小镇上过着清汤寡水的日子,直到有一天发现,自己的整个人生其实是一出巨型电视直播节目,数千部摄像机隐身在他周围,不间断地把他的一举一动传播到世界各地。主人公的名字Truman,翻译成中文一般作“杜鲁门”或“楚门”,因为由两个词根拼成,于是一语双关:意思是“真人”。这是美国著名喜剧演员金·凯利主演的电影《Truman Show》,中文译名五花八门,但都做不到“信、达、雅”。“Show”这个词的中文译名倒是已经流传开了,以至于我们现在看到一个人在  相似文献   

12.
萧惑之 《中关村》2010,(1):106-107
《就这样,挺过创业难关》是一部“献给饱尝辛酸、不断进取的创业者”的心灵读本。作者许琼林先生是由新闻记者“漂亮转身”的年轻企业家,恪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信条,坚持用“实践印证和充实理论”。文如其人,这部书稿娓娓道出作者人生道路上经历的两个“七年之痒”。叙事“求实”,没有任何虚张声势;论理“求是”,用实践的感悟求得经验的升华。前一个“七年”,尽管作者落墨不多,  相似文献   

13.
关纯 《中关村》2006,(8):101-103
大约是在2002年的仲夏,经老朋友作家哲愚先生的介绍,我结识了海淀文联主席卫汉青同志,他正忙着创办《中关村》杂志。汉青是个热情洋溢、精力充沛的诗人作家,又是一位思想开阔、极具事业心的领导干部。汉青当即送我几本新书,多是他近年创作的诗歌和散文作品的结集;其中还有一部军旅作家王宏甲的《智慧风暴》。王宏甲这个名字我十分熟悉,早在10年前,我读过他的长篇报告文学《无极之路》,被深深的感动,还生发了一段难以忘怀的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是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说过的话。我在一次讲党课时,用《无极之路》中的河北无…  相似文献   

14.
马文良 《中关村》2006,(9):81-83
他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长者,精神矍铄、思维缜密;他曾师从华罗庚先生、樊磯先生和阿克曼先生等大师,并坦言从先生们那里学会了如何“为人师表”;他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受学生爱戴,被推崇为“最有风度的老师”;他在美国工作20余年,任硅谷国际科技大学副校长,桃李满天下;许多人会在他这个年龄选择“功成身退”,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可是他却毅然回到祖国,引进高端的CSDP软件人才认证,在中关村这块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开始了新的征程。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中关村创新研修学院的院长袁传宽博士。  相似文献   

15.
关村 《中关村》2004,(6):36-37
在那“万家墨面没蒿莱”的黑暗岁月里,鲁迅先生的笔,像“投枪”,似“匕首”,与旧思想进行斗争。他发出了震撼人心的《呐喊》——救救孩子!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留给后人的千古绝唱。如果我们不单从“政治家”的视点, 把“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当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去看,而从一个父亲的心态去体味这两句诗,定然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似文献   

16.
我在《中关村》杂志的封面上结识了蒙代尔先生:名士、学者、“欧元之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并有一部《过渡经济中的贷币和金融市场改革:中国个案》。先生那双深邃的眼睛和抿起的嘴角,仿佛凝思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更是令人难忘。这位已届“不逾矩”之年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最近通过越洋电话,针对中国经济的现状,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  相似文献   

17.
赖如临  李春晓 《中关村》2006,(12):57-57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读书的民族。诗云:“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锄。”于是,才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的座右铭。于是,才有“书中盛满千种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的“读书乐”。平心而论,读书诚然是快意的好事,正如培根所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塑造人的性格’。”一代枭雄拿破仑讲得更是让人明白,“读书就是力量,因为读书可以帮助工作,可以增加工作的力量。”看来,古今中外,各个…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历史上,毫无疑问,《论语》是一部最具影响力的著作。著名学者李泽厚先生在《〈论语〉今读》中有精辟明确的论述:《论语》在塑建、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大概起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重要作用。不但自汉至清两千年的专制王朝以它作为做官求仕的入学初阶或必修课本,成了士大夫知识分子的言行思想的根本基础,而且通过各种层次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以及他们撰写编撰的《孝经》、《急就篇》(少数词句)一直到《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以及各种“功过格”等等,当然更包括各种“家规”、“族规”、“乡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格言,说的是读书贵精、更贵于实践的道理。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为“企业追求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五要五不要”的忠告,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箴言也。我们希望有志于在市场经济的海洋里远航的人,能把“五要五不要”的道理作为航标,早日驶向胜利的彼岸。  相似文献   

20.
肖娟 《中关村》2022,(10):86-87
<正>文人墨客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寄情山水,畅怀天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或许我们初见是天地,再见是众生,最后才能见到我们自己。从小我就喜欢读《诗经》的诗篇:“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还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之类的等等。有人问为什么呀,当时也答不上来,就是莫名其妙的喜欢。后来才慢慢知道《诗经》是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对历朝历代的诗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是文学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