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刘轶宏 《现代商业》2014,(14):272-274
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趋势加上“421家庭”、“空巢家庭”、“失能、半失能老人家庭”等多种养老问题的叠加,使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面临严峻挑战,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需求将持续上升。在养老机构开始积极推进市场化的大背景下,采用连锁经营模式推进养老机构的改革与发展,不但能够缓解一部分养老压力,还能给养老服务的发展带来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资金缺口巨大的现实民生问题,从以“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为核心的“以房养老”模式在我国的构建入手,分析我国“以房养老”模式的运行障碍,研究“以房养老”模式运行机制创新的路径.力求在促进解决我国“老有所养”这一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同时,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以房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3.
杜可 《商》2014,(39):142-142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养老”的关注推动了养老地产在我国迅速发展。然而现阶段融资难却成为制约我国养老地产发展的一大瓶颈。本文通过对养老地产融资现状的分析,并探析我国养老地产融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朱煜 《消费导刊》2014,(5):50-51
随着中国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的压力日趋增大,寻求适应当前中国实际情况发展的新型养老方式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以房养老”方式的提出,无疑是对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一种重要补充,也为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方式。本文将从“以房养老”的作用意义以及我国推行“以房养老”的有利因素和障碍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实施“以房养老”的可行性,并以此提出可行的解决障碍难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陈晓 《商》2014,(8):151-151
本文阐述了开展“以房养老”存在的不针对同风险,并对我国开展“以房养老”提出模式建议,以期对“以房养老”的顺利开展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冯锦彩  张琳  段军 《现代商业》2013,(29):282-28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独居老人和农村“空巢老人”面临如何养老的难题,养老问题已经由家庭问题演变成为一个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社会问题。民办养老机构面临生存困境;公办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环境差距较大;养老机构自身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养老机构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区养老的现状和发展思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郑建娟 《商业研究》2005,(12):159-161
随着老龄化的不断逼近,老年人口已经成为我国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分析我国社区养老出现的供需矛盾及产生供需不足的原因。因为老年人的生活空间主要是社区,所以居家养老服务、“星光计划”、建立养老机构,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乃是我国社区养老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8.
日前,国务院正式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从明年开始,启动“以房养老”的试点工作。但在此之前,南京曾率先试水“以房养老”,但以失败告,“以房养老”政策的可行性究竟有多大?是一直困扰着学术界的问题,本文将从以房养老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入手,理性看待在我国实施的“以房养老”政策。  相似文献   

9.
胡静 《商》2014,(12):177-177
我国目前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加速期,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模式变迁,伦理道德思想的影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养老需求。在我国“未富先老”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情况下,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并显得尤为迫切。我们应在总结前阶段居家养老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的养老模式,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的社区居家养老路径。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四二一”家庭模式不断增多,养老问题迫在眉睫,直接关乎我国社会的问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有的养老机制和社会保障模式已难于满足我国的养老问题,积极引进有效地新型养老模式势在必行,反抵押贷款业务是一种金融创新,也是一种有效地解决养老压力的方法,对于解决我国的老龄化问题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彭卓  韦余柯  李智  张雪梅  李星怡 《商》2014,(44):74-74
进入21世纪,我国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问题了,更是关系到现代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创新出更多的养老方式。本文通过研究我国部分地区“以房养老”的初步实践,对比重庆地区的老龄化问题,探讨“以房养老”新模式在重庆地区推广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居家养老:一种新型的社会养老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飞燕 《消费经济》2006,22(6):80-82
我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条件下直接进入老龄社会的,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国家没有足够的财力来应对众多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而随着中国家庭户向“小型化”和“高龄化”发展,家庭养老功能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建立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方式应该是目前我国的一种新型社会养老体系。  相似文献   

13.
国家卫健委指出,我国目前正在形成“9073”的养老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社区养老,3%左右的老年人机构养老。随着我国老龄化形势逐年加剧及我国对养老产业帮扶政策的同步扩大,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壮大,为了优化养老金融结构,扩大第三支柱占比,同时满足广大居家养老家庭的养老消费需求,可考虑采用养老消费信托产品作为养老产业的有效补充。养老消费信托产品具有低风险、高收益、附带消费折扣等特点,可有效缓解居家养老家庭的经济压力。本文对养老消费信托产品在广州市准老年人群体中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进行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金融素养、投资预期及产品多元化等因素对准老年人群体对养老消费信托产品的接受程度产生正向影响,由此提出有利于养老产业在消费信托领域进一步推广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老龄化形势的严峻程度严重影响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影响着养老服务事业的长足发展,我国也不例外。“银发浪潮”推动着养老服务体系的变革,导致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以及家庭结构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除此之外,我国的养老和医疗领域一直以来都是相互独立的状态,因此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医养分离,这就使得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不能充分调动,这种医养资源的保障不足会制约着养老事业的稳定发展,影响老年人对养老医疗的需求,因此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这种背景下诞生。  相似文献   

15.
段莹 《现代商业》2013,(8):280-280
随着我国人口政策和跨地域社会流动的影响,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的数量迅速增长,空巢老人不断增多,为农村养老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具体分析了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形成的原因,以及养老的困境,并据此提出了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居家养老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飞燕 《江苏商论》2006,(12):152-153
随着中国家庭户的“小型化”和“高龄化”趋势,家庭原有的养老功能面临挑战。在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国家没有足够的财力来应对众多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因此,建立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方式应该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新型社会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对我国的医疗体系、人口结构等方面带来了较大的压力,随之而来的是不断增加的社会压力及养老负担,因此建立健全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有助于缓解因人口老龄化而导致的我国社会压力及改善养老负担不断增加的现状。文章以广东省作为切入点,通过“十三五”规划与“十四五”规划期间的广东省实行的养老体系与颁布的养老政策等方面阐明广东省目前养老形势与养老发展存在的痛点,同时分析给出各地区差异化精准支持、规范企业行为等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陈利会  杨宁媛 《商》2015,(2):82
养老服务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现在主要的养老方式为家庭养老,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我国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现存很多问题。所以要大力发展居家养老。居家养老也有自身的发展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栋 《商》2014,(45):55-55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在“未富先老”和“银发浪潮”的现实情境下呈现出新新问题。社区养老服务是目前满足城市老人养老意愿和解决老人养老难题的理想选择。因此,本文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内部、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剖析了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自身的优、劣势和外部机会、威胁。  相似文献   

20.
童晖 《商》2014,(37):75-76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等因素,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我国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民生问题之一,如何更好的安置老年人,老年人能否安享晚年其实是衡量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因素,也是牵制我国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如今社会中,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渐弱化,养老越来越依赖于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社会化养老方式,老年人生活中存在着两大主要问题,一个是基本生活的养老问题,另一个是医疗问题,然而普遍的养老方式中都缺乏专业的医疗护理,因此,我们希望“医养结合”这种新型养老模式可以将养老和医疗护理相结合,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可靠舒适的晚年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