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调研浙江民营企业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家政治身份对民营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结果发现,企业家政治身份有利于民营企业获得商业信用融资,并能降低商业信用融资成本。同时还显示,企业经营年限的延长和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对民营企业商业信用融资产生正向影响,而市场竞争不利于民营企业扩大商业信用融资规模及降低商业信用融资成本。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民营企业的重要性近年不断增强,但省内大部分民营企业规模仍偏小,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只有融资成功才能让有潜力的企业得到发展的机会.而吉林省民营企业主要以内部融资为资金获取的主体,金融机构的支撑能力远远不足.对此,政府应强化担保、分担金融机构风险、大力净化融资市场,金融机构应提升服务效率、发展融资租赁、降低融资成本.民营企业则应全面提升自身的内部融资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信用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民营企业融资难的现状下,通过票据市场融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融资渠道,而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也使之成为企业重要的信用工具和融资手段。但针对目前票据市场存在的问题,作为资金融入方的民营企业应有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民营企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融资难却成为其发展的"绊脚石".究其原因民营企业本身信用普遍不佳;财务管理不规范;社会整体缺乏完善的的信用风险评估和风险分担体系;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管制不恰当等.解决民营企业融资要求努力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强化信用意识;要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严惩恶意逃债行为,加强对债权人的法律保护;完善金融体系,放宽金融管制,开展金融创新.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发展,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激烈的市场竞争给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日益严峻的压力和挑战.加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及信用水平低下,使得民营企业受到融资的限制.此外家族式经营、资本市场不完善、国家政策瓶颈和信贷资源不充分都给民营企业的发展制造障碍.可以看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问题,也有政策问题,还有民营企业自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民营企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融资难却成为其发展的“绊脚石”。究其原因:民营企业本身信用普遍不佳;财务管理不规范;社会整体缺乏完善的的信用风险评估和风险分担体系;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管制不恰当等。解决民营企业融资要求努力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强化信用意识;要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严惩恶意逃债行为,加强对债权人的法律保护;完善金融体系,放宽金融管制,开展金融创新。  相似文献   

7.
市场竞争力、国有股权与商业信用融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间的商业信用融资作为银行信贷的一种有效替代机制,可以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但不同特征的企业获取商业信用融资的难度却存在显著差别。利用1998~2009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国有股权对企业获取商业信用融资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且两种影响力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市场竞争力对企业获得商业信用的作用相对较小,而国有股权的作用相对较大。结论说明,国有股权对获取商业信用融资有隐性担保功能。要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和所有制歧视问题,不能简单依赖于商业信用融资的替代作用,而必须进一步弱化政府对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干预。  相似文献   

8.
信用缺失对我国民营企业投资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营企业投资自1998年出现下滑后便一直难以恢复到此前的水平。同时,社会经济中的信用问题也越发明显。这两个问题之间实际存在许多内在的联系。信用缺失通过降低民营企业对投资获利的预期打击了民营企业投资热情和信心,通过对民营企业内、外源融资的影响削弱了民营企业的投资能力,通过提高市场风险、交易成本干扰甚至损害市场机制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制约和影响了民营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民营企业投资自1998年出现下滑后便一直难以恢复到此前的水平.同时,社会经济中的信用问题也越发明显.这两个问题之间实际存在许多内在的联系.信用缺失通过降低民营企业对投资获利的预期打击了民营企业投资热情和信心,通过对民营企业内、外源融资的影响削弱了民营企业的投资能力,通过提高市场风险、交易成本干扰甚至损害市场机制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制约和影响了民营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信用缺失对我国民营企业投资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营企业投资自1998年出现下滑后便一直难以恢复到此前的水平。同时,社会经济中的信用问题也越发明显。这两个问题之间实际存在许多内在的联系。信用缺失通过降低民营企业对投资获利的预期打击了民营企业投资热情和信心,通过对民营企业内、外源融资的影响削弱了民营企业的投资能力,通过提高市场风险、交易成本干扰甚至损害市场机制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制约和影响了民营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中小企业民间融资:形成机理与规范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究其原因,既有正规金融支持局限性等外部约束,也有中小企业自身的因素。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应重视法律规范,并疏导结合。发展诸如小额贷款组织等介于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之间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引导成熟民间金融组织逐步演化为规范化的中小商业银行。  相似文献   

12.
中小企业银行融资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小企业与银行间融资博弈关系分析表明:银企融资关系中,中小企业具有信息优势,且违约信用损 失较小,从而加大了银行信贷风险,造成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现象;银企只有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才能达到 双赢。为此必须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违约惩罚力度,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和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13.
小微企业在创造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以及活跃市场经济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小微企业经营规模小、自有资产少、抗风险能力差等原因,其很难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有效贷款.从信息不对称视角分析小微企业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对银行放贷的影响,结果表明: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应加强诚信教育,传播信用知识;搭建信息平台,互通信用信息;提升评级质量,公布评级结果;促进银企沟通,建立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14.
从紧货币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使民间融资呈现出需求意愿上升、融资难度加大、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渠道变窄、实物交易日趋活跃、信用风险加大等新特点;同时,民间融资对当前经济金融的影响也日益加深。因此,要研究制定和出台政策措施,探索民间融资模式,建设和谐生态环境,完善配套措施,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引导规范民间金融,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的约束。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使中小企业难以通过上市的方式进行融资,外部融资的方式主要集中在银行的信贷市场,但在借款的过程中又因其经营时间短、抵押资产少、信息不透明等问题而遇到信贷配给方面的约束,融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6.
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中小企业的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融资能力弱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必须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信用状况,在自身信用脆弱的环境下来谋求融资并不是一个根本性的做法;其次,要意识到,如何增强融资能力的问题,显然又超出了中小企业自身的能力范畴,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政府各方来参与解决.  相似文献   

17.
融资难问题制约了科技型企业的快速发展.目前,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信用担保融资过程存在评估机制不完善、从业人员专业能力欠缺、稳定与有效的可担保知识产权缺乏等问题.因此,应通过完善评估机制、加快人才体系建设、设立信用担保基金、加大风险防范力度,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融资租赁业务在缓解微小企业融资难中的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微小企业普遍存在资金来源不足、企业结构不完善、缺少信用记录的问题,尤其是2010年起银行逐渐收紧信贷,使许多微小企业资金陷入了无以为继的困境。一方面是银行出于风险与收益考虑对微小企业惜贷,另一面是这些企业急需资金维持运转,思考微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笔者认为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租赁业务具有无抵押融资融物、产品设计的还款方式与期限灵活多样、可与供应链对接的独特优势,能有效缓解微小企业尤其是涉农微小企业融资困境并为其长远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9.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阻碍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银企之间长期信用关系难以建立是困境的表现,问题的背后是银企信息不对称加剧的存在。文章在综述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问题;认为市场分割的存在加剧了银企、银银信息的不对称,阻滞了全国市场的信用行为;同时,建立理论模型,说明信息不对称加剧是融资困境存在的一个直接因素。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的颁布实施和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的上线运行,应收账款融资市场迅速发展,缓解了部分市场主体资金困难。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风险收益不对称等原因,银行将大多数中小企业排除在融资市场之外。为改变中小企业在融资市场中的弱势地位,应成立政策性专业担保公司,降低银行信贷风险;金融机构要自我完善,提高其金融服务功能;中小企业应加强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和控制,积极参加信用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