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服饰广泛吸收了我国各少数民族服饰及西域服饰的精华,服饰风格呈现自由、奔放等特点。文章解读了唐代男服圆领袍衫的主要款式、色彩、纹样,所戴的帽子幞头的演变;女式服装的襦裙装、女服男装、女服胡服等唐代服装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2.
唐代服饰广泛吸收了我国各少数民族服饰及西域服饰的精华,服饰风格呈现自由、奔放等特点.文章解读了唐代男服圆领袍衫的主要款式、色彩、纹样,所戴的帽子幞头的演变;女式服装的襦裙装、女服男装、女服胡服等唐代服装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3.
藏族服饰的产生和服饰文化艺术的形成和藏族居住的自然环境,特别与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除此之外,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对服饰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藏族的服饰文化包括了十分广泛的内容。一、藏族服饰文化与现代服装理念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4.
在历史上根据语言、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及服饰文化等方面的特征,一般将居住在青海、甘肃等地的藏族同胞统称为安多藏族。他们在藏文字、宗教信仰等方面与“康巴”(即四川、云南地区)、“卫藏”(指西藏地区)地区藏族是相同的。但在风俗人情、服饰发展上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整个安多地区居住有回、汉、蒙、藏、土、撒拉、东乡等民族,其中的甘肃省夏河县,无论在安多藏族的经济文化发展以及民族习俗,特别是服饰的趋新改革方面都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安多多民族杂居的性质特点。 夏河是藏传佛教六大属寺拉卜楞寺所在地,是安多政治、文化、交通、宗教的中心,所以安多地区基本  相似文献   

5.
贵州苗族,因方言区不同和宗族不同而在服饰上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因而形成了贵州苗族服饰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特点。贵州苗族服饰,从款式上分不下百种。若再从制作工艺、色彩、装饰内容、质地等区分,其种类之多,至今无人能精确统计。苗族服饰有盛装和便装之分。盛装一般用于节日或喜庆,设计和制作都较精美。而便装则相对简便,用于日常穿戴。苗族服饰不仅是生活实用物品,而且是苗族历史的记录,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如贯首衣,这种在华夏大地上几乎消失的古老服式,贵州苗族却还保留着。但他们已在“横布两幅,穿中而贯其首”的基础上,运用彩色挑花或刺绣工艺加以装饰,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敦煌壁画阐释归纳,总结出唐代农民的服饰形制为:缺静衫、褐衣与裙、半臂与裙、短款襕衫.根据结论探讨了服饰的源流,并探讨农夫服饰形成的缘由:等级制度、贫困、劳作是服装款式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敦煌壁画阐释归纳,总结出唐代农民的服饰形制为:缺骻衫、褐衣与裙、半臂与裙、短款襕衫。根据结论探讨了服饰的源流,并探讨农夫服饰形成的缘由:等级制度、贫困、劳作是服装款式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部》2016,(1):75-75
藏族服饰种类纷繁复杂,品种多样。为记录和传承藏族传统服饰,西藏于目前编制完成拉萨市藏族服饰地方标准,涵盖帽子、藏袍、衬衫、鞋类、配饰等内容。标准对男士、女士服饰分别进行说明。标准指出,不同的装束应由不同的材质制成。  相似文献   

9.
《中国西部》2012,(7):139-141,138
康巴藏区位于横断山区的大山大河夹峙之中,具体包括川西的甘孜、阿坝两个藏族自治州。康巴藏区是中国三大藏族聚居区之一,其历史和文化是藏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西南边疆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图为康巴大草原,这里一眼望去全是如翡翠般晶莹的草地,金色的阳光洒下来,与草原黄绿交替,色彩非常艳丽。  相似文献   

10.
有“康巴肚脐”之称的新龙,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平均海拔4000米,雅砻江水穿境而过。境内山高、谷深、林茂、人强,自称“红发辫故乡”,属康巴文化腹地。以拉萨为中心,新龙属藏文化边地,荒蛮彪悍;以中原为中心,新龙也属边地,山高路险,教化难使。然而正是因为这种双重边缘状态,新龙的高山峡谷成为藏民族原初文化的守护所。  相似文献   

11.
《宁波经济》2007,(9):6-7
慈溪祥生服饰有限公司隶属中国500强企业宁波市慈溪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设计、制造和贸易的服装公司,主要经营休闲服饰、运动装、睡衣、大袍、毛衣、纱线、面料、家纺等产品.年出口创江1亿美元,主要销往欧美、中东、澳新、东南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王宛春  徐青青  李静 《魅力中国》2011,(12):160-161
旗袍虽然源于清代旗人之袍,但是它是中西服饰文化的产物,现代旗袍设计已经具备了独立的、与旗人之袍迥然不同的风格韵味。传统旗袍、改良旗袍、现代旗袍代表了三个截然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服饰文化观念,也悄然酝酿着新时代的未来旗袍将传统与时代结合,民族与世界融合,一直是旗袍款式发展演变的规律,也必然影响着旗袍未来的发展道路。在不久的将来,设计师们将传统与时代结合,民族与世界融合,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吸收西方的服饰理念和制衣技巧,设计出更合理更富有时代意义的中国旗袍,继承和弘扬旗袍的传统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走进牛津大学,人们立即会被那些款式各异、色彩庄重的学施所吸引。事实卜,由于学生们的不同身份,则构成了学袍不同的式样和间色。按照牛津大学章程的规定,要求师生在特定的场合身着不同的学袍,如毕业考试、颁发学位证书、以及出席导师的辅导课和宴会等正规场合,无一例外都必须披挂整齐。牛津大学最早的成员都是些修_L,学抱就是由教袍演变而来,即在宗教服装上添卜一条具有世俗性质垂兜而已,后来随着国内时尚和变革的影响,学施逐渐形成其独特的形式,并使其一直保持着其作为严谨的学术和宗教机。构的形象。16世纪中叶英国政府通过…  相似文献   

14.
藏族服饰形成和发展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青藏高原气温低、温差大的独特地理的环境下,藏族人民的服饰主要以保暖、简单、易穿脱为目的进行设计,另外今天的藏族服饰还受藏族古老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的影响。总之,气候条件、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因素是影响藏族服饰形成和演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青海藏族     
<正>藏族,是我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文化的民族。自称"博"、"博巴"或"康巴"、"嘉戎哇"。青海藏族自称"安多哇"。古代汉文史籍称为"吐蕃"。全国解放后统一称为藏族,信仰藏传佛教。藏族语言届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安多3个方言,青海藏族大多系安多方言。通用的藏文,是历史悠久的拼音文字,据藏族史书记载,是七世纪时图弥三菩扎多参照梵文字体创制的。  相似文献   

16.
世界史诗之王《格萨尔》孕育发祥的地方——康巴地区广泛流传一首谚语:“每一个康巴人嘴里,都有一部《格萨尔》”。在康区,《格萨尔》不仅以说唱形式存在,还与藏族民间文化的诸多形式——藏戏、舞蹈、寺院羌姆、民歌以及雕刻、绘画等等紧密相连,形成了康巴文化中独特而亮丽的格萨尔文化。  相似文献   

17.
时装之美是一种组合之美。单独一件服装,单独一种颜色无所谓美或不美。服装与服装之间,服装与饰件之间,服饰与入之间——服饰与人的容貌体态风度,  相似文献   

18.
理塘是康巴藏区的中心,海拔4000多米,是人类聚居地海拔最高的地方,有“世界高城”的美称。这里一年一度的赛马会是康巴藏区的大事,草原上的人们携家带口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这个盛会,而盛会上最亮丽的色彩与风景,当属那些缤纷如云、身着全套节日盛装的藏族少女。  相似文献   

19.
王盈  班晓青  常雪梅 《魅力中国》2014,(13):120-120
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有精神文明的含艾,是一种社会成员普遍心理情感和民族精神实质的文化形态。藏族服饰文化,是盛开在雪城高原的一朵奇葩。一方面体现了藏族人民历经数千年在青藏高原上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的物质文化.另一方面也灌注了藏族宗教的深刻精髓以及藏族人民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向往。本文根据藏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基本特征.从服饰色彩、服饰的图案纹样、服饰的佩饰以及服饰中数字的广泛运用几个方面.来探讨藏族服饰文化内涵的基本特征及其所体现出的理念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藏族是一个跨界名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境内,居住地域十分广泛,包括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占中国全境总面具的四分一。还有一部分居住在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家。境外的人口大概有十万人。藏族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古老而丰富的文化背景。其中羌姆流行于藏传佛教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教舞蹈之一。“羌姆”本以为“跳舞”,以民间舞蹈“桌”相对应,随着历史的发展,藏传佛教逐渐在多个民族中流传开来,羌姆也于文化和地域不同而产生了很多称谓,如满族称为“跳布杂”,蒙族称为“查玛”、“布杂”,甘青等地称作“欠”,卫藏地区称为“羌姆”,康巴地区称为“巴羌”、内地称之为“打鬼”,而寺院的僧侣则多以“多吉嘎尔羌姆”称之。羌姆是一种藏传佛教的大型法事活动,包含了丰富的宗教奥义和复杂多变的动态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