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刘珠凤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4):61-63
《美狄亚》对人物心理的描写,细腻生动,展现了灵魂的冲突,形成巨大的悲剧艺术效果。《氓》以含蓄的手法处理人物心理活动,而更为关注社会伦理问题。中西两种文学的不同特质,源自不同的文化土壤。西方文学侧重文学的审美艺术效果,而中国文学则侧重伦理道德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王茜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6):105-106
本文通过对区域文学和地域文学的区分,揭开以《湖北文学史》为代表的地方文学史编撰中由于二者混淆所带来的问题。然后对今后地方文学史的编撰提供一些参考意见:秉承地域独特的精神传统并将其贯穿始终,以大文化的视野,接纳异文化辐射的同时,把宗教文化也纳入其中,将最能表现地域特色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事实进行梳理,并理清其发展的脉络和线索。 相似文献
5.
穆海博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8(3):108-109,119
《圣经》具有独特性,首先表现在写作时间、不同作者、写作地点、不同文字等;其次表现为翻译版本多、发行量大;其三表现在经久不衰和不断遭受改动上。《圣经》的文字价值有四:第一,文字的准确性堪称楷模;第二,问题的多样性灿烂夺目;第三,对其它文献的影响历史深远;第四,对英语学习者拓展背景知识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6.
陈习芝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5):62-63,88
英国作家赫德森在《绿色大厦》中,以大自然为审美对象,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塑造半鸟半人的自然之子里玛的形象,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研究《绿色大厦》关注"自然"的主题,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慧源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2):121-122
二战后,美国文坛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犹太裔作家,形成了群星璀璨的局面,如伯纳德·马拉默德等在当代文坛举足轻重的人物。菲利浦·罗斯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犹太文学热潮中崛起的新一代犹太作家的杰出代表。本文试以马拉默德的《基辅怨》和菲利浦·罗斯的《犹太人的改宗》为例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犹太文学的发展变化并阐述犹太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芮雪梅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6)
作为文学的一种新形式,口语体文学以其鲜明的语言特色吸引了读者的目光,翻译口语体文学也成为翻译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施咸荣翻译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尽量保存原文的语言特色,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对当时中国文坛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大公报·文学副刊》始终关注着欧美文学,其文论与20世纪初期的影响研究有着密切联系:阐述歌德对中国文学的接受,属于典型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谈论浪漫主义的得失,是为了揭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失范。由此可见,《大公报·文学副刊》关注别国文学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中国文学自身,这些内容对后世比较文学的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利华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109-110,120
本文主要运用文学文体学的方法,从语音、词汇和语法层面详细分析了济慈《秋颂》的文体特色,以及它们所体现的该诗的音美、主题和美学思想等,从而证实文学文体学是分析和鉴赏诗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内涵和美学价值,挖掘作者的语用意图和语用效果,以便达到诗歌鉴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李荣先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Z4)
进入新时期以来,赵树理——这位现当代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大师日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由他的创作所承载的为占中国人口最广大多数的农民真诚写作的文学精神也在随着时光消蚀。本文试图通过对赵树理文学精神的解读唤起当前作家对现阶段农村生活和农民生命状态的关注,更盼望着农村题材小说创作能够迎来又一个春天。 相似文献
12.
黄冬梅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195-196
黑人文学《根》通过描述一个黑人家族七代人争取自由和平等的渴望和努力,强调了民族传统和文化对人的精神价值塑造的重要意义,也鼓励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民族发扬传统美德,努力拼搏,以强健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13.
郑贤军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6)
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研究《美国的悲剧》,可以看出美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忽略了社会贫富悬殊、道德沦丧等问题,最终造成了"美国的悲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潘程环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56-58,64
《孽海花》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作品在"历史小说"、"政治小说"、"谴责小说"甚至"狭邪小说"的层次上被接受。分析《孽海花》文本体现出历史性和政治性的高度融合和其广为流传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明代广东诗人邝露的作品《赤雅》,其主体是先秦至明代中原各史书所载南方各族神话、传说、故事以及与南方民族风物相关的中原古籍及名士的诗词、典故、题词、摩崖石刻、引言和邝露个人受广西壮瑶民族风情激发而创作的散文、诗词,它是古代壮瑶等南方民族民间文学之集大成,在中原产生不小影响,说明民族文学具有很强的辐射力。此书又是民族文学与汉文学之合璧,足见我国南方各民族间关系之密切。《赤雅》的生命意识和"环奇藻丽"的风格,就有着南方少数民族民间神话、传说、故事深刻的烙印。在这里,民族文学与汉文学水乳交融的关系又一次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6.
洪升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1(2):51-55
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中处于承上启下、破旧立新的关键阶段,对外刊物是1949—1956年中国政府对外宣传的重要形式,而《人民中国》(英文版)是新中国首份对外宣传刊物,也是新中国对外宣传的主力刊物。该文就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研究的现状、对外刊物宣传研究的现状以及《人民中国》(英文版)研究现状等,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期,中国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登上了历史舞台,与此同时《大公报·文学副刊》也进入了大众视野。本文通过梳理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过程以及《大公报·文学副刊》的创办经历,阐释了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大公报·文学副刊》对当下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夏侯勤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2):43-46
《家庭制造》是伊恩·麦克尤恩的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中反响最为热烈的一部作品。该作品主人公我屡屡突破道德禁忌,令人心悸地上演了一部道德滑坡与伦理缺失的成长迷误剧。从文学伦理学的批评视角分析少年主人公我因身处混沌伦理环境招致其伦理身份困惑,从而引发伦理意识蒙昧直至导致畸形伦理选择,同时解析作品的反成长书写策略强化了作品创作旨向,以此剥离出作品的伦理旨向,有助于读者充分领略作品的文学教诲功能。 相似文献
19.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0)
《美国文学简史》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文学涵养和人文素养为目标,着重介绍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重要哲学思潮及应运而生的作家作品,旨在让学生通过对原著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对美国文学主要体裁的特征、美国文学各主要历史发展时期的文学特征有一个概观了解。通过在课堂教学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文学课程发挥其作用,成为提高学生理解与欣赏英语文学语言的渠道,从而使学生养成对英语的敏感性,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