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陌生化理论对翻译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文章运用陌生化理论,对旅游口译中的旅游解说、民俗和菜单名的“陌生化”翻译现象进行分析,指出在旅游口译中,译者借助于“杂合化”的翻译策略,达到“陌生化”翻译的效果,使游客产生新奇感,并延长审美过程,丰富和发展汉语,并且有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相似文献   

2.
从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角度对新诗的创作进行评价,将诗歌的创作分为四个方面的“陌生化”:即形式的陌生化,语言的陌生化,生活的陌生化和对事物本质的艺术直觉的把握。认为真正的诗歌的陌生化是一种熟悉的陌生,而不是晦涩难懂。第一重陌生化是不可缺少的,第二重陌生化是技术,第三重陌生化是灵感,而第四重陌生化是灵魂。最好的诗歌是四种陌生化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众多文艺理论家和文学史家都只从文学的艺术审美形式方面理解“文学的自觉”,造成了文学理论和对文学创作实践的评价相脱节的理论误区。本文从文学表现时代生活、作家个人独特情感出发,以文学的人文关怀作为终极意义,提出“文学的自觉”应该包含文学内容的自觉,而不是单纯的“为艺术而艺术”  相似文献   

4.
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种非常重要、有着强大生命力的文学体裁。然而随着新诗的出现和不断演进,诗歌发展到当代,却并没有像其他文学形式一样日臻成熟,而是逐渐走向边缘化、陌生化。这里,本文主要从当代诗歌“懂与不懂”及诗歌到底是以诗人为中心,还是以读者为中心两个方面,对当代诗歌的处境及其解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重要理论之一,强调文学诗性的复归和感性之维的审美蕴涵,以及审美的主体接受。在新闻创作中,陌生化手法对于形成创新意识,运用多元表现形式,发挥媒介的本职社会功能,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陌生化理论过度强调艺术形式,这也使得一些新闻创作者因为对陌生化的片面认识而追求纯粹形式上的陌生化,而这则有可能背离陌生化诗学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社会现实的感知,对新文学界现状的认识及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成仿吾经历了从科学兴国到文学救国,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进而投身革命教育工作由文学家转向为革命家的历程。其文学观念由“自我”转向“社会”,由“启蒙”转向“革命”,表现出文学“为人生”与“为艺术”,文学“为革命”,文学“为民族解放事业”的转向。成仿吾文学观念在不同阶段的转向具有内在一致性,对严峻的革命现实的忧患意识与关怀意识统一于转向的各个时期。其转向在深层次上体现的是五四知识分子面对现实苦难的本能选择,反映的是一代知识分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学基本路向的认识与思考。以成仿吾为代表的五四知识分子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国家命运相结合,以社会需求为首要,赋予文学新的使命。  相似文献   

7.
发生在2005年到2006年的文艺界关于“重新界定文学本质”的论争,有着深厚的历史、时代、文化背景。论争的焦点集中在文学的“审美”与“意识形态”属性上,这次论争无疑会给当下社会文化转型语境中“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深化带来很好的启发,并势必对中国文艺理论界发生重大影响,预示着文艺理论多元化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8.
灾变,不仅在毁灭着人类的生命财产,而且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老子“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的哲理,已越来越为民众所接受.固然面对频发的自然巨灾及人为事故,人类往往无法摆脱困境,但我们还不致在灾难面前束手待毙.灾害属于自然的一种“声音”,人类有责任去认真倾听!研究灾难,宣传灾情,旨在告诫国民要有深度忧患意识,从而更好地去战胜它.这无疑是中国新世纪安全减灾战略的科普主题.作为一种建言:我们认为中国新世纪国民安全文化素质的培养呼唤灾害文学.”翻遍多部文学典集,发现都没有“灾害文学”这一条目.也可能我们的理论家认为它太恐怖,与文学的美好相去甚远;或认为其内涵就整个社会而言太小,还不足以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出现.我们则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社会实际生活的变化及存在,灾害文学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现实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巴尔扎克、果戈理、肖洛霍夫、老舍等,都可称为是世界著名的现实主义表现大师.文学是为现实服务的.且不论灾害机理的科学性如何用文学来描述,仅仅说灾害社会学、灾害伦理学、灾害法学、灾害心理学等一系列专题单靠理论  相似文献   

9.
《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的代表作,因其从孩子的眼光透视成人世界,而享有盛誉。2015年,由马克·奥斯本执导的改编奇幻动画电影《小王子》再次掀起了文学热,将文本浓缩成电影表现出艺术的"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在文艺学界颇具学术价值,"陌生化"既是一种艺术手段,又是一种艺术效果,同时具有创造性。本文以"陌生化"理论为基础,在主题创作、意象视觉等方面,探寻《小王子》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后是如何营构陌生化氛围的。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前期,西方文论的视角开始从“作者中心”逐渐向“读者中心”转换,尝试着从读者理解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文学。而中国早在春秋列国时期,在文论中就已经出现了以读者为中心的倾向,对《诗经》“断章取义”的接受观念就是这一倾向的集中体现。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古代“断章取义”这一文艺接受观念的起因及特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文学是人类满足精神需要的一种生存方式。在非文学类专业中开设文学艺术类课程,能帮助大学生加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开阔视野,提升人格,培养人文素质,提高生存质量。讲授文学艺术类课程,教师要力求寻求与学生交流的切合点,传道、授业、解惑,在文学知识的传授与人文精神的传承方面,让学生有所悟,有所得。  相似文献   

12.
创造社作为留学生学社团,具有双重的局卟人(边缘人)身份。这导致了一种“局外人情结”。创造社成员弃“实学”从“学”,同学研究会等的论战,后期“转向”“革命学”都有这一因素的作用。这对其学思想和艺术生命,对坛的格局,新学的发畏与演进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经典意义在于阐发了丰富的文艺理论,内容包括革命文艺与社会政治革命的关系;文艺的人性与阶级性,文艺与广大人民大众的关系;文艺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文学艺术家的立场、态度与世界观;文艺作品的创作方法和创作过程;文艺的内容与形式、风格与流派;文艺的普及与提高;文艺的民族形式及发展创新;文艺批评及其政治与艺术标准等。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许多基本论点对当代文艺工作仍有指导意义;应对这些论点加以改进和完善以建构起新时代的文艺理论。  相似文献   

14.
陌生化是艺术语言的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陌生化”是艺术语言的特质。艺术语言陌生化并不是文学家的故弄玄虚,而是由文学艺术活动的本质决定的,它既是诗人和文学家的审美追求和选择,也是读者的审美要求和需要。要实现陌生化,就必须大胆颠覆习惯性的用语方式,创造性地赋予语言以新鲜感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15.
"美育"在中国的学校教育中不被重视,却在另外的地方兴旺发达。"文学艺术"一直发挥美育的效应。"文学艺术"不以教育为主要目的,但它一直以"情感教育"的方式表达"美育"的意义和价值。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可以视为"情感教育"的一份个案。福楼拜关注的"情感教育",主要是人的内心深处的"激情"。  相似文献   

16.
张志公先生是我国的语言和语文教育家,在语文教学改革方面,他历来主张教材改革要同现代化接轨。这种“接轨论”对我国现在及今后的语文教材改革具有浣的指导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张先生的观点进行了探讨:一、从张先生非常重视文学教育,主张编写文学读本的角度,探讨了“接轨论”的第一指导意义:文学教育是语文教学与接轨的最重要途径;二、从张先生强调教材编写,要“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依归”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学中的媒妁形象以强烈的感情色彩、鲜明的美丑对比和浪漫的多变的形象类型等美学特征,在中国学形象的画廊中独树一帜。其审美意义在于:它是我们认识封建时代被当时社会化所忽略了的女性生活的“窗口”;也是封建时代长期被压抑的女性发泄不满情绪和表达对幸福美满婚姻向往的载体;媒妁活动的程式化、游戏化、艺术化的发展过程,为我们研究生活和艺术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18.
《人民文学》是中国作协的机关刊物,是新中国第一本全国性大型文学期刊,从创刊的那一天起,就在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我国当代文学史和期刊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其题头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新时期《人民文学》的四点主要编辑思想。  相似文献   

19.
文学课教学中的审美人生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其终极目标不在于培养审美兴趣与审美能力,而在于培养审美人生观。这与文学自身的特性及文学鉴赏的要求有关。在文学课教学中落实审美人生教育应抓住作品的生命意识,强化情感体验,将审美与育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现实生活中的丑在艺术作品中得以表现,这种表现是丰富多元的,并形成艺术美的元素.艺术家凭借对世界的观察和对人生的体悟,融入了不同寻常的审美理念,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来完成对丑的刻画或改造,产生了难能可贵的美学价值.丑丰富了艺术的内涵,展现了审美的张力,在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蕴含着丰富深厚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