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对促进经济发展、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跨国并购是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主要方式之一。对目标企业的估价是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首要步骤和关键环节。基于民营企业特点和海外并购现状的分析,重点研究民营企业海外并购估价风险,从而提出审计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营企业联合本土PE基金公司进行海外并购是一种创新的并购模式,这种并购模式不仅能够有效解决我国民营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时融资困难的问题,而且还能有效规避海外并购风险,提高海外并购的成功率,加快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正>民营企业并购是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段。然而,并购过程涉及诸多风险,如经营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等,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和规避这些风险,将会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和规避民营企业在并购过程中的风险,是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必须面对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向平  孔杰 《经济管理》2008,(2):57-63
近年来,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活动日趋活跃.并购主体多数是我国的龙头企业,且以国有企业为主,但民营企业开始崭露头角,跨国并购的主要动因来自企业内部,区位选择呈现明显的资源、技术导向和市场导向。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总规模将迅速扩大,“国家领军型”企业将成为跨国并购的主角。但是.短期内“纯市场”型的跨国并购不会全面爆发。我国企业应该加强风险管理,重点化解国际政治风险、企业规模风险与公司治理风险和市场风险。  相似文献   

5.
基于融资优序理论,文章构建了民营企业海外并购融资创新"I-A-I"模式:内部资本市场融资(I)—战略联盟融资(A)—金融创新(I)。实务证据显示:民营企业海外并购存在显著的融资约束与融资风险;集团化运作及境外上市更有利于民营企业海外并购实施内部资本市场融资;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战略联盟融资伙伴中债务型多于股权型,并购贷款是民营企业海外并购债务型融资的主要类型,国外同行、国外PE更愿意成为民营企业海外并购股权型融资伙伴;民营企业海外并购金融创新包括参与主体创新、融资方式创新、交易方式创新、契约条款创新和风险控制创新,并购上市公司、银团贷款、分步收购、新股预约权、目标企业破产等金融创新方式已被广泛使用,并购基金、优先股、股权—现金互换、价格调减机制、并购保证保险等金融创新方式尚待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6.
金燕  丁一平 《经贸实践》2005,(11):40-4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突破行业、所有制和地域限制进行大规模的并购扩张活动。但相当多的企业在并购后,没有实现当初的既定目标,而陷入了经营困境之中,尤其是企业文化相差较大的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对民营企业而言,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文化冲突,必将成为他们不容回避又直接贸易法忽视的挑战,成为并购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一、企业并购之风险分析 企业并购是一种高风险经营活动,风险贯穿于整个并购活动的始终。如企业并购的营运风险、信息风险、体制风险、法律风险和反收购风险等。要时刻注意分析并购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从而采取相应措施,使企业并购过程中的风险降至最低。据统计,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1年之间,沪深两市所有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越来越完善的市场经济,并购被人们重视起来。由于企业并购是高风险经营活动,风险贯穿于整个并购活动的始终。本文就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成因进行了研究,同时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此减轻财务风险,从而提高企业并购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9.
胡霞 《经济与管理》2006,20(3):73-75
企业并购是风险较大的经营活动,风险贯穿于整个并购活动的始终,其中财务风险是企业并购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应针对企业并购过程中财务风险的成因,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以降低并购风险,提高企业并购活动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世界市场息息相关,海外并购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方式,越来越受到民营企业的青睐。在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国门的过程中,成功或失败与融资有着重要关联,而资金之于每个民营企业都是稀缺资源,如何有效地进行融资就成为民营企业重要的基本活动。融资问题一向是我国民营企业的难题,加上海外并购通常需要庞大的的资金量,这个问题就更严重了。本文将对我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融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针对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融资困难,着重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楼德华 《时代经贸》2006,4(12):95-96
私营企业是一个重要而庞大的经济群体,爱其所处环境的影响,面临着不同的控制风险。有效的评估私营企业的控制风险,有助于加强对它们的管理控制。  相似文献   

12.
常岚 《经济研究导刊》2013,(35):221-222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企业财务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生存、发展和盈利就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科学地进行资本运营,而这一切都需要强化财务管理。企业财务管理如何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管理目标、融资内容、资本结构、风险管理方法、财务分析以及分配方式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调控,越来越引起企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examines enterprise performance in Russian oil companies between 1992 and 2012. The analysis is based upon longitudinal trend output data, and distinguishes between four different types of owners – outsider private, insider private, federal state and regional state. In comparison with previous studies which considered just 1999–2004, and identified outsider private companies as the best performers, this article finds that over the longer period 1992–2012 federal state and insider private-owned companies actually performed best. The explanation for this relates to institutions and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4.
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根据财政部等四部委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从五个方面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以及内容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透过社会企业概念与运作型态的分析,提升企业型基金会在社会企业方案推动成效和社会影响性。研究发现中华电信基金会采取社会企业方案的宗旨,在于缩短社会数字落差、协助传统文化产业、耕耘小区生活等,所有项目的规划和执行皆以永续经营为主轴。在中华电信基金会仅两、三年的运作之后,当社会大秉听到“数字好厝边”就是中华电信关怀偏乡地区的数字培力;而中华电信基金会的社会企业方案,具体产生封社会良性的影响与善尽企业社会责任,也可成为企业型基金会在推动社会企业时的参考范例。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20年来,民营企业迅速成长起来,但我国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生命周期短的问题,一般35年一个民营企业就会走向灭亡。为此我们不得不思考,什么是民营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如何保持民营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7.
季剑军 《时代经贸》2006,4(12):22-23
虚拟企业的出现是新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新经济下技术更新速度加快,企业竞争空前激烈,企业单枪匹马地参与竞争收益有限,风险无限。虚拟企业通过准一体化的形式发挥企业和市场的优势,充分利用企业自身的优势资源,开发企业外部资源共同获益。现阶段我们应该充分了解虚拟企业的运作模式及虚拟企业的经济意义,研究了新经济下我国企业虚拟化经营的可能方式及其对我国企业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本文章通过考察企业集群竞争优势产生的机理,以湖北省为例分析了民营企业集群化发展的优势及劣势,借鉴意大利中小企业集群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营企业集群发展经验,以湖北省为例指出民营企业集群化发展的路径是:大力培育和激发民众强烈的致富欲望和自主创业精神;提高产业集中度;建立有利于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投融资体制;大力支持技术创新;引导建立行业自律性组织和完善产业链条。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民营企业与银行之间的松散割裂型银企关系现状使得民营企业面临严重的融资难问题.在转轨经济时期,民营企业与银行构建新型紧密型银企关系是最适合的选择.民营大企业可以和银行建立关系型合作关系.民营中小企业可以实施主办银行制度.民营企业与银行紧密型银企关系的建立离不开银行和企业各自的改革和努力,也离不开信用制度的完善和政府政策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rationalizes public enterprise by analyzing the constitutional choice between private and public ownership of production arrangements. Arguing that results depend on who does the choosing, the article compares choices by self-governing citizens with choices by self-directed governmental officials. The resulting institutional theory identifies four conditions that cause citizens to favor public over private ownership. None of the conditions refers to the standard concept of economic efficiency, which guides most economic comparisons of public and private enterpri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