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姜西荣 《西部大开发》2010,(9):40-40,68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充分说明爱美是人的天性。追求美也是人们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种需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领悟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我觉得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该主动渗透美育。通过各种方法和教学手段让课文中的形象活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使学生对祖国壮丽山川景物和人物的美好品质由衷赞叹,对美好纯洁的事物有所追求,对丑恶、腐朽的势力进行揭露和鞭挞。用语文教材中关的因素教育学生,使他们学会在生活中感受美、欣赏美,进而在生活中创造美,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成为既会感悟美,又会创造美的新时代小公民。  相似文献   

2.
钟如平 《魅力中国》2013,(32):378-378,370
语文教学改革的紧迫任务是追求素质教育的目标。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在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充分的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的素质教育应是:学生在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还要接受知识的传授、道德的培养和美育的渗透。本文在对美育与教育、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的理解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中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实际,从“语言美”、“情节美”、“形象美”、“感情美”、“意境美”、“蕴含美”、“自然美”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的方法”。文章力求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正确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挖掘、去采撷、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引导学生在美的探求中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并激起他们对于丑的憎恶,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人格。  相似文献   

3.
董俊霞 《魅力中国》2011,(12):335-335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审美观点与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对学生加强审美教育的过程中,语文教学是一个重要阵地.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作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观察方法,表现技巧的训练,而且要加强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的培养,以发展他们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王俊丽 《魅力中国》2010,(10):201-201
语文教师应该把语文看作美的载体,把语文看作一个美的系统的存在,引导学生去感受美、理解美、发现美,从审美感知中获得美感,获取知识,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5.
姚锐 《理论观察》2002,(4):113-114
审美教育就是美育,它是指人们的审美修养和情感所进行的教育,美育对于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它能使学生提高辨别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自觉抵制和消除各种精神污染,从而主动吸收和接受各种高雅优美的精神营养,成为内心世界丰富而品格高尚的人。 美育虽然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但在语文科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因此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向学生传授美学知识、传授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之学会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使它们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素乔 《魅力中国》2010,(18):83-83
语文教材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审美素质教育内容,这就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进行美育,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美、展示美、理解美、塑造美、表达美。  相似文献   

7.
学校要教人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让世界之美创造出人本身之关。生活离不开关,语文教育更离不开关育。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里面关的因素,运用各种有限的教学用具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欣赏、理解、描绘、创作美,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8.
刘占平 《魅力中国》2011,(9):136-136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学生从文学作品所塑造的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中去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9.
陈天信 《西部大开发》2009,(12):141-141
古诗词教学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册都安排相当数量的古诗词,这些诗词既是我国古代的诗词名篇,又有符合小学教学特点的朗朗佳作。让学生学习、吟诵这些优秀诗词名篇,不仅是为了让学生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常识和。悠久历史,更是逐渐的培养学生感受古诗词之中的意境之美,提高他们的审美塑美能力。  相似文献   

10.
陈建好 《魅力中国》2010,(18):122-122
语文课堂呼唤感性。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语文的美呢?一、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二、读写结合,帮助学生感悟;三、引领学生感悟语文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冯玉芳 《魅力中国》2010,(30):63-63
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像诗一样美,就会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美的享受,学习到语文中的美。这样,学生定然会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语文,乐干学习语文,从而达到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桑蕴 《魅力中国》2008,(2):97-97
许多学生不愿学语文,对语文课不是“心驰神往”,而是“恹恹欲睡”,关键是他们对语文没有兴趣。因些,教师应该改变过去那种把学生当成知识容器,填鸭式地向他们灌输在他们眼中枯燥无味的字词的说教式的讲解课文的教学方法。所以从各方面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下面谈谈我在这方面的粗浅认识和做法。  相似文献   

13.
周萍莉 《魅力中国》2011,(3):175-175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它通过语言文字反映生活,具有陶冶学生’眭情的教育作用。语文课的课堂效果最终要靠教师的语言表达来实现,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蕴含的美的因素,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  相似文献   

14.
马敏 《魅力中国》2014,(21):128-128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主要目标,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这一目标的实现既需要各门学科自身局部性作用的发挥,也需要各门学科之间在密切联系与配合基础之上的整合性作用的施展。新课程标准指出:“以融合学科教学的方式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具体到语文教学与美术教学中,我认为语文教学要用“美术美”吸引学生,美术语言形象性的渗透,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进而调动学生的身心,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和语言素养;美术教学要用“文字美”引导学生,语文文本内涵性的介入,让美术教学变得内容充实、内涵丰富,帮助学生养成欣赏和创作美术作品更深程度的思想性和更加多元和丰富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有着很大的优势,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细心地引导学生,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在课堂教学的挑战创新中得到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6.
和谐中国需要和谐人才,和谐人才需要和谐语文,和谐语文需要语文教学追求和谐。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柏拉图以为协调就是美,反之就是不美。在语文教学中,应创设和谐的美的氛围,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的美。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追求和谐的。  相似文献   

17.
贾利娟 《魅力中国》2014,(15):208-208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语文教师应以教材为本,深入挖掘文本潜在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从而提高语文审美能力,让学生更深入的感受生活,构建学生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8.
刘芳辉 《魅力中国》2014,(8):217-217
当今学校教育肩负了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需要培养出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充分发展的一代新人。学生学习的性质也应当由转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新性。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习语言,又学习文化和科技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不仅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学法,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如何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现结合本人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程为华 《魅力中国》2013,(5):118-118
学校不仅教书,更重要是育人。课堂又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又是知识传授者,还是学生们的榜样者,自己的思想和举止就会呈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产生着直接的、广泛的和深刻的影响。科科都要渗透德育教育,语文教学更为突出,从中能让学生时刻从精美的语句中陶冶情操感受祖国山山水水的美,体会祖国文化的内涵美,课课有美德,时时有教育。语文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孙文娟 《魅力中国》2012,(35):134-134
语文教师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的道德情操、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如何通过语文教学把爱国主义、集体荣誉感、是非善恶的分辨等“德与美”的理念,转化为大量的生动感人的形象,潜移默化地融进一个个具体有效的教学环节中,教人做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