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15年来是什么力量启动了中国经济特区的高速发展?这种启动力量现在是否还存在?15年后的今天中国经济特区继续稳定向前发展的推动力又是什么?如何培植这种推动力?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一探讨。 一、特区发展的初始启动机制及其转换 中国在改革开放伊始就宣布建立经济特区,以使特区成为改革的“窗口”、对外联系的“桥梁”、出口创汇的“基地”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这是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向前发展的战略举措。现在看来,经济特区的发展主要依托了两大优势:一是政策优势,二是地理区位优势。这两种或人为或历史赋予的优势是启动我国经济特区初始发展的动力源泉。其中政策优势是主要的,而地理优势则只有在政策优势的驱动和配合下才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7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实施沿海开放战略.沿海地区从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的建立,拉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序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是的开放体系.80年代末,随着边境贸易的发展,又实施了沿边开放战略,构筑了沿边开放的布局.沿海开放是前提,是条件,沿边开放是深化,是发展,两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但是,对外开放发展的还不完善、还不平衡,特别是沿边开放实施的较晚,存在着缺欠和不足.为了弄清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区别,扩大和完善我国对外开放事业,我们从开放的目的、作用、对象、布局、条件、形式以及政策导方面做以比较.目的与…  相似文献   

3.
在全国实行方位开放的条件下,在全国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体系”过程中,经济特区的特殊政策淡化了,与内陆地区的政策落差缩小了,海南经济特区还有什么“特”?海南应如何进一步在“特”字上作文章?这是海南人民普遍关注的问题。现就这两个问题谈谈个人的认识和建议。 一,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即将让位于先行作用、示范作用和桥梁作用。首先必须认识到,我国对外开放,从对沿海地区的开放和创办经济特区到现在实行全方位开放,从对地区  相似文献   

4.
一 经济特区建立自由贸易区问题的提出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先后建立了五个经济特区。这些特区自身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全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带头作用;在借鉴、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起到了吸收、消化、实验、运用、推广的作用。这是经济特区在我国特殊的历史发展时期的特殊使命,由此,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实验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各种经济改革方案,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  相似文献   

5.
通过经济特区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的成功经验。新疆具有设立经济特区最重要的地理优势,面临发展外向型经济前所未有的国内外环境条件,因此,应尽快实施经济特区带动地方经济与贸易持续快速发展的措施。本文结合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现实条件与可能,提出建立阿拉山口边境贸易区、新疆喀什边境经济合作区和设立乌鲁木齐保税区的设想。  相似文献   

6.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方针。由此,经济特区的建立,拉开了中国对外开放历史的一幕。30年间,经济特区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同时也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经验。本文对于理论界关于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发展问题的研究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将研究的主要侧重点概括为六个方面,并给出了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设立经济特区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对外开放方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方针。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4个经济特区以及以后的海南经济特区的设立,正是这一政策的具体体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特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环境中,经济特区的建设与发展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方向;二是起步晚。我国设立经济特区与世界上大多数经济特区相比已经晚了许多,与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经济特区相比则晚了几百年;三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上,经济特区本身的内涵就具有市场经济性质。这样,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碰撞显得特别明  相似文献   

8.
苟利军 《中国经贸》2007,(10):66-66
中国政府继上世纪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浦东新区之后,在新世纪新阶段,把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全国总体战略布局,要求滨海新区在推进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促进东中西互动和全国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我国政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9.
在改革开放30年的前夕,四个新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相继设立已在中国东、中、西部完成布局,表明新一轮区域改革试验已开始发力。这一轮改革试验区的创建,其模式、宗旨和目标,与20多年前建立经济特区有很大不同,它们将起到的作用和发挥的功能,也有别于传统经济特区。  相似文献   

10.
《中国集体经济》2008,(2):47-47
在改革开放30年的前夕,四个新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相继设立已在中国东、中、西部完成布局,表明新一轮区域改革试验已开始发力。这一轮改革试验区的创建,其模式、宗旨和目标,与20多年前建立经济特区有很大不同,它们将起到的作用和发挥的功能,也有别于传统经济特区。  相似文献   

11.
<正> 早在1988年6月,邓小平同志就讲过,现在有一个香港,我们在内地还要造几个“香港”。所谓香港就是指自由港或经济特区。现在,已是该在内陆地区开辟经济特区的时候了!本文拟就开辟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经济特区作初步研究。 一、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 1、我国国土面积巨大、地域辽阔,内陆地区人口和土地在全国都占有很大比重。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全国政治经济的全局,创办内陆经济特区可以有效地缩小内地与沿海正在迅速扩大的发展差距,对全国经济均衡发展和良性循环起着重要作用。应该允许在内地条件最优越的地区率先创办内陆经济特区。而比较来说,长江中游地区在我国内陆地区中属条件最优越的区域。 2、在沿江开发开放战略中,中游沿岸地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如何有效地实施沿江开发开放战略,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开辟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经济特区是可供选择的最佳方案。 3、实施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经济特区下发计划,可以缩小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是一条正确解决地区差距的有效措施,可以推动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4、长江中游地区位于上海浦东以及长江三角洲以西、三峡工程坝址以及长江上游地区以东,客观上理应成为二者之间联系的纽带。但如何  相似文献   

12.
<正> 作为我国经济特区发展所采取的一种新形式,上海、深圳、天津的保税区已在建设中,广州保税区也在争取筹备中。保税区有何特点?其功能与现有的经济特区有何不同?保税区应采取什么模式?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正在建设或筹备建设中的保税区,无疑是有意义的。一、保税区的概念保税区是经济特区的一种形式,与我国现有的经济特区相比,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首先,保税区是采取保税的办法,根据保税原则设置的特殊经济区域。“保税”主要是指在进口货物出售以前保留关税  相似文献   

13.
罗木生 《特区经济》1994,(10):17-18,21
<正> 广东改革开放15年,同时也是经济特区诞生和成长的15年.15年来,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充分显示了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排头兵”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对广东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最近,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指出:“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变.要把发展经济特区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学习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回顾经济特区的建设成就及其对广东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作用,对我们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发挥经济特区的优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运用国家赋予的特殊政策,发挥毗临国际市场的优势,大力引进利用外资,使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复关”的临近,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已逐渐消失,有关经济特区的未来作用和出路出现了不确定性,议论中既有要求再造经济特区政策优势的呼声,又有经济特区将不再“特”的断言。 笔者认为,经济特区的未来作用和出路的不确定性来源于经济特区的原有规范与经济特区发展面临的新约束之间的冲突。为此,经济特区需要根据国际惯例和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格局重新规范自己,选择适合新形势和自身特点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代明 《特区经济》2007,226(11):13-14
<正>经济特区向何处去?十七大报告给有答案: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这是报告在精辟论述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之后,明确将特区使命与这一"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联系起来。其中既肯定了经济特区在过去改革开放中  相似文献   

16.
在全方位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特区的地位、作用和发展方向问题被重新提出来了;有的认为"特区不特"、"正面临名存实亡的危机",甚至经济特区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也被提出来了。本文仅就此发表几点不成熟的看法。特殊的共同需要有人认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就是经济特区的衰落与消亡。殊不知,经济特区恰恰是在  相似文献   

17.
<正>“三资”企业占有较大比重,这是我国五大经济特区共有的特征之一。而“三资”企业的发展,不仅要求经济特区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而且推动了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一、“三资”企业对特区体制环境的要求 经济特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建立“三资”企业,必须有能够吸引外商的良好投资环境。为保证外商获得正常的利润,减少投资风险,除具备良好的自然条件、给予“三资”企业特殊的优惠政策待遇和可靠的法律保障外,还必须使外商能够获得以市场手段配置资源的条件。具体说来,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要通过市场途径解决,即企业所需要的原材料、机器设备、厂房地皮、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能够在市场上及时地购买到,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能够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上卖掉;企业扩大生产规极时,各种追加的生产要素也能够从市场获得;企业即使因市场竞争失败而破产倒闭,也是依市场手段对企业资产进行评估以清偿债务。 简而言之,经济特区“三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与市场息息相关,这对特区的经济体制建设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二、特区的“三资”企业是市场主体  相似文献   

18.
<正>1990年4月18日,当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时,香港媒体普遍认为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在整个改革开放布局上的一次战略重点转移,即从珠江三角洲转移到长江三角洲。这一战略决策深深地震撼了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天之骄子的深圳,深圳同上海浦东相比还有没有优势?它们各自的战略目标及发展前景将怎样?本文拟对上述问题发表一点浅见,供对这个问题进行比较研究时参考。 一、地理、地缘优势的比较分析 地理、地缘优势关系到一个开发区发展空间、发展环境、发展依托以及发展前景等方面的情况,是对经济特区进行比较研究时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浦东新区是位于黄浦江以东、长江口西南、紧靠上海市区的一块三角形地区,面积522平方公里,人口143万。浦东新区濒临东海,面对太平洋,扼长江而贯通大陆中部,处于中国“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的交汇处,与上海市中心外滩隔江相望。  相似文献   

19.
<正>深圳特区、浦东新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先后建立起来的具有代表性的经济特区和开发区,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抹煞的作用。1980年建立的深圳特区,作为中国区域改革的拓荒者,首先引领了中国经济的发展。199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开发开放浦东,作为我国区域改革的攻坚者,浦东新区一跃  相似文献   

20.
钟坚 《特区经济》1997,(1):9-12
<正> 我国经济特区如何适应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从现实出发,利用发挥比较优势,加快转型和升级,寻求新的突破和新的发展,这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 一、顺应和发挥后发优势 “经济特区”的称谓是我国的首创,因为在我国建立经济特区之前,世界上还没有这种叫法。然而,经济特区的问世,却已有大约百年的历史,尤其是本世纪60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至今风靡不衰,成为本世纪最引人瞩目的经济现象之一。首先,经济特区的发展已超越自然地域范围的限制,它已从西欧扩展到世界五大洲,除大洋洲外,亚、非、欧都各有100个以上各种类型的经济特区。其次,经济特区的发展已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无论是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还是准工业化国家,抑或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都辟有经济特区。再次,经济特区已超越社会经济制度的限制,无论带有浓厚前资本主义色彩的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抑或社会主义国家,也都相继兴办了各类经济特区。 我国的经济特区,在世界经济特区发展史上还属“小字辈”,它与最早出现的自由港、自由贸易区一类经济性特区相比,设区时间相差七个多世纪;与第一代出口加工区的诞生时间相比,迟了20年以上;与一些综合性特区的问世相比,也迟了十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