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学者对金融支农理论的研究,采用灰色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以山西省为例,研究山西省农村信用社支农水平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山西省农村信用社支农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较为显著,而人均农业贷款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优因素,从业人员的数量的影响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2.
杨雪  王瑶 《现代商业》2013,(34):68-71
金融排斥理论是一门新兴理论。文章介绍了国内外金融排斥的研究现状,基于我国省际数据建立计量模型,定量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形成我国农村金融排斥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收入因素、金融效率因素、就业因素和农村文化水平;缓释我国农村金融排斥及其区域差异应从成因及影响因素切入,因地制宜采取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3.
石盛林 《财贸研究》2011,22(2):107-112
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但经济如何反作用于金融的研究鲜有所见。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利用中国县域经济金融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金融生态以及金融集聚程度等是影响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不同区域的哑元变量分析则进一步表明,地域经济增长的扩散回流效应和区域发展政策安排对金融发展的传导有一定的差异;同时,微观金融主体也受自身经营规模、效率和管理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农业政策性金融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组织的职能,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信贷支农作用,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将从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中存在的向题与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强 《现代商业》2007,(17):39-41
农业政策性金融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组织的职能,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信贷支农作用,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将从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中存在的向题与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金融指标的差异性在各区域呈现多样化。传统的分类方法已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的差异,因此需要重新划分农村区域板块,作为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选择依据。依据投入-产出法建立资源配置效率计算的模型,综合分析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同时采用系统聚类法,运用SPSS21.0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进行聚类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农村金融资源差异化配置模式,农村经济金融资源效率发达的高水平地区,应采用市场导向型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模式;其中等水平的地区,应采用政府-市场双导向型配置模式;其低水平地区,应采用政府导向型配置模式。进而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的支农作用,助力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区域农村经济与金融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杨英 《现代商业》2012,(13):54-56
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地区,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也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生产脆弱性、金融交易成本高等因素,导致贵州省农村金融抑制现象严重,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民间金融较快发展。为了解贵州省农村民间金融的供求状况,我们选择了镇宁、关岭、紫云三个县216户农民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农村民间金融供给渠道相对短缺,供给利率相对偏高,高利贷较为严重,民间金融供求存在脱节现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区域金融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衡量了我国31个省市的金融发展水平,并利用Moran’ s I指数从全局和局部层面揭示了区域金融发展的空间关联性,从Bayes空间计量视角分析了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政治、社会环境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金融发展表现为外生性引起的空间误差自相关;在同时将空间相关和空间异质性引入模型后,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对区域金融发展都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但普通回归模型高估了空间相关和经济因素对金融发展的贡献程度,低估了政治和社会环境的贡献程度;区域金融发展存在明显的集聚性差异,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显著领先于其他区域,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商》2015,(18)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推进,给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根据相关调查和数据来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是由区域环境、人口比例、农业生产水平等决定的。本文就我国农村经济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进行探析,提出针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应采取的措施,以真正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升。  相似文献   

10.
在构建农村财政、金融度、劳动力结构与经济增长系统的基础上,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研究各因素变量与农村经济增长变量之间的长期影响关系。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增长,但没有明显促进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快速提高;国家支农力度仍显不足,政府支持农业发展的作用在逐步减弱;农村金融依然停留于规模水平和结构效应上,而农村金融配置效率低下。  相似文献   

11.
韩悦  仲深 《商业时代》2015,(8):102-104
本文利用2005-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是否具有减贫效应。研究表明,随着控制变量正规金融、财政支农、受教育程度、农村劳动力就业水平、固定资产投资的逐一加入,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减贫效应并不稳定且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我国农村正规金融的减贫效应是显著的。可见,农村正规金融有利于减轻我国农村贫困,应该大力推动我国农村正规金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城乡收入差距是中国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通过对1990-2014年中国城镇化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影响的若干个影响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人口城镇化率、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外贸依存度、金融发展、城乡教育水平差距均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而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主要得益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国家财政支农。我国应当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因素,加强农村教育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抑制经济发展的城镇偏向,稳定城镇化建设,以达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农业发展的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模式对于农村经济的繁荣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必须选择一个优秀的农村金融模式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对农村金融模式的发展选择进行了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14.
外向型农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以农业银行为主的商业性金融支持对改善农业弱质性、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黑龙江省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商业性金融支持存在着农业银行支农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地区的机构网点大幅度减少,信贷支农投放受到制约等问题。解决黑龙江省农业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必须扭转商业性金融出现的与农业分离的倾向,强化商业性金融对农业经济的服务功能,发挥农业银行支农的主导作用,加大商业银行支农信贷的有效投放,整顿农村信用环境,加快农村利率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宁波农村经济特点出发,在分析宁波农村经济与金融关系的基础上对金融支持发展的几个方面做了制度上的分析,提出宁波农村经济的发展应该对不同的产业重点发展不同的金融支持:传统农业应该优先发展财政支农和农业保险,而对于农村的制造产业应该优先发展银行业和证券业。  相似文献   

16.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金融市场的基本职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因此,配置效率可以作为衡量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的一个指标。我国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信贷资源配置是金融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信贷资源配置效率对经济的稳定增长至关重要。本文借鉴Jeffrey Wurgler的研究方法,对1997~2013年我国31省市自治区的银行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行测算,并按照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划分运用多元回归分析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相似文献   

17.
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是金融,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消除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抑制因素,发挥金融的核心作用,已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当前黑龙江省农业银行支农现状、农业贷款和农村经济的相关性分析,总结出影响黑龙江省农业贷款投放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区域金融发展状况,尤其是金融差异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当前金融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不同区域金融的发展格局及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其直观地反映在区域经济的增涨或衰退,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是一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相互关系,因此在研究新疆区域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时,可以通过经济来宏观地观察这种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商》2015,(27)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区域金融成长更是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区域金融一体化虽有一定发展,但明显相对滞后,各地域金融发展也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广东省与四川省区域金融发展迅猛增长,金融运行质量改善明显,在国内金融发展中很有代表性。所以研究广东省与四川省的区域金融发展对国内其他区域金融发展具有一定大参考价值。本文将从广东省与四川省的金融现状入手,通过分析对比相关的金融发展指标,找出广东省与四川省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并对其共性和差异作出一定的归纳解释,为加强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提出一些提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农产品市场的局部均衡模型,就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进行了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之上运用农业发展银行1995-2009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具有促进作用,有利于农民增产增收;方差分解反映出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支农效果还不够显著;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农业政策性金融多样化业务的配合比单一进行粮棉油贷款业务的支农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